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 虎踞東北 第三章 一次會議

5月的遼河平原,已經是草長鶯飛的季節了。在新鋪就的馬路上,一行向著奉天方向的車隊正疾馳而過。車內大多是30歲上下的男人,也有幾個看起來20多歲但表現的異常沉穩的小伙子。不消說,他們自然是趕往奉天去參見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各地黨代表了。此時這一行人,心情想來是極好的。因為車內不是傳出爽朗的笑聲。

在一行的第三輛車上,來自湖南的代表毛潤之和此次大會的組織者,同時也是東北三省的黨代表張學良正在隨意的扯著些閑篇。不過令毛潤之感到驚奇的是,這位大帥的公子對自己確實異常的尊重。他當然不知道,張宇對他那是怎一個敬仰可以概括的。這絕對是偉人啊。即使自己改變了原本的歷史,可偉人總會成為偉人。因為他們的原則,品格注定了他們肯定會成功的。

毛潤之看到窗外沃野千里的遼河平原,麥浪翻滾,想必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了。張學良隨著毛潤之的目光看到窗外,笑著說「今年的年景不錯啊,想必百姓可以過個好年。」毛潤之回頭看了張學良一眼道「是啊,可是豐收的糧食又有多少能進老百姓的口袋呢?」張學良輕笑道「潤之,你忘了,這里可是東北,雖然現在不是,但總有一天,這里會成為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誕生的地方的。」

毛潤之也笑了起來「是啊,是啊。我倒是把這茬給忘了,今年東北的新政策我也看到了,確實不錯。」張學良隨即有些誠惶誠恐,畢竟和偉人平輩論交已經夠他激動的了,現在又得了表揚,實在是有些激動啊。平復了一下心緒,張學良不停的在心里給自己打氣。「是,不過還不夠啊,我覺得還是要實行一次土地改革的,讓耕者有其田啊。」「哦?」毛主席頗為驚奇,對這位近來才出現在共黨中的新成員,他是很好奇的,听對方的話音對農民問題也很重視。

要知道中共出自蘇共,高級領導層中就有不少有過留學蘇聯的經歷。而蘇共是以工人革命起家的,所以黨內對與農民問題歷來是不重視的。現在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年輕的毛潤之也沒有故作深沉。便開口問道「漢卿也覺得農民問題很重要嗎?」張宇點點頭道「誠然,中國近代以來之所以被列強欺負,表面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工業不夠先進,也沒有完善的工業體系。但我認為這個看法是片面的。清政府在末年的時候,雖遭洋人數次侵略,但都沒有傷筋動骨。

而太平天國運動才使得清政府徹底喪失了統治的力量。太平天國運動歸根結底還是農民問題,是土地問題。中國未來是要做工業強國的,可同時中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如果解決不好農民問題,這個政府是很難立足的。」毛潤之听了深以為然,同時也有些驚訝。原以為對方是個浪蕩的公子哥,雖有愛國強國之心,可未必有這個才能。沒想到對方將中國的問題看的如此透徹。毛潤之喜道「是啊,是啊,漢卿大才,中國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先解決農民的問題啊,盲目仿照蘇聯那一套是不對的嘛。」

張學良也點頭表示同意,說「沒事的,黨內的同志總歸是會認識到這些問題的。不過,現在我們可以在東北率先搞起來,只要搞得好,他們自然會覺得我們是對的。」

毛潤之笑道「是了,我們可以先搞起來,做出些成績,大家自然就認同了。」兩人相視大笑,頗有些相見恨晚的感覺。

由于地方遠近的不同,各省代表的到來時間也不盡相同。來自湖南的毛潤之和何叔衡,以及廣東的陳公博都先後到達上海,再一起坐船來旅順。張學良對每一位來奉的代表都是親自迎接,更何況這一次里面還有一代偉人。最後一批代表也到達奉天。

1921年5月13日,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奉天的鴻賓酒店召開,環境安全,自然是沒有必要遮遮掩掩的了。參加此次大會的有上海小組的李達、李漢俊,武漢小組的董必武、陳潭秋,長沙小組的毛主席、何叔衡,濟南小組的王盡美、鄧恩銘,北京小組的張國燾、劉仁靜、李大釗,廣州小組的陳公博、陳獨秀,旅日小組的周佛海以及東北小組的張學良。當然還有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荷蘭人)和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克爾斯基(俄國人)出席了會議。

會議的討論十分熱烈。分別討論通過了,正式建立中國共產黨。並確立了黨綱。在黨綱中,有一條卻讓張學良幾乎和全體代表站到了對立面。在黨綱的第三條,本來應該是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而張學良堅持認為,我們應該用更溫和的處理辦法。以張國燾為首的幾個代表便抨擊張學良的出身。這個問題已經討論了4天了,雙方都互不讓步。

