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卷 第二百二十三章 各方局勢

洛陽和天下因為董卓的事鬧的沸沸揚揚,不過劉協本人的耳朵根子卻是清淨了許多,至少再開大臣會議的時候,那些倚老賣老的士大夫們人沒敢再對劉協說什麼,因為他們都知道,這事跟天子月兌不了關系。

劉協雖然不喜歡這種因為畏懼而順從的做法,可他並沒有察覺到,在這不經意間,他漸漸開始完成那個從凡人到皇子,從皇子到政客,再從政客變為統治者的過程。

可無論劉協如何,他也是皇上,這世界上暴虐的皇上多了,也不見得有幾個士大夫有這個膽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頂著不忠的罵名推翻自己的頂頭上司。況且劉協相比于那些真正暴虐的皇帝來說,還差之十萬八千里,他頂多算是手段雷利狠辣些罷了。

所有大臣都知道,這事其實是劉協立威之舉,至少在洛陽王城,沒人再敢藐視皇帝的權威。

不過這天下,肯定不止洛陽一家,袁術方面暫時停止了對函谷關的進攻,兩方僵持,暫時處于休戰狀態,似乎需要進一步的交涉和契機。

而李儒和牛輔兩人去了雍涼,說是為董卓搬救兵。

其實劉協曾經以董卓的名義想要調度雍涼的軍隊,可是雍涼方面並不予以理睬,只來了五千人馬。不由讓劉協大怒。不過從這點看,雍涼方面其實似乎跟董卓還有些矛盾。不過這次李儒和牛輔去時以救董的名義。

也就是說其實董家雖然不希望董卓失勢,但也不太像幫他。

董卓在權時,雍涼董家想要分洛陽一杯羹是不可能的,只能算是給董卓送菜。現在如果雍涼听了牛輔和李儒的,那便說明,雍涼之野心不差于董卓。從這方面考慮,李儒的想法還是多少女敕了點。從某種名義上說,如今雍涼董家的主事二夫人,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他們即使是攻來洛陽也絕不是為了救董卓。

劉協派李儒和牛輔去事實上是有危險的。所以劉協雖然當初听李儒消息的時候,那般興高采烈,可事實上,心中並未對此事給予更大的期望。

即使是有危險,劉協還是讓他們去了,也算是劉協給的一項試驗。

另外有一件事,令劉協比較擔憂,當初劉協給袁熙打了一頓,又公然羞辱袁家的名譽。他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因為他估算袁紹現在顧不上自己的事。畢竟袁紹與公孫瓚進一步交惡,兩方面已經快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短兵相交的焦灼狀況,已經逐漸演化成你死我活的大規模攻堅戰。袁紹接手了冀州後,招兵十幾萬,再加上手中雪藏的六萬精銳。著實與公孫瓚打得熱火朝天。

可令劉協所料未及的是,袁紹還是因為伯和羞辱袁家的事情勃然大怒,恐怕辛秀和為了逃避責難的袁熙沒少為此事添油加醋。眾大臣都沒能攔住袁紹,最終還是決定因為此事而分兵借道攻打廬江

劉協在曹操處安插的眼線是荀彧,而在袁紹處安插的眼線則是沮授。當初劉協繼承皇位之前,就已經跟沮授有過交涉,同盧植皇甫嵩一般有過盟約,事實上在當時,他們屬于一個不起眼不得勢的那麼一個小組織。可現在那個小組織所擁護的那個不得勢的小皇子如今變成了皇上,那些一同立誓的大臣,大部分成了朝廷的權貴,這個變化不可謂不快。

劉協曾也與沮授有長達兩年的書信交往如同田豐一樣,不過相比于荀彧,沮授的作用更小一些。因為曹操算是明主,荀彧在那邊不會有什麼危險,而袁紹雖然有帥才,可是並非真正的明主,因而沮授便有一定的危險,所以劉協輕易不會動用,也不輕易與其書信往來。

這次袁紹要奇襲涼州的事算是件大事,沮授雖然不知道劉協就是伯和,但是通過朝廷方面的動作和伯和的行徑來揣度,沮授還是認為廬江多少是跟劉協有關系的,所以覺得有必要將這次袁紹內定的事宜傳達給劉協。

既然沮授能傳信過來,便說明這件事是十有八九定下來的,劉協自然也不敢怠慢。只是不知袁紹會分兵多少來攻打自己的廬江,如果兵力低于十萬,是無法撼動廬江根基的,劉協便沒必要有所顧忌,按照劉協的估算,袁紹手頭應該沒有那麼多閑兵對付自己。恐怕他心里隨怒也是沒有必勝的把握,這次只是想給自己個警告或者是教訓。不過是誰教訓誰還兩說。

