簡體版

第379章夸父後裔入美洲印第安人有始祖

()第379章夸父後裔入美洲

印第安人有始祖

夸仔遵照父親的囑托,七天之後,沒有見到父親回來,就自主行動,他們沒有回到原來居住的海上,而是根據探子的報告,越過黃河,直接追擊逃竄的黃帝。他們放棄了城池,放棄了舒適的生活條件,放棄了坑蒙拐騙的政治生涯,繼續著自己的追求、意志,進行著心安理得的生活。

聞訊夸父族人的到來,黃帝放棄了據守的雲台山地區,選擇向東北的方向進發,只留下少許人員進行抵抗,掩蓋大部隊的戰役,此時的黃帝,狼狽之極,猶如驚弓之鳥,他們害怕夸父人,害怕他們那先進的致命武器,以及那個有條不紊的戰術。他們曾轉移到豫北冀南的地區,但一萬多人的夸父軍隊一直窮追不舍,最後在太行山一帶也進行了一場血拼,最後,雙方都死傷過半,黃帝的人馬也只有萬把人了,夸父的家人也只有兩三千人,他們知道自己黃帝的強大,也不敢戀戰。

讓他們選擇放棄戰爭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指揮和使用這一群機器人隊伍,黃帝的士兵神出鬼沒,淨往上溝里鑽,自己的人,也原來越少,這戰爭,打過來打過去,完全就是一個消耗。為什麼一定要分出來誰勝誰負溺?況且,自己消滅黃帝的士兵數量,遠遠超過他消滅自己的數量!

同時,自己的隊伍,有很多無力作戰婦女,孩子們害怕戰爭,當夸仔把準備放棄這場戰爭的想法說出來之後,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他們相信,依靠炎帝的十幾萬大軍,完全可以消滅黃帝,讓他們去打吧!

他們于是選擇了向東北進發,希望在那塊無人開發的地方,休整隊伍,繁衍族人,從而使自己的民族強大起來。

以後,當炎帝大軍越過黃河之後,黃帝大軍繼續向東北撤離,直到到了巨鹿之野,才停止了撤退的步伐,與此相反,夸父人以為是黃帝軍在進攻自己,慌不擇路地進行著大撤退,一直撤退到東北的黑龍江流域,他們在這里過著狩獵的生活。

他們來到這里的時候,零散的分布著少數原居民,但他們不怕,他們是一支曾經戰勝了黃帝的部隊,他們在戰爭中,已經給自己的親人報仇雪恥,這個目標已經達到了,一切都過去了,現在,他們要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

數十年過去了,夸仔的三個後裔夸邱,夸扣校,跨奎特,率領部分夸父人、蚩尤人,從黑龍江下游沿霍茨克海到了堪察半島,阿留中群島,進行著新的開發,他們與東北虎,北極熊搏斗,像夸父一樣,不時地尋找著新的敵人,其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更強打。

夸父人是生命力旺盛的民族,繁殖速度快,人員適應能力強,生殖器官發達,他們不怕天氣寒冷,不畏野獸襲擊,他們以肉為食,熱愛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他們沒有什麼野心,只希望漫步在漫無邊際的叢林,草原,海邊上,他們是東北各民族包括蒙古人,朝鮮人、鄂倫春人、愛斯基摩人的祖先。

夸父人也是一個凶悍的民族,他們敢于舍棄海島優雅的生活,放棄原來的生活方式,主動選擇最強大的敵人進行戰斗,並把敵人打得落荒而逃,在自己基本上完全失去戰斗力的時候,有主動選擇撤離,體現了他們敢愛敢恨,能屈能伸的性格特點,以及不喜歡安穩生活的特點,現在人口增多了,他們又不安分起來。

