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 鐵血根據地 第二章 進軍四川(一)

對于四川,李劍生那可是太熟悉不過的了。沒別的原因,因為後世的他曾經參與過那場驚天動地的汶川大地震救險活動。而在此時,熟讀史的李劍生也知道眼下四川的軍閥統治情形。

就眼下而言,全國有若干省份是軍閥統治的,便整體而言,這些軍閥統治大約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某個省相對是統一的。比如山西,那是閻錫山的天下;又比如廣東,那是陳濟棠的天下;再比如廣西,那是李宗仁、白崇禧的天下;再比如湖南,是何健說了算。第二類,是某個省對外是統一的、對內則實際四分五裂。這一類,最具代表性的是貴州。表面是王家烈一統貴州,實際他壓根兒指揮不了割據黔北赤水、仁懷、習水、綏陽等縣的副軍長侯之擔部,也管不了盤踞在黔西南盤江八屬的猶國才;還管不了盤踞在綦江和東溪的割據力量副軍長蔣在珍所部。實際貴州就一外表看起來還比較光鮮、實質不咋地的地方。至于第三類,則完全是軍閥混戰的省份。頭一個例子,就是四川!

說實在的,軍閥統治是近代中國的一大特點,而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更是軍閥統治的重災區。有人統計過,在辛亥革命後的20多年的時間里,四川軍閥之間發生了大大小小數百次戰爭,而二劉之戰則是四川軍閥混戰的最g!

四川軍閥很有特色。一是軍閥數量多。因為這些軍閥形形,所以當地老百姓用歌謠總結︰水有彭水旋,神有劉神仙,靈官來鎮殿;哈兒去守邊,修路唐子晉,衛鋒郭大蠻;張斯可,余安民,都是安邦定國臣;還有司令藍田玉,彎腰駝背打球去。胡子大漢潘文華,光頭小伙王瓚緒,飛機軍艦件件齊。李羅楊森,好象劉湘干女婿。這里,就寫出了十多個軍閥名。二是軍閥派系多,計有武備系、保定系、軍官系、速成系、國民黨實業團系等數個派系。這些派系,多是以這些軍官的出生而定的。比如武備系,主要是指這些軍官多曾就讀于武備學堂。其他如保定系,多指就讀于保定軍校的那批軍官;又如速成系,指曾就讀于陸軍速成學堂的那批軍官。至于實業團系,則指國黨中央軍系統培養出來的那批注重實業發展的軍官。三是笑話多。比如其時正中軍閥割據時代,這四川軍隊便到處都有,而其番號則五花八門,偏偏這番號和部隊就是牛頭不對馬嘴︰比如某賴軍長的「邊防軍」,按番號名理應駐防川邊,可是卻長期駐防川中各縣,從不挨邊;又比如某黃軍長的「江防軍」,理應駐防沿江,但卻長期留駐成都盆地;再比如某彭司令官的「成屬清鄉軍」,按番號指「成都府所屬地區的清鄉軍隊」,但該軍不但不在成都,遠駐于川南資中一帶,而且從未清過鄉;至于某穆司令的「雷馬屏屯殖軍」,更是讓人笑掉大牙,因為其部隊只有一連,不在雷波、馬邊、屏山屯殖,卻閑駐于敘府今宜賓坐吃糧餉,直至解放;又如「混成旅」這個名堂,听起像步、騎、炮、工、輜諸兵種合成的集群部隊,其實是清一色的步兵,一點也不混;又比如某陳師長的第三師某團,號稱「騎兵團」,卻不但無馬,連牛都沒有一頭;還比如一些「炮兵團」,連土抬炮也沒有一門;最夸張的是一個「工兵營」,竟然沒有一把鐵鍬,也沒得十字鎬,挖戰壕要向老百姓借鋤頭!四是故事多。比如當時是成都洗浴幫幫會會首的劉師亮,對當時軍閥橫征暴斂感受頗深,便作了一副對聯,橫批竟然是「民國萬稅」!又比如那楊森,確實是個大軍閥,殺人魔王,也是個專門殘害少女的。不過這人弄女人很有名堂。你看著,他這個哥哥楊森當權了,辦的報紙便大力吹噓老楊英雄蓋世,所做所為皆是為國為民,實乃俠之大者。結果,如此一包裝,老楊同志成了當時四川少女的偶像,顛倒了大把高才女生,好多人寫信給他求愛,其中有一封這樣寫︰「願為英雄妾,不作庸。」。結果,這個「俠之大者」妻子小妾數不勝數,而且還都是些才多貌美的美眉。