或者是另有陰謀也說不準。借道這個說法也是頗有嚼頭。

劉協將這事派快馬傳訊了廬江讓田豐準備應對袁紹可能的來襲。

遼東方面有三封書信,一封來自公孫度,一封來自盧值。另外一封來自徐林,三人的信件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是可笑的是都說了同一件事,而且各執一詞。

——大興安嶺一處原材料廠被毀之事。

適時,盧植正在征討夫余,徐林讓其就進予以援助,可是盧植以軍情緊急未予援助。而且徐林向公孫度求援之後,說公孫度故意延遲,似乎對公孫度的不滿比對盧植更勝。

公孫度說,此事當以就進的盧植處理,因而並未第一時間挽救。而盧植反過來說此事當公孫度處理。

不過三方都知道這事情是極大的事,畢竟劉協是及其重視工廠的發展情況,因而三方面都向劉協請罪。

劉協一番斟酌,當初讓公孫度盧值兩人到遼東就是起到相互牽制的作用,劉協知道一山容不得二虎,所以派了徐林,並暗中有牛二作為立足點輔助起到第三方協調的作用。

盧值在對外征討方面屢立奇功,已經將遼東版圖擴大是數千平方公里。新招募的十萬爆竹騎兵威震夫余及大興安嶺一代。

公孫度也說了征討夫余的事,雖然也說是大勝,但是軍需耗資過多,北方苦寒,希望朝廷予以援助。另外對于民眾和政治發展卻是大報喜訊。

兩人對科技發展和工廠情況都是只字未提,徐林道,工廠的狀況受到了一定的阻礙,當地民眾之間忽然出現了一個偏僻的教派,曾試圖阻礙工廠的發展,不過被公孫度派人鎮壓了一次,後來就暫時銷聲匿跡,現在又死灰復燃,這次工廠的被毀,很可能就是與他們有關。

而且徐林說,公孫度在材料人力供給方面經常遲延。這點讓劉協略微上心。徐林對盧植倒是並無太多看法,只是最近似乎太過熱衷于征討蠻夷。而且軍隊也是逐漸打出了名聲。

對于三方面的描述,劉協都分別寫了回信。劉協知道人心難測,讓三個人相互協調是不可能的,他們若是真協調了,可能擔心的就要換做劉協了。針對各個問題,劉協只能暫時給予解決辦法。至于他們到底听沒听,照沒照做,劉協看不到,也听不到,只能相信他們。

現在洛陽未穩,劉協不能離開。也只能容遼東暫時如此發展,盡力的協調,能夠扼殺在搖籃中最好,不能的話最好盡量保持,等到他去遼東的那天再予以解決。

至于孔融那邊總算是來了好消息,也是令劉協的心多少寬慰一些的事情,如今可裝載千噸以上的船只已經在多方的實驗和籌建中,根據劉協的圖紙,大船有了眉目。這種外包鐵甲運輸船耗資太大,工藝也比較難做,雖然如今的鋼鐵制造也算是達到了巔峰,可是造起來還是困難重重,如今能有這樣的成績著實不易,這便算是一個突破口,靠著這個突破口,就能逐漸向這方面領域繼續滲透,有可能靠著現在的技術造出可以承載接近萬噸貨輪也說不準。

這也代表劉協終于向海洋開始邁步了。第一次的試航之後,再經過半年的檢測,就可以正式開始大規模建造動工,劉協等這天已經太久了。

現在北海還算是平安。如今的孔融與從前已經不同了,有更善于政治的秦榮輔助,再加上劉協對孔融手下太史慈的特殊提拔,又有手下王修等人輔助,完全讓這個只會舞文弄墨口誅筆伐的孔家大儒得到了月兌胎換骨的蛻變。有劉協當初派的兵馬,在加上進一步發展,至少守住北海以東不被盜賊攻破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不過孔融的老脾氣是不會改的,至少那份莫名其妙的傲氣讓北海郡多了不少的麻煩。因而造船的事也是斷續了兩次。可現在挺過來了就是好事。

洛陽的日子一天天的度過,離處決董卓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劉協終于也有時間見了王允,這讓王允多少有些意外。可是自從見劉協後,反而讓這位朝廷的元老愁愁容容的回去了。仿佛遇到了些難做的事。

劉協看著王允離去的背影,自然知道他為什麼而愁,王允這人,若不得勢,始終為忠臣,可卻不是做權臣的真正材料,大局觀太過狹隘,注定只能做些算計的小事。劉協一笑,再次回到房間,一遍打理文件奏折,一邊練起始終沒什麼進步的武功來。

更多到,地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