他們的生活就好像旅游一樣,一天一個地方,不斷變換著方式,永遠不要重樣。北方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那冰天雪地,那白雪皚皚,那怎樣都走不到頭的松樹林,還有樹林里的 子,羚羊,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于是,夸邱、夸扣校、跨奎特響應著大家的期待,帶著志趣相投的人,繼續著向北遷徙的步伐,北方越來越冷,寒風刺骨,他們不害怕,長年的千里冰封,雙腳踏在上邊,冰塊咯吱吱響,他們也不恐懼。他們喜歡這種刺激,也願意接受這些挑戰,他們感到,人的意志需要這些磨練,不然的話,人就慢慢的會形成朽木,人就會失去意志和進取精神,人就會四肢不勤。

他們傲慢地嘲笑著冬天的寒冷,他們身上有著獵獲的動物皮毛,他們嘲笑大海的無所作為,因為周圍都是參天的大樹,隨意可以加工成木船,馳騁在大海中,他們甚至譏諷腳下的冰雪,因為他們可以制作雪橇,讓雪犬拉著在雪地上自由奔跑。

但他們珍愛大自然的一切,他們知道,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離不開大自然的恩賜,他們盡情地享用自然之物,從不破壞,他們不去燃森林,他們也不過多地從自然中掘取,因為大自然已經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食物來源。

他們在冰天雪地中奔馳,山川、河流、空氣、陽光,這些造物主所創造的樂園,讓他們心情舒暢。他們返璞歸真,成為了最幸福的人,他們珍愛生命,與拉雪犬相依相從,與天上的蒼鷹是好朋友,與地上的羚羊是好鄰居,他們不殺幼仔,不追殺懷孕的動物,他們有條件地選擇自己的食物。他們選擇那些繁殖最快的生命做食物來源,他們崇尚自然,在生活之余,到處傳唱著歌謠,無論是對生命的贊歌,還是對愛情的申吟,無論是自己的力量,還是他人們成就,他們都會不厭其煩,不知疲倦的誦揚,他們有用不完的力氣,尤其認為一切都是美的時候,更是不會珍惜內心的激情。

他們選擇自由馳騁,他們自由遷徙,他們四處奔走,都體現了他們對時光的珍惜,對自己的身體的珍重,他們向北進發,向陸地的極限進軍,他們且駐且遷,不知疲倦,他們不停追求,沒有方向,他們以自己的身體,以自己的感情,在感觸自然的神奇,地球的博大,生命的可愛。他們在追尋中,漫無目的,只是為了滿足生命的好奇,消耗身體過多的能量。

最後,一大群人來到度朔山,如同夸父族人渡過台灣海峽,在白令海峽,他們看到1了大海的對岸,海峽並不寬廣,他們決定嘗試一下,看看能不能到達對岸。

于是,他們砍下松樹,制作出來一個個小船,然後,一個個跳到小船上邊,興高采烈的在洶涌激浪上穿行。但是,這里比他們曾經走過的海峽要凶險很多,在這里死了很多人,這些夸父族人死了,以後化作桃林。

只有一半人過去了,過去之後,他們不敢再沿著原路回來了,那麼多死去的人,歷歷在目,想起來就覺得有點後怕。夸父族人以其大無畏犧牲的精神,首先拓殖了東北亞和阿拉斯加地址的度朔山,桃都,打通了從東北亞到達北美洲的陸地和海上通道。他們在行走過程中,帶著鷹,號猴、執奎尺仗、祭祀用的雷鳥人面木魚,坦坦蕩蕩地走到了美洲的土地上。

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沿著美洲大陸,或定居,或繼續前行的步伐,有的在五大湖這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定居下來,有的則在安第斯山子周圍生存著,喜歡平原生活的,則奔走于廣袤的西北大草原,在那里狩獵,放牧,種植玉米,小麥,土豆,成為第五紀美洲大陸的最早發現者,比以後哥倫比亞所謂的發現美洲大陸早好幾千年。他們即使在異土他鄉,也心系故土,遵守著家鄉的習俗,遠隔太平洋守望著遙遠的家鄉。