其實楊森也算個英雄人物,接受新思想比較快,比如他管理四川的時候,就喜歡用新式人物,凡從北京海這些比較洋盤的地方回來的學生,見一回就拜為秘。不過他這想法好,卻因為自己手段不夠,結果就出了問題。比如,這秘一多,時間一久,就成了「秘團」。人一多,老楊就不發薪水了。這些秘也有門路,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勤務兵一個、馬燈一架,腦子一轉,主意來了︰于是隔三差五到督署領洋油。結果出現在個怪現狀︰每天到督署領洋油的秘竟以百計!結果時間稍一久,這些秘們便被稱為「洋油秘」了。另一個故事是指四川某軍師長羅煙灰的。這廝在宣布革命後對官兵談話道︰「大家都老子是假革命,現在我因改換國民革命軍的招牌,另制旗幟及全師領章、臂章等東西,已經花掉了二萬多,難到不是錢邁?還敢說老子不革命,難道還要傻花些錢才算革命爍?」你們瞧,人家這般就算是革命了,而且還說得振振有詞!另一個故事則是指劉湘的。當時劉湘搞了個海軍,其實就是買的一艘普通小輪船,焊一些鐵板作裝甲,再裝兩門陸軍用的小鋼炮就成軍了。因為船的噸位小,馬力也不大,所以只要打了一炮後,船身要倒退一大截,想要開下一炮,還得起錨,再調整位置,停好了再開下一炮,純粹是擺設,沒什麼實際戰斗力。更因為船老出機械故障,不能行進。結果有好事者沿江張貼告示,說,布告諸多川江的民船行船小心,「若非拉灘打倒退,幾乎蓋過柏木船;布告沿江船夫子,浪沉兵船要賠錢」!這固然一時間成為民間笑談,而四川人的幽默也可見一不斑!

