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潛伏與發展 第七十四章 上海之行--理想鋼都

還是在法租界的周公館二樓的大陽台上,周學熙、盧木齋、潘三元、郭輝祥和孫晉五人宴席過後就開始商議漢冶萍公司的事情。周學熙要孫晉談談自己的看法。孫晉也沒有說什麼,就從自己的公文包內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文稿一一發給四人。

在孫晉心目中最理想化的宏偉規劃藍圖---以武昌三鎮為中心,以漢冶萍鋼鐵工業為支點,打造一個采鐵礦、采煤、煉鋼鐵、電力、化工、機械制造為重工聯合體能夠帶動農業、輕工業、服務業協調發展的武漢經濟圈,並輻射川、陝、贛、皖、豫五省華中經濟極地。華中經濟極地即是國家工業生產中心,亦是經濟重心,也是未來國家安全重心。有了這個華中經濟極地,扭轉中國經濟重心在沿海一帶遭破壞或者淪陷導致戰爭力量不足的局面。這個宏偉藍圖既考慮現實又規劃了未來,現在關鍵點就是漢冶萍公司。若這個華中經濟極地的支點沒有做好,所有的藍圖全部都是水中月鏡中花,或者只能停留在紙面上,不能轉化為現實。

四個人默默的體會這份含金量很重的長遠規劃,這可涉及到很多條件,首先是政府和政局穩定,但是現在國內局勢不是太穩定,湖北被王佔元盤剝幾年弄得民生凋敝。周學熙很是佩服孫晉這點,眼光長遠,具備大局觀,好好引導和培養,一定是個有前途有作為的人物。畢竟是在北洋政府做過官員的人,他想的不是政局穩定,關鍵看執行人的條件是否具備可以創造出良好局面。

周學熙沒有此做出任何評價,只是點點頭,淡淡問道︰「你的這個設想我們已經了解,這是宏觀方面,那麼對于漢冶萍公司你是怎麼規劃的?」

孫晉見場面有點冷清,對于大家的表情感到失望,這可是自己違背原來歷史發展軌跡,著力重點打造的地方,既然沒有人喝彩!听了周學熙的話,孫晉從公文包拿出幾份文稿,遞給他們欣賞。

按照孫晉的設想,漢冶萍公司重點在于大冶鄂縣之間的鐵山區、石灰窯、黃石港,在這一帶建立一個新的鋼鐵基地。石灰窯臨大江南岸,居武漢、九江之間,為漢冶萍公司之發祥地,西距著名產鐵區鐵山二十余公里,而附近產煤亦多,石灰石則隨處可采,故又為水泥原料之出產地,西北五公里為黃石港,則大冶及其鄰近各縣之商貨和農產品皆聚散于此,故商業亦頗繁盛。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工礦區,產業工人、碼頭工人很多,鐵、煤及石灰等產量豐富。二、該區交通方便︰公路可直通武昌(計長108公里),鐵路現在石灰窯至鐵山一線(計長25公里),可供運輸礦砂之用,將來如自該線建一支線,即可通粵漢鐵路(計長約70公里),水路黃石港可停靠滬漢線**,故水陸交通便利,這里將成為采礦,煉鐵、煉鋼的主要地方。

「嗯,考慮的現狀和未來,也合理利用現有資源。你只說明了采礦煉鋼鐵,那機械制造等工業怎麼辦?」

場面的情形讓孫晉找到前世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場景,孫晉不慢不急的說道︰「武昌三鎮是中國的中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交通商貿中心。漢陽的煉鋼煉鐵的設備拆遷至大冶石灰窯一帶,我計劃在原來的漢陽鐵廠建造機械制造、化工等產業;而漢口作為傳統商業重鎮繁華的商埠就沒有必要改變,而且要加強漢口商貿水平,無論運輸還是金融等都得強化;武昌地區作為中國革命首義之區,意義非常重大,建立首義公園等革命紀念主題公園,開發人文住宅小區,是個綜合功能理想地區,比如紡織,藥品,政府辦公所在地等,還有我想在武昌青山傍邊建設用鍛造水壓機制造各種型號的鋼材的基地和漢冶萍公司總部,形成中國重要的板材生產基地,擁有從礦山采掘、煉焦、燒結、冶煉、軋鋼等一整套工藝設備。因為這些想法不成熟需要專家意見,我就沒有形成文稿。」

頓了頓,孫晉接著敘述︰「一、至于漢冶萍公司鋼廠和鐵廠如何建造、規劃年產多少鋼鐵,這些都不是我的強項,需要專家和教授的指導。二、關于原漢冶萍公司股票等歷史遺留問題需要總經理公司管理層處理,但是我個人認為,既要不損害公司根本利益,又要照顧股民的利益和愛國熱情,不要過度的傷害他們利益,可以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三、從現在開始,漢冶萍公司停止向日本供應鐵礦原料,無論他們出多高的價格;對方問其原因,就要求日本人拿出一個整體方案來談判。呵呵,說的有點亂,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懇請各位見諒!