在美麗、廣闊的美洲地上,他們信仰太陽神,因為,這是地球能量的最大的來源,他們的這種信仰是對自然的敬畏,有的信仰羽蛇神,大多數,都希望長出美麗的羽毛,成為勇敢,自由的羽蛇,能夠自由的飛回自己的故鄉。也有的把蚩尤當成信仰的對象,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在他們的生活經歷中,偉大的造物主女媧,第五級的西王母,多次飛臨這塊土地,為了神聖的自然,造物主也常常顯出了自己的神性,神跡——最原始的蛇身形狀,從而讓自己的講述更具說服力,讓更多的人听從自己的勸告。

維護人的信仰的最大力量是分布于各個地方的統治者和祭祀階層,也有巫婆、巫人、他們利用巫術,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讓人們擁有信仰,最大限度的防止人們對自然界的破壞。豐富的自然資源,廣闊的土地,足以容納越過白令海峽,遠道而來的夸父的後裔,這減少了他們相互之間斗爭的機會。

以後,西王母制造一大洪水,造成海平面大幅度上升,白令海峽在海浪、源源不斷、補充而來的冰川水分作用下,整日波濤洶涌,阻隔了從亞歐大陸而來的夸父祖的其他後裔,夸父後人依靠自然的繁殖速度,生生不息地在這片平靜的大陸上生活著,逐漸發展印加人,阿切特克人,瑪雅人以及其他民族,使東方的文明在美洲大陸上傳播,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建築學、農業、宗教信仰。在平淡中品味著生活的真善美,在真誠中進行著交流,在沖突中發展壯大。

直到有一天,當然是幾千年以後,這片大陸被歐洲所謂的大發現之後,首先是西班牙人、意大利人、葡萄牙人、希臘人這些金豬國家的國民,接著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等北歐民族,為了這里的珍貴黃金,精妙絕倫的藝術品、土地接二連三的涌入,他們號稱文明人,瘋狂的屠殺印第安人,掠奪他們認為有價值的一切財富,他們把自律當成笑話,把約束視為落後,把珍惜自然視為愚昧無知,自認為自由,只有自由才能夠滿足**和貪婪,隨意掘取。最後生活在平原上的夸父人被屠殺殆盡,只有在安第斯山系的少量居民放棄抵抗的才僥幸存活了下來,成了美洲大陸的少數民族印第安人。

他們的悲慘經歷,再次見證了貪婪對文明的破壞作用,自稱文明人的西方人,是地球最貪婪,最具破壞力的民族,他們所謂的文明,除了野蠻與破壞作用,對這個星球沒有絲毫的文明價值,文明是他們的自我標榜,東西方文明第一次的真正較量,以東方文明的幾乎完全消失為終點。

其實,美洲也是多民族組成的,除了來自北方的夸父人,還有來自大量太平洋島嶼的民族。這些人,大多是炎帝的手下,他們不滿意炎帝的臣服,以及隨後的連綿不斷的爭斗,漂洋過海,來到了太平洋上邊的一個個小島之上,自由自在地生存著。

在夸父時代,由于地表溫度較低,再加上上一紀的災難,大量的降雨被冰封雪藏地高緯度的南北極以及地表的高山之上,太平洋的海水存量是很小的數量,應該相當于現在存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大片的島嶼當時是連在一起的,現在的島嶼在當時都是山峰,人們為躲避戰爭,擺月兌奴役,可以乘坐獨木舟進入大海深處的島嶼之中,當然,其中很多人都葬身大海,能夠存活下來的,成為大海深處島嶼上的居民。

居民們在海洋的作用下,也能夠乘坐獨木舟到達美洲大陸,與夸父人一起,在這里共同生活下來,豐富了美洲文明的內容,增強了當地人在戰勝自然的能力,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只是海平面大幅度上升之後,過去的人們,再也回不來了。但來自華夏民族的後裔,守衛了美洲,豐富了世界古老的文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