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舉制度改革

隆武朝廷的政治格局,是以常規體制的內閣和臨時戰事體制的大將軍行轅所構成的二元體制,表面上,內閣主政,行轅管軍,兩下里井水不犯河水。但是誰都不是瞎子,一看就知道,眼下以戰事為先,自然行轅要壓著內閣一頭。而且,宮里和朝廷日常行政事務所需要的俸祿錢糧,也都是有行轅撥付給內府,撥給內閣。一手是槍桿子刀把子,一手錢褡子米袋子,順帶著,行轅還管著滿朝文武官員的烏紗帽,哪頭重哪頭輕,該往那邊去,一望便知。

可是,最近幾天,內閣的官員們也是干得熱火朝天。無他,隆武恩科要開了。這可是國朝大事!

各位大人們都是科甲正途出身的飽學之士,又有這麼一個既能掙面子,又能弄銀子收門生的好機會,怎麼能不爭先恐後?主考官被首輔黃道周當仁不讓的佔了,余下各房考官也是六部尚書、侍郎、大理寺正卿、少卿、御史台的左右都御史們爭奪的對象。

定了組織機構,那接下來就是明確考試範圍和考試形式、題目什麼的了。從理論上,自然是大明天下的南七北六十三省都可以來參加考試。可是,這一條首先就實現不了。不要說長江以北盡數淪陷,便是長江以南,也是明清兩家來回大戰,反復爭奪的所在。這些淪陷區的舉子們要不要讓他們來參加此次恩科?還有,這邊內閣還在討論考試範圍,那邊行轅傳過話來,要讓南中各地包括南洋呂宋等處的學堂學子們,也有參加恩科的資格。

這一下便捅了馬蜂窩。內閣的官員們忿忿不平,「各省的舉子們都是十年寒窗,鐵硯磨穿方才有了這舉人功名。那南中各地學子,不過是學了些記數算賬,勉強能夠讀書,能夠代寫書信,怎的也敢前來參加科舉考試?!」

月復誹歸月復誹,但是卻不敢說什麼。

倒是黃首輔手捻著胡須頷首稱是︰「大將軍行轅此舉,倒是為國家體面著想。」他很清楚,如果當真按照往年秋闈那般進行,只怕沒有幾個人能來參加此次恩科,原因很簡單,地方丟的太多了。大明朝不割地不和親,歷年累計下來,已經是東面不出山海關,西面不過嘉峪關,出了長城就不是大明朝廷,這才有天子守國門。(話說要是當真照著革命先行者的十八行省建國的理論,不要說大盤雞羊肉串吃不到,想去雪域高原淨化一下心靈沒戲,你想吃個牛肉拉面估計都得辦護照。)

要是為國選材,同時更是標志著自己政權的合法性,讓天下人都承認自己是正統地位的科舉活動,隆重舉行的時候,卻只來了小貓三兩只,這都不是啪啪打臉,這是用克龍炮打臉啊!所以,黃道周對于李守漢命南中各地接受過學堂教育的人參加這次隆武恩科考試,大為贊賞。

所以,對于那些按照科甲正途先生們的標準看來,那些不但沒有功名,甚至連進過學都算不上,頂多就是認識字的南中學子們,一個個都有了舉人身份。

這點是讓科甲正途出身的人們無論如何也是不能容忍的。一番計議之後,他們拿出了一個應對方案。以江南鄉試因南京失陷未曾舉報為由,向行轅發去公文,請示將江南鄉試在恩科之前舉辦。

這樣一來,原本那些沒有舉人身份的秀才們,也可以在參加完鄉試取得舉人身份後,堂而皇之地參加隆武恩科考試,運氣好的話,身份可以從來時的秀才,變成同進士、進士,完成了身份變化的三級跳!

「先生!先生!」黃道周簽押房門前,幾個內閣官員興沖沖的跑了進來。「好事!好事啊!」

「何事讓汝等如此失態?!」

黃道周雖然不是那種不苟言笑的道學先生,但是平日里也是注重舉止儀表,像他這樣的人,內心深處都是將謝安作為楷模來學習的,哪怕是此刻前線傳來消息,大軍收復了南京,他也準備像謝安那句「小兒輩大破賊」一樣,說一句「收拾東西,準備回南京。」之類的話。但是現在眼前幾個屬下如此的失態,這讓他心中有幾分不悅。

「大將軍行轅發回了公文。爵帥已經準了先辦鄉試後開恩科的章程。責令傳知各省,讓照此辦理。」

「行轅度支司也有咨文到,詢問大概有多少參加鄉試的士子,有多少參加恩科的舉子,讓我等統計數字告知,他們準備籌劃錢糧給予津貼。學生詢問了一下來人,度支司那邊按照大將軍的意思,準備照著一天三頓飯,兩餐菜色為一葷一素,一間普通單人客房的標準給予津貼。另外,若是考生們在應試期間身體有恙,給付一塊銀元的湯藥錢。」

