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部︰潛伏 第一百二十一章 政黨的糾葛

「……政黨政治皆為泰西諸國民主進步之組織,熱河、察哈爾兩省千萬民眾呼吁新型革命政黨誕生之請求,速從整合力量,建立人民黨……」

---學者劉靜仁《阜新見聞》

「……環顧國內各機關辦事效率往往互相抵消,人員仍為老朽之輩……空談政治路線不重經濟。民國建元十余年來仍在政治上、人事上打圈子,社會惡勢力藉以養成。人力、物力浪費于私人斗爭……瞻念前途,不寒而栗。只有建立新型民主政黨--人民黨,則可放棄爭斗,以政黨理念為唯一目標!」

「近來北洋政府用人,多不學無術者。貪污敗壞層出不窮,民間已少信仰。有言‘讀書者不能做官,做官者不必讀書’。充斥于仕途者,大率粗俗不堪之人、利欲燻心之人。則國何以治?人民將焉得安居而樂業乎?為何?人民黨應亟起挽救之。」

「國于天地,必有以立,所立者何,人民黨是也。崇之則治,違之則衰且亂。欲挽救垂危之中國,必自復興民主政黨始,欲發揚吾國偉大之真精神,必自人民黨始。」

---美籍華人梅子睿《我在北方大學的日子》

在阜新人民戲院內,擁有四百七十五座位,為熱河省第一大戲院,主席台上方橫幅寫著‘人民黨全國第一次代表大會暨中華人民黨成立大會’。主席台上只有一張扇形狀大桌子,用藍色布條鋪在桌面,上面放置著擴音話筒。

代表三萬多注冊黨員二百七十八名代表滿臉激昂而又矜持地走進會場,代表中有學生、教授、文化學者、紳商、農民、工人、軍人。

讓外界大開眼界既然還有三十多位農民裝著打扮代表,紛紛打听怎麼人民黨選一些泥腿子出身做代表,難道他們這些人能識字?

這些農民黨員代表來自阜新市農民,這里面有各個鄉村、墾殖場人民公社組織成員。孫晉對這些敢為天下先農民兄弟所敬仰,指示組委會秘書長高崇民至少留出三十個左右名額,因為他們代表全國幾萬萬農民兄弟。

在建立新黨之前,孫晉將人民公社與人民公社基金會分拆。在城鎮人民公社演變成工會,鄉村則成了農會,代表工農利益說話,一直活躍在普通民眾當中,在民眾中影響較大。而人民公社基金會原來農民、軍人、政治家、知識分子月兌離基金會;基金會則保留純粹的經濟合作組織,成為富商士紳們俱樂部,將來代表中國商人走向全世界。

人民黨接納了不少原來國民黨員、民主人士、甚至還具有共產主義意識的激進分子;但孫晉強調參加人民黨必須放棄原先政黨組織,認同人民黨理念,暫不承認跨黨派黨員身份。

會議確定人民黨最基本的任務帶領廣大愛國民眾建立獨立富強民主共和國,最高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大同天下’。在黨章部分,孫晉根據歷史發展脈絡並吸納了後世中共一部分治黨理念,堅持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建國綱要,屬于革命與改良性質政黨組織。人民黨堅持以‘新三民主義’為理論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

會議除了確定黨綱、黨的最高奮斗目標之外,還就當前提出了中國人民黨當前目標---民族獨立與民主革命;任務就是聯合國內有識之士及民主黨派革命團體聯合進行反帝反封建,完成辛亥革命未完成革命重任。

最後會議出現了讓列席會議的國民黨代表廖仲愷、張靜江、吳稚暉、鄧演達等人大跌眼鏡一幕,會議邀請了晏陽初、廖仲愷兩人為監督員,二百七十八名代表以無名投票方式選舉了五十八名中央局委員。

這年月政黨與黨員關系就像嫖客與妓女一樣,將西方文明孕育民主政黨制度完全變味了。人民黨誕生並未引起外界太多關注,主要是人民黨入黨資格比較嚴格,沒有那些所謂隨便交給你一張表格,填上資料就是黨員了,太不嚴肅了!

中國人民黨中央局設置五大部分,分別為︰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監察部、農工部。選舉任命高崇民為總秘書,處理日常事務;康紹輝為宣傳部委員,主持黨務理論形象宣傳;秦少杰為監察部委員、張君勱為組織部委員、晏陽初為農工部委員。孫晉被中央局推舉為中國人民黨總理,除了前面四人外,中央局選舉周學熙、張孝淮、甘選榮、張紹曾、宋子文、哈克齊、陳天啟,總共十三人為常委。

人民黨一成立,包括孫晉在內熱河察哈爾兩省軍政民公務員、知識分子皆進入中央局,各地方也在原來人民公社基礎上組建地方分部,中高等教育學校、西北軍連級以上遂即成立支部或者小組,同時接納了原來歷史上‘第三黨派’如青年黨、國社黨等部分力量,讓人民黨一下子顯示出在兩省政治力量。

民國十三年二月初,一個新的政黨誕生了!

孫晉高舉孫文‘三民主義’旗幟讓部分國民黨人大笑不止,譏諷人民黨‘沒娘的孩子’、‘無獨立理論的團體’卻不知中國國民黨卻嬗變了。

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在大會開幕辭中說︰此次國民黨改組,有兩件事︰第一件,是改組國民黨,要把國民黨再來組成一個有力量有具體的黨;第二件,就是用政黨的力量去改造國家。

稍後,具體操作這兩件事的方式,則是向蘇俄學習,與蘇俄合作,讓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們跨黨進入到國民黨里面來,即所謂「聯俄容共」。

孫晉以此為由婉拒國民黨人邀請加入。在給孫文回電文中指出︰國民黨與共C黨合作反帝反封建這點人民黨認同,但不認可國民黨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人民黨也不同意與中共黨內合作,主張‘扶助工農,不聯合蘇俄但可聯共而不是容共’。主因是國共兩黨理念不同,‘三民主義’與‘共C主義’根本似水與火般無法柔和在一起,很容易引起國民黨精神理論分裂。

最後孫晉提醒孫文︰謹防俄蘇及中共以蠶食方式蛻變國民黨。

國民黨對人民黨誕生有心理準備,而且兩黨關系有很多淵源,仿佛孿生兄弟。不過還是引起了國民黨內部擔憂,畢竟人民黨在爭取知識分子及地主紳士方面與國民黨產生沖突。而中共卻平靜地多,他們力量比較薄弱,但很鄙視人民黨為‘軍閥政客的俱樂部’(陳獨秀語)。

孫晉婉拒引起了國民黨右派對孫文責難,這一點人民黨與國民黨右派倒是一致︰極力反對黨內合作,大力排斥中共。

在孫晉眼中,改組後國民黨具備了更進步的革命意識了,卻埋下了精神認知混亂的禍根。這也是為何國民黨派系林立且紛爭原因。在半封建分殖民的二十二年代中國,一個黨組織一定要有堅強組織力量及堅定不移的精神核心,這點中共學習了蘇俄布爾什維克。若是處在和平年代,孫中山這套改組方案很適合國情。

孫中山一手包辦的「聯俄容共」戰略,使得經歷陳炯民之變