對于這些,李劍生都是從後世網的許多貼子看到的,而眼下,對于四川各部軍閥之間的情況,他則是綜合後世的了解、深厚的歷史知識和眼下各方面情報而知的。

眼下,四川的軍閥以「二劉」為最。「二劉」就是指劉湘與劉文輝。劉文輝就是四川大地主劉文彩的弟弟!二人之間曾爆發一場軍閥混戰,史稱「二劉之戰」。其實,劉湘與劉文輝都是四川大邑縣人,還是堂叔佷關系。劉文輝是劉湘的ど叔,但劉湘卻要比劉文輝年長六歲。劉湘畢業于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在川系軍閥中屬于「速成系」。劉文輝畢業于保定軍校,在川系軍閥中屬「保定系」。劉文輝投身戎武之時,劉湘早已是少將旅長,劉文輝雖不在劉湘系統中任職,但他的發展壯大是與劉湘的提攜扶持分不開的。劉文輝對劉湘也有過不少的幫助,如軍事的、經濟的援助、政治的掩護等。在較長的時間內,劉湘與劉文輝在四川的軍閥混戰中,一直互相依賴,時人稱之為「川軍二劉」。到了30年代初,經過長期的混戰,四川的一些老牌實力派,如熊克武、劉存厚、楊森等人,或失敗下野,或被嚴重削弱,都喪失了爭奪四川霸權的實力,二劉則成了最強大的兩支勢力。劉文輝更是後來居,身兼四川省zf主席、川康邊防總指揮、二十四軍軍長等職,其防區包括川康一帶八十一縣,幾乎佔四川總面積的一半,地盤大而且富,兵力達12萬人,在四川各派中首屈一指。劉湘此時任四川善後督辦、二十一軍軍長,其防區包括川東南和鄂西一帶共計四十六個縣,特別是控制著四川水陸交通的樞紐、進出口要津重慶,位置極為重要,兵力約11萬人。地盤雖稍次于劉文輝,但兵力與之旗鼓相當。當二劉成為四川壓倒群雄的兩大勢力之時,二人之間的矛盾也逐漸產生了。劉湘早有一統四川的野心,他經常公開聲言︰「我統一四川後,將如何如何」。劉文輝亦是野心勃勃,他常向別人問計︰「你看四川要如何統一?」儼然以統一四川為己任。同時,劉文輝還滇軍胡若愚打回雲南,王家烈獨佔貴州。這表明劉文輝之志不僅在獨霸四川,還力圖控制西南。叔佷二人都想稱霸四川,必然以對方為敵。二劉為削弱和搞跨對方的明爭暗斗在所難免。1931年,劉文輝以200萬元巨款,從外國購買了一批軍火由海運往成都,途經萬縣港時,被劉湘部師長王陵基扣留,劉文輝親往重慶與劉湘交涉而毫無結果。劉文輝也還以顏色,暗中以巨款收買劉湘所部師長範紹增和旅長藍文彬,並命令駐江津所部切斷重慶糧道。劉文輝之兄劉文彩還收買刺客,企圖暗殺劉湘。這些沖突表明,二人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

其時,二劉各擁軍十余萬,兵力不相下。川內其他軍閥如鄧錫侯、田頌堯、楊森、李家鈺、羅澤洲、劉存厚等人,各有兵力或四、五萬,或一、二萬,單獨皆無力與二劉中的任何一方抗衡,但他們合起來近十五萬人,無疑就成了二劉均勢天平起作用的砝碼。而這些人中,最能舉足輕重的是鄧、田兩部。鄧錫侯外號「水晶猴子」,以老謀深算著稱,時擁兵四萬多人,駐在成都。田頌堯外號「冬瓜」,擁兵5萬多人,司令部設在三台。鄧、田與劉文輝同屬于「保定系」,在1925年之後,三人同駐成都,對外高唱「保定系團結」以自重。後來,隨著劉文輝實力的增長,逐漸超過了鄧、田。劉為進一步擴大自身力量,對自己的盟大挖牆腳,並試圖兼並鄧、田兩部。這使得鄧、田深感自身岌岌可危而對劉文輝痛恨不己,二人遂相依為命以圖自保,並聯合劉湘。劉湘當然求之不得。終于結成了反劉文輝聯盟。

劉湘在準備對劉文輝的進攻時,也從蔣介石那里得到了。在國民黨新軍閥的幾次混戰中,劉湘始終站在蔣的一邊,並曾出兵相助。而劉文輝則不然,他數次與反蔣派結盟反蔣。蔣介石對二劉的愛憎也可想而知。1932年夏,劉湘把解決劉文輝的計劃轉交蔣介石,正在江西剿共的蔣親筆復函,對劉湘備加慰勉,批準他便宜行事。劉湘內有同盟,外有靠山,終于下定進攻劉文輝的決心。1932年10月1日,劉湘指使駐武勝的羅澤洲首先發難,向駐南充的劉文輝部打響了第一槍,從而揭開了二劉大戰序幕。戰爭一爆發,劉湘即派唐式遵為東路軍總指揮,潘文華為南路總指揮,王瓚緒為北路總指揮,分三路向劉文輝進攻。劉文輝亦分頭防御,並在防區內布置了五層防線。戰爭初期,由于劉文輝部防線過長,南北綿亙數百里,兵力分散難支,故戰不幾日,劉文輝即主動後撤,退守沱江防線。11月1日,劉湘軍越過沱江,數路圍攻瀘州。瀘州位于沱江與長江交匯處,為川南軍事重鎮,易守難攻。劉湘軍幾次進攻都未能得逞,遂采用武力威逼和金錢收買兩手來對守城的劉文輝部兩個旅長。守軍見救兵不至,孤軍堅守困難,表示願意接受改編。11月底,劉湘進駐瀘州。最終,「二劉之戰」以劉湘勝利、劉文輝退守西康告終!結果,他們兩個贏的贏了,輸的輸了,好日子卻從沒有斷過,但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卻是苦不堪言的苦日子!