「還有一件事稟告首輔大人,大將軍行轅責令福州府,將現有貢院重新修葺一番,將考棚重新翻建。那種外面大雨里面小雨,進去伸不開腿,坐下展不開腰的考棚不得出現在本次科舉考試上。不足部分,可以征用城內外的廟宇祠堂,甚至是軍營作為考場使用。」

這一連串的好消息,頓時打消了黃道周對這幾個官員的不滿,取代的是一番欣喜。到底是讀書人的底子啊!一听到尊重讀書人,尊師重道的事情,便是如此歡喜,

「爵帥雖是武人出身,行事風格不免粗獷,但是,推行王化,尊師重道這件事上,他卻是絲毫不含糊的。別的姑且不說,你們看看,這一樁樁一件件,整修考棚,為考生安排食宿提供藥餌。這些,令老夫銘記五內,感同身受!」

「正是!其實爵帥卻是如先生所言,乃是推行王化之人,這短短的二十年間,便將蠻荒瘴癘之地變成了書聲瑯瑯的所在。大將軍治下各地,讀書識字之人,兒童上學率較之江南還要高出數籌。只可惜,到底粗鄙了些,讀得不是正兒八經的經文要義。」

「這倒沒關系,待戰事平定,少不得我等要好生相助爵帥一番,撥亂反正便是。」

一群人熱火朝天的開始憧憬著恩科之後,大批讀書士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後,繼往開來,開創出一個中興局面的盛況來。但是,正所謂過剛易折太盛難守。剛剛高興了一杯茶的功夫,一個內閣今日當值的官員腳步匆匆跑了進來。

「首輔大人,爵帥對恩科考試的批復下來了!」

「哦!想必是大大的畫了一個準字。」幾個內心之中對李守漢這種武夫出身的掌權勛貴頗為不屑的官員,調侃了一句,在他們看來,李守漢的那筆爛字,那一套粗魯不堪的言語文字,頂多也就是在呈文上畫個準字,畫個可字。還能說出什麼來?

「爵帥如此的看重此次恩科,定然是多加勉勵了。吾等務必要好生記在心中,辦事時銘記在心才是。」

官員們各自揣測著李守漢對呈文批復意見的內容,眼楮卻是落在了當值同僚的臉上,試圖從他的神情當值分析出一二來。

「爵帥自然是不會說什麼別的。但是,他身邊可是有居心不良之人!此輩對我讀書士子成見極深,懷恨在心,時時處處與我等為難。」

公文自然要由黃道周先過目,當值的官員口中頗為忿忿的為諸位同僚講述著這個公文批復的情形。

眾人一邊听,一邊觀看著首輔大人臉上神色的變化,見黃道周神色逐漸凝重,心中大叫不妙。只怕這個批復當中頗有些文章逆了首輔大人的心思。

「大人,」看著黃道周神情不豫,內閣的同僚們便是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話說的不好,將自己夾在了內閣首輔和大將軍梁國公之間。「可是大將軍又有了對此番恩科的新意圖?」為了洗月兌自己,他很是謹慎的將爵帥這個比較尊敬親熱的稱呼改成了不偏不倚的大將軍官稱。

「倒也不應該是爵帥的意思。」黃道周長長的出了一口氣。努力的平復了一下心情,「爵帥長于軍政,對于科舉考試的諸多事務不是很了解,這個,」他揚起了手中的幾張印有大將軍行轅公文用箋紅頭的紙張,上面果然是用朱砂批了一個大大的準字,另有一行小字,「請內閣黃首輔道周先生會同諸位同僚辦理。」

「想必是出自爵帥幕府中人的手筆。」

李守漢的公事房,屬于一個沒有編制定額,沒有經費預算,沒有品級規定的黑衙門。當然,在朝堂上諸公的眼中,這就是一個隸屬于李守漢私人的顧問機構,他們身邊也是有不少的錢糧刑名文案師爺的。從來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公事房是像大明的內閣一樣,屬于掌握著巨大權力的機構。(四爺︰你開什麼玩笑?朕一手打造的軍機處被你拿去變成了狗屁的公事房,又拿來和那個敢和天子分庭抗禮,動不動敢把皇帝的旨意給駁回去,內閣不同意,皇帝的聖旨就是擦的草紙,哦,也不對,貌似現在擦的草紙也是很值錢的了。還能動輒就能讓皇帝落水死,感冒死的內閣比?)

幾個官員急匆匆的接過了這份公事房提出的關于此番恩科科舉組織形式和內容的章程,一目十行的看了起來。

頭一部分是科舉的形式。將原本的五天四夜連續考三場,改成了三天考三場。而且中間有休息兩天,讓考生們可以恢復體力,調整自己。這些官員們都是久經考場,一路從筆墨紙在之中拼殺出來,憑著手中筆案頭硯在筆陣之中求取的功名。對于科舉考試的苦楚,他們深知個中滋味。

科舉考試第一場考經義,考試時間嘛,也不算特別過分,三天兩夜而已。這比現在的高考似乎還要煎熬得多。去南京旅游游覽過貢院的各位看官可以想象一下,在那種考棚里呆上三天兩夜,不要說還要絞盡腦汁的構思文章,就讓你在里面呆著,那個滋味,進過派出所拘留所的同學應該對這種感覺很熟悉。