「嗯,總算頭腦沒有發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我還以為你是個全才 。」孫晉覺得周學熙說話沒有剛進來時候客氣熱情,現在動不動就開始訓示,用師傅的挑剔的語氣說話,看樣子做徒弟還不是件容易之事,特別是名人門下,師傅更得嚴厲要求。

「師傅訓示的是,芳志謹遵師傅教誨!芳志一直奉行一句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孫晉只得恭敬的回答。

「好!說的精闢!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一直沒有說話的盧老陡然一句好,把大家的從思索中驚醒過來。幾個人相互笑聲討論,認為這條好那條應該怎麼改更完善,陽台上議論紛紛。

周學熙再次拿起手中的文稿一一仔細的閱讀,沉思一會兒,眼光瞟了一下正在跟潘三元和盧木齋小聲討論的郭輝祥。

「輝祥,你也是留學英美的留學生,你談談自己的看法!」周學熙溫和地問道。

郭輝祥客氣一番,從容不迫地從自己懷中拿出幾張紙張,上面密密麻麻的繁體字一一發給大家。

郭輝祥的文稿專門談了漢冶萍公司歷史發展和現狀情況,重點分析漢冶萍公司二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成功與失敗,贊賞張之洞、盛宣懷等人開創中國鋼鐵企業的先河,也批判了張之洞的官僚主義作風,不尊重科學,粗暴干涉企業管理,隨意更改高層管理者的決議;同時也點名對盛宣懷等人企業管理上任人唯親,貪墨成風等阻礙企業生產的官僚作風進行批判。文稿中也對日本商人掠奪大冶鐵礦資源的陰謀也是毫不客氣的揭露。

郭輝祥在文稿中提出自己如何管理企業,比如︰尊重科學,任人唯賢,設置技術總監,技術工程師等專業團隊,如何提高生產力和效益等,是郭輝祥幾年來從新民機械廠管理經驗的總結。

等孫晉看完後,不由地佩服這個時代的商業精英,眼光獨到,分析的入木三分,跟後世一些經濟學家說的差不多,只是沒有從國家戰略層面上意識到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野心是比英美西歐列強還要狠還要大。

在這個時期,大部分中國社會精英對日本管理層的寄意厚望,希望日本幫助中國變得強大,就像大唐帝國時代,中國扶持日本一樣;而此時日本在中國的掠奪手法比較隱蔽,大多是商貿和金融、文化滲透,國人對日本人迷惑性做法警惕性不高;有件事可以說明,民國十二年日本關東大地震,那些商業精英、社會文化名流為日本賑災而奔走相告,到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部分社會精英才意識到日本人跟西歐國家不一樣,但也僅僅是部分人,直至民國二十六年日本全面侵華,中國國民才形成全民抗戰。

孫晉沒有刻意指責郭輝祥的意思,若自己不是從後世穿越過來,也許跟他們一樣,這跟學識沒有關系,是時代的局限性。

盧木齋笑呵呵的說道︰「緝之兄,你這兩個徒弟不簡單了,一個著重宏觀規劃,大局觀強;一個注重企業科學管理,兩者相得益彰啊!有他倆坐鎮漢冶萍公司,我們這些老家伙就不用操心了!我安心的做我的學問,敬候兄繼續做你的大恆通掌櫃的,至于緝之兄嘛,可能還得操心你的產業?!哈哈」

孫晉一听,看了旁邊的認真回讀孫晉的文稿的郭輝祥一眼,用手悄悄一捅,郭輝祥沒有反應過來,有點茫然看著孫晉,眼光詢問︰怎麼啦?

「盧老、師傅、潘掌櫃,三位都是商業前輩,我和介鳴師兄年輕,還需要三位鼎力支持,三位不但不能撂挑子,而且比以前我們更需要三位的支持,我這有個不成熟的想法本來想先與介鳴師兄協商,既然盧老現在說到這當口,那我就拿出了給各位看看。」孫晉見郭輝祥不明白自己何意,本來擔心周學熙又說他好高騖遠,現在顧不上了,因為孫晉的想法需要三位支持與表態。

周學熙四人看完孫晉的文稿,明白孫晉的心思。漢冶萍公司畢竟是一家鋼鐵企業公司,兩個方面是至關重要︰資金和技術。資金還比較解決,關鍵是這個技術,技術即是人才。

孫晉趁這次收購漢冶萍公司的機會,在上海組建一家屬于自己能夠掌控的金融機構人民銀行,發行人民券(即人民幣)。按照孫晉與花旗銀行貝格爾達成口頭意向,美國花旗銀行派出專業團隊,利用美國印刷最新技術和紙質,專門為‘人民投資集團’協助組建一家金融機構。現在條件全部具備︰有比較足夠的黃金貯備,以漢冶萍公司依托,周學熙旗下的銀行、潘三元大恆通錢莊等力量的支持,美國花旗銀行技術援助,東方綜合交易所和信托公司在上海金融市場逐漸佔據一席之地。

關于技術,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積累。其實技術的儲備也就是人才的儲備,科技日新月異,代代升級,都需要人才的由量變到質變的蛻變,所以像盧木齋這樣有名望的學者承擔更大的責任,像周學熙這樣亦商亦官的人物為即將組建的學校爭取更多的教育資源。

盧木齋佯怒道︰「你這個孫芳志啊,你是想榨干我這個老頭子血汗啊,又要我籌備學校,這回我不干,又想哄騙老頭子我!」

周學熙見盧木齋生氣的樣子,哈哈大笑,不忘調侃他︰「你這樣就不行,這不是不想我們發財麼!哈哈……」

盧木齋苦笑說道︰「你這個寶貝徒弟就知道抓我的壯丁,他怎麼不敢抓你的丁啊?」

「我是他師傅,再加上我沒說撂挑子的話了。好了,勉之兄,其實這也是咱們這輩人的責任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

更多到,地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