作為穿越者,張學良深知土地改革的正確和在實行過程中所犯得一些錯誤。所以在開完會的夜里,張學良便先去拜訪自己第一個結識的黨代表—李大釗。張學良一開始就開門見山「守常兄,我對黨綱的其他部分都沒有任何意見,但是,對第三條。我認為是不是不夠慎重。畢竟,我們現在不是紙上談兵,毫不夸張的說,我們是可以影響東三省的政策的。你也知道,我的父親是軍閥出身。他肯定是會支持我,他的兒子去進行一些變革去增強自己的實力。可問題是,我父親的首要支持者就是東三省的一些商會和鄉紳。

如果我們冒然開刀,且不提我父親會不會支持我們如此激進的做法,恐怕立刻就會讓東三省的政局動蕩了,對嗎?」李大釗頷首想了一會,說「解決工人的地位問題,消滅階級是我黨的總綱領,這是不能變更的呀。」張學良听他語氣已經開始讓步了,便喝了口茶,繼續游說「是,這肯定是不能變更的。但飯要一口一口吃,現階段,我認為民族矛盾才是第一矛盾,其次是各地軍閥割據的矛盾,守常兄覺得對嗎?」李大釗也同意張學良的說法,抬抬手示意他說下去。張學良又道「那麼,我們現在是否應該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

先解決這兩個矛盾呢。如果要解決第一個矛盾,自然就是要發展我們國家的實業的,但是現在實業大多數掌握在私人企業家手里,我們是否應該鼓勵他們,支持他們擴大規模,以提高我們的經濟實力呢,自然,工人的待遇問題也是需要和他們講清楚的。同時政府再出面辦一些重要的廠子,比如機械制造,軍工。等到解決了民族矛盾,實現了中華的統一,接下來我們就是改革,反對的人也是沒有實力來和我們對抗的。」李大釗兩只手摩挲著手里的茶杯,想了許久,終于對著巴巴看著他的張學良笑道「枉我痴長了幾歲,漢卿說得對,飯總要一口一口的吃。」

張學良也笑了起來,心里也放下了一塊大石頭。他知道,中共一大做出的很多決定在後來看來是錯誤的,而這些錯誤在二大,三大的時候也先後被糾正了。不過,有著未卜先知的優勢,張學良自然是不會讓黨再多走彎路的。

說服了李大釗,張學良又請他和自己一同去了多位代表處溝通。

5月23日,大會第11次會議召開。張學良用平緩的語調重復了他勸李大釗的話,並簡單介紹了東北的局勢。最後總結道「總之,我認為中國當前的首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東北地處日本與俄國兩大強國之間。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不是要打倒誰,也不是消滅誰。而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快速的發展東北的經濟,壯大我黨的實力。對外爭取平等的國權,對內促成國家的統一。」李大釗率先表態道「我對學良同志的看法是持肯定態度的,雖然解決階級矛盾是我黨的一貫宗旨。但,現階段,考慮到國內的現實情況,我也覺得是應該緩緩。畢竟,東北是我們的第一個根據地。

我們要先發展好它,才能去討論如何領導全國。潤之常說,槍桿子里出政權。潤之,你說呢?」毛主席隨即接過話頭「不錯,學良同志的一番話然我感觸很深啊。雖然我們在坐的都是心憂國家的共產黨人,但,我們忘了一句老子的話‘治大國若烹小鮮’還是不要操之過急的好。」隨後何叔衡等人又發言贊同。張國燾也只能保持沉默。陳獨秀對張學良的主張是頗有微詞的,畢竟,他是一個共產主義者,而且也是個徹頭徹尾的書生。對張學良這一番從實用主義出發的論調實在不能贊同,但是看會場除了低頭不語的張國燾以外,大多數人都已經表示了同意。他也不想第一次會議就鬧得不可開交,也就默認了這個問題。

隨後,代表們選舉出了中國共產黨的中央局。由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李大釗,張學良分任副書記,張國燾任宣傳部長,李達任組織部長。同時,中共中央也對各地工作進行劃分。由李大釗任東北局書記,主持東三省工作。張國燾任北方局書記,主持華北以及西北工作。董必武任華南局書記,主持華南工作。

對各地方局,中央提出的工作任務是不一樣的。東北局的主要任務是,盡快融入東北政府,大力發展經濟,並積極聯系蘇共,以期獲得支持。北方局和華南局的當前任務都是宣傳黨的主張,壯大黨的隊伍。而南方局還有一項就是聯絡廣東政府,共同對抗北洋政府。

5月25日,大會勝利閉幕。各省代表紛紛告辭,回到自己的工作地開展下一階段的工作。每位代表出發的時候,張學良都資助了他們1000大洋。雖然買糧的事讓他手頭也不寬裕,但畢竟家底殷實,這廝從家順出來不少古董,賣了充作公費。

陳獨秀和李大釗卻留了下來。此時的中央最高領導人要就接下來東北局的任務進行討論,因為毫無疑問,東北局的工作是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