想想看,第一天凌晨就準備進場,然後在考場里待三天兩夜,吃喝拉撒都在里面。注意會試是陰歷二月,無論是江南還是京師,這個季節窩在狗窩那麼大的牛棚里過夜似乎滋味都不好受。在江南的考生面對的是外面是淅淅瀝瀝的早春二月的春雨,在京師的則是要迎接倒春寒西北風的體能測試,這個酸爽,所以,科舉考試經常有考試考死的,每年十幾個都不算稀奇。更有可能是體力不支,精神緊張而導致崩潰,所謂的失心瘋的也是大把。

哎!那位看官說了,不就是考試嘛!又不是體育考試,還是三天兩夜這麼長時間,還能體力不支?看官,休要逞嘴上的英雄,待我慢慢的說說這考試的內容和題目,您再說也不遲。

第一場經義考的內容就是給你七道經義題,你連寫七道經義文用八股文的形式解釋經義,七篇文章寫完差不多上萬字吧,再加上草稿,工作量自己腦補。而且,科舉考試的卷面要求很高,你要是參照著高考的標準就等著落榜吧!字體要求是「台閣體」。不光是對書寫要求很高,字體要求一樣大小,便是墨也是有要求。要求寫出來的字烏黑、光潔。到了後來,更有了所謂「黑、大、光、圓」的標準要求。

說起來,這台閣體還是不能回避朱重八爺倆。台閣,本指尚書(系古代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之官)。因尚書台在宮廷建築之內,故有此稱,後引伸為官府之代稱。顧名思義,台閣體便是官府行文書寫的專用字體。由于個人喜好,重八哥父子都曾大力提倡書法,一時帖學大盛。朱老四更是下詔求海內擅書之士,邀集于翰林院,倍加恩寵。明代開科選士時,皆用楷書答試卷,務求工整。字寫得欠佳者,即使滿月復經綸,也會名落孫山。不光是要落榜,卷子還要掛出來示眾,讓大家好好的看看反面教材。這對當時書法藝術風貌產生過較大影響。因此,讀書人寫字,惟求端正拘恭,橫平豎直,整整齊齊,寫得像木版印刷體一樣,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閣書體,稱「台閣體」。所以嘛!那些穿越小說里靠著一筆爛字想在科舉考場上謀取個出身或者為某個大人物驚為天人的,我勸你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吧!就您那筆書法興趣班開除的爛字,在街頭代寫書信估計都混不成飯來,還想參加科舉考試?醒醒吧!

各位看官,細細想想看,三天兩夜,先要構思七篇文章,然後用一樣的字體寫出至少一萬多字的文章來,這樣的人才,我建議你別考科舉了,到.asxs.碼字,絕對是大神級別。

這是形式和題目,題量,那麼再說說別的。嗯,比如說考試範圍。(敲黑板!這段很重要!)明朝的科舉考試雖然分三場,但真正受重視的只有第一場;第一場的題目是本經義4題+四書義3題。所謂本經,就是每位考生在報名時要從《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中確定一經作為自己的專精方向,考試時寫4篇以這部經典中析出的句子為題的經義文章;四書義則是從《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所謂「新儒學「的經典中出的3道題。也就是說每次考試考官一共要準備4*5+3=23道題,而每位考生實際回答的是7道題。

怎麼樣,是不是已經頭疼不已了?這些都是明朝科舉考試的特點。有著重八哥特色的科舉考試制度體系。

科舉考試,起于隋唐,正規于宋。唐宋兩朝雖然也考經義,也將經義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比如說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寫的「辛苦遭逢起一經」,就是這位文狀元的內心獨白。但是考經義考核的方式非常簡單,就是貼經(填空)和墨義(默寫),怎麼樣,是不是立刻就覺得自己有希望了?

北宋王安石改革後廢除了詩賦,然後重點就在策文上。等到重八哥的時候,就著重考核經義。

如果你能夠經受住考驗,面對著本經和四書里挑出來的七道題,都能沉著冷靜應對過了,後面兩場就簡單多了。特別是第三場策論,只要你不說朱元璋是反賊出身,朱棣得位不正這類反動的話,那就都都算過了。你就等著成為進士或者同進士吧!

可是,令人覺得離經叛道大逆不道的這份章程,或是高考制度改革提案,打著戰事頻仍,托古改制的旗號,公然要把考試的形式內容都要做一番大手術。除了時間縮短之外,難度也要降低到令人發指的地步。比如說,將經義恢復成宋代的貼經(填空)和墨義(默寫)。而且,策文的地位要大大的提升。

「茲事體大,關乎到天下千千萬萬讀書人的前途,本官要前往行轅,面見爵帥,與他分說一二!」黃道周一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命人備轎。

「若是經義改成貼經和墨義,那我家里那幾個不成器的弟弟和子佷,是不是也可以獲取功名了?」

望著黃道周遠去的轎子和儀仗,有官員在心底不由自主的歡喜。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