不過,盡管對這些軍閥極為不恥,熟知歷史的李劍生對四川人卻是充滿尊重的!

來自後世的他,不止一次看過《血戰台兒莊》。其中122師王將軍以身殉國最為慘烈、也最給他深刻印象。那個川軍的122師,在王銘章師長的領導下,在滕縣全軍犧牲。雖然3000人的犧牲換來的僅僅是日軍人的傷亡,從嚴格的軍事意義說應該是殘敗,可是在各種輿論的眼里,川軍贏得了尊重。考慮到川軍低劣的裝備和低水平的訓練,沒有任何人認為那是丟人的!相反,那是名垂千古!也從此有了「無川不帶兵」的美談!而「無川不帶兵、無湘不成軍」,這兩句已經成了帶兵名諺!王銘章師由此名垂青史,而在民國zf頒布追認的10大將里,王銘章僅次于張自忠,排名第二!

事實,李劍生看過的另一份資料表明,年抗戰中,四川出兵出丁幾近300萬,其中十分之一或陣亡或失蹤!而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四川人砸鍋賣鐵,以一個省份,承擔了全國百分之三十的供應,和十分之一兵源!更讓人感動的是,抗戰期間四川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捐款,有很多要飯的都把家底翻空的投錢!至于國共兩方的第一王牌軍,即國黨的第一王牌74軍、共軍的第一王牌27軍,貌似也都是川人為主組建的。兩軍都經歷過無數血戰,也都有勝負,可從來沒有丟人的時候,走到哪里都是贊譽一片!因此,川人給李劍生的感覺就是,在國家有難時那是絕對能夠挺身而出,往昔的小家子氣沒見得,個個都是好漢子!沒別的,因為四川人頭一個能吃苦耐勞,那種精神,可以說是獨步華夏!

而李劍生率著所部5個戰斗師、另各種部隊共約2個半師的總兵力進入四川之前,就已經打定注意,一定要在四川好好招一回兵的。在貴州,他是一個兵也沒要,因為那貴州的雙槍兵他委實瞧不眼,但四川兵給他的印象卻不同,有心招一批的。眼下,李劍生所部的兵,大抵分為四塊,三分之一的湖南兵。湖南兵放眼全國,那可是一等一的兵,自古即有「無湘不成軍」之說。湖南兵霸得蠻,肯干,李劍生本人也是湖南人,他這支部隊也起家于湖南,因此部隊中湖南兵多是肯定的。三分之一是廣東兵。廣東是大革命的根據地,兵源基礎素質高。紅軍的起始部隊,有一支就來自于葉挺的獨立團,而這支部隊就以廣東兵為主,硬是打出了「鐵軍」的名號。廣東兵的戰斗力在全國也是排名前列的。六分之一是江西兵。江西是革命事業的根據地,兵源素質也很高,李劍生當時的根據地有一部分就在江西,招這個地方的兵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六分之一是廣西兵。廣西兵的戰斗力在當時那是排名第一的,李劍生的根據地當時包括廣西一部,因此手下有得這樣的兵再是正常不過。而眼下,李劍生可是打定了注意,一待已部佔據了重慶,立即在四川招兵。他的意思,自己的這部隊,完全可以再擴一個師的!而這個師的兵源,就以四川兵為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