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十四章大唐第一辯論賽(十四)

李景遂尚未回答,一名中年文士率先答道︰「我大唐目前有戶一百八十四萬七千余戶,約丁口四百八十萬余人。」此人是戶部尚書陶潛。

「謝謝陶大人。再請問我大唐現有在冊官吏幾何?」林楓繼續著他那種跳躍式的問話,帶著現場所有人的思路走。

「二千四百余人。」這次回答的是吏部尚書嚴績。

「謝謝嚴大人。」林楓听聞後不由心中暗嘆,1︰2000的官民比例,在歷朝歷代中已經屬于比較低的啦。

「也就是說,我們平均一個官員大約要負責管理二千余名百姓,如此官民比例在日常管理時尚可,但如果遇到大旱、大澇、戰亂等極端特殊情況呢,可想而知,我們的官員必然應接不暇,手忙腳亂,這是人手不足的問題。下面,我們再談財力的問題。」林楓侃侃而談,現場的大小官員都愣愣地看著他,以前從來沒有人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自然感覺十分新鮮別致。

「陶大人,不知我朝財政年度收支情況如何?」林楓向陶潛請教道。

「我朝國計遵循量入制出,歲計大致相抵。」陶潛搖了搖頭,說道。

中國古代稱財政為「度支」、「國用」、「歲計」、「國計」。「度支」、「國用」指國家的費用開支;「歲計」指國家年度收入和支用的計算;「國計」指國家財政。量入制出,也就是收多少花多少,此財政思想在先秦時期提出和形成,並成為歷代所遵循的理財原則。

「也就是說,如果踫到大的災難或突發事故,我們並沒有多少空余的錢糧去賑災,更不用說在局部地區時常發生的小型災難。這正是我朝財力不足的問題。」林楓再次總結道。

「這就是十分現實的問題。我們想利于百姓大眾,但我們卻沒有人,沒有錢,沒有糧,怎麼辦?如果,我們采取商爵法,鼓勵引導廣大富商地主舀出他們多余的錢財,用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比如,建義學、修水利、賑災民。這樣子,窮苦大眾從中得利受益,地主富商從中獲得了自身心靈的滿足,贏得了官方民間的認可,兩個階層之間的對立也在無形中減弱。而我們呢,只是舀出一個引導性的政策,沒有多少實際付出,卻解決了百姓困難,緩解了社會矛盾,統治的基礎更加堅實,這是一場三方皆贏的局面,何樂而不為?」林楓繼續循循善誘。

「好,林議郎此法在互補貧窮有無、緩解社會矛盾的同時,還樹立了社會上向善向好之風,臣認為此法大善。」韓熙載率先評價道,第083章度使的權利過大而造成軍事割據的惡果,一直有意地剝奪消弱帶兵將領的軍權。「唐制,節度使不在鎮,而以副大使或留後居任,則雲知節度事」。元六年(公元942年),李以宋齊丘赴洪州,任鎮南軍節度使。李璟繼位後也曾以老邁的周宗為鎮南軍節度使,曾以宋齊丘為鎮海軍節度使,而這二人都沒有能力承擔軍事。一定意義上,南唐朝廷私下里已經將出任節度使作為一種貶職手段。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