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如水調歌頭 第六十二章 千里猶回首

不由得很是鄙視阿牧達旺一番,而平素對那貌美道姑多有崇敬,此時再看她一套高雅流水的煮茶流程下來,更加的佩服,同時也對中原生活的向往濃密了十分。

了悟法師品了數口,眯眼沉醉,一手捋了下,下顎稀稀拉拉的胡須,道︰「秋水子真人這套茶藝足可以媲美汴梁、金陵二地最好的茶藝樓頂級茶藝師的水準。即使號稱大禹第一茶師的聶倩,這煮茶也不過厄爾。」

阿牧達旺咋听汴梁、金陵,頓時一愣,穿越至今,除了李青鸞嘴里听過中原之事,現下竟然又有人議論,听著貌似這方丈對中原還非常熟絡。

了悟偷偷朝阿牧達旺看去,卻見他一臉迷茫,又是一喜,你雖貴為佛爺,可輪經歷,老衲勝你何止千倍?坐井觀天的青蛙而已。

阿牧達旺隱隱感覺方丈在看自己,知他定是笑話,內心卻是暗笑這老和尚,莫說是汴梁、金陵,就是紐約,倫敦,本佛爺也去過。

秋水子真人捏著蘭花皓指,輕輕的把細瓷碗放到矮幾上,用手帕優雅地擦去嘴角的水痕,把那錦緞手帕折疊著,邊道,「方丈法師可是太久沒去中原了,現下汴梁、金陵兩地,最出名的頂著第一茶藝師的卻是聶倩的女兒聶靈雨。聶倩嗎,徐娘風韻,卻是老也。」

了悟法師面色一紅,頗為尷尬。

阿牧達旺差點笑出來,你個老和尚,剛才還笑我呢,現下卻是被秋水子給羞辱了一番。心中對秋水子頗有感激,便回頭朝她看去,卻見她突然說道,「當今我大禹朝廷有文、武二考,尤其江南,文風甚極,多有才子佳人之說,觀佛爺少年多學,文、武二考如何?」

了悟剛才被秋水子羞辱一番,現下窘態未退,听到這里,只這個腳都沒邁出過山南的小屁孩,哪里能做那吟詩作對之事,文不說,武更加莫談。當下,也含笑朝他看去。卻是要看他的笑話了。

卻見他一本正經地坐直了身體,道「大禹萬里江山如畫,邊疆卻是烽煙不斷;文人雅詩只適合風花雪月。」頓了下繼續道︰「隋朝開科取士早年是尚武的。只是到了大禹卻越發的重文輕武。我聞那西夏、蒙古、女真男子多勇猛善射,連女子也可策馬彎弓,前些時日,我吐蕃才十八遂的巾幗女將軍阿吉阿米,領吐蕃十萬兒郎在貓牛城滅了西夏大將蘇努兒二十萬騎兵,試問大禹可曾做到?」

吐蕃大勝西夏的戰時,早就傳遍了整個吐蕃。數萬人的戰爭,也夸大成數十萬人的戰爭。但越是這樣越是能鼓舞人心。現下里,吐蕃各地,大家都說是‘轉世佛祖’護佑吐蕃,才能打敗西夏兵,又有人訛傳說是,統帥阿吉阿米是受了佛爺的指點,才訓練了‘神牛兵’。更多的卻是夸獎大相英明神武,大相的女兒九天玄女下凡。一時間,大相的人氣一戰後,達到了頂峰。

秋水子本是皇家人,對這些尤為看重,听的一個吐蕃的少年人竟然這樣娓娓道來,卻是撥動了心思,神情黯然而下,暗自想道「是呀。我大禹北方邊疆連年被西夏、蒙古、女真侵略,丟了幽雲十六州,一旦他們騎兵南下,京城汴梁便處在他們的鐵騎之下。皇弟憂患意識尚在,一直不願把京城遷移至金陵,如此一旦松動,國將不國也。」

大禹王朝龐大的官僚並沒有造成強大的軍事實力,相反一直在幾個少數民族的軍事壓力下被動挨打。現下大禹幾近丟失整個北方,被侵佔的了地方,不斷有婦女年幼之人被驅趕到北方去,背井離鄉,歸期遙遙。

皇帝年幼登基,到現在還未成把權利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朝廷官員斗爭厲害,正如這少年人所說,大禹如今在邊境,只處在守勢,如吐蕃這般的大勝,卻是奢望了。

秋水子站起來,看著被雨水打落的一地落花,情不自禁地黯然吟道,「淮山隱隱,千里雲峰千里恨。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頃瞅。」——頓了會,透過亭閣朝那邊看去,大山擋住了視線,「山長水遠,遮住行人東望眼。——恨舊愁新,有淚無言對晚秋。」

這首詞,卻是說的一淮上女子和其他人不斷地被驅趕到北去,離故鄉越來越遠,對故園留戀不舍,心頭痛苦不言自明,所以千里雲峰千里恨便月兌口而出。腳下淮水悠悠東去,流水本無情,但在這個女子眼里又是萬頃煙波萬頃瞅。

走的遠了,連淮山淮水也從視線中消失了。她還想繞首回顧家園,視線卻被遮住。這一去卻是不知何處是歸時。而在外漂泊的自己呢?此次千里迢迢從中原而來,卻似那淮上女子,歸期又是何時呢?

了悟法師早年游歷原因,對中原文化本就向往,出家後更是念念不忘,重他的法號就可看出一二。不然,以他藏人身份,定是取個藏人的名字。此時,听的秋水子一詞,回想中原的繁華,如此下去,便將不在,鐵騎之下,定是烽煙繚繞,民苦田荒。比之現在的吐蕃,又何其相似呢?

一時雙手合十︰「南無阿彌陀佛!」

道明和那僧人站的遠了些,但觀那秋水子面含惆悵,仰首低眉,喃喃吟吟,不說詩詞如何,只听那嗓音,卻是悅耳賞心,比雀兒鳴叫好听百倍。

而阿牧達旺卻是把此時的大禹和自己那個時空的宋朝比較起來又何其的相似呢?只是不同的是,此時的大禹朝受到的威脅更大。除了女真和西夏外,還有那可怕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也許要不了多久,成吉思汗羽翼豐滿,就會滅了女真,而後便是西夏,吐蕃。

看來得找個機會,跑蒙古去跟那彎弓射雕的成吉思汗混,才能保命呀。

好在,吐蕃和蒙古信仰一直,吐蕃的轉世佛祖,蒙古也是承認的。到時候,只要自己不當那贊普,便可相安無事。

胸無大志的阿牧達旺已經開始想著吃成吉思汗的軟飯了。

而此時在藏經閣內,老邁的經師細細的查著方丈法師寫給阿牧達旺的書單。《長阿含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大方廣佛華嚴經》、《首楞嚴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看著長長的一竄書名。而且這些,道明都已經把這些書都拿去了。經師閉眼若有所思,而後忽然想起什麼,走到那堆積如山的書堆旁仔細的查找。終于在一堆佛經中找到了兩本他說要的佛經。

經師用一塊灰布包裹仔細包裹起來。起身在窗口看了看。四下無人,才走了出來。一路朝阿牧達旺的起居而去。所幸沒有踫到人。

當再次回到藏經閣時,他臉上原本干癟的皮膚,頓時變得紅潤起來。相似干了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般。掩飾不住興奮登上樓閣頂樓,站在那眺望著中原方向。

而在阿牧達旺矮幾的佛經書堆里多了兩本《時輪經》,、《俱舍論》佛經。也就是這兩本佛經,讓阿牧達旺再次改變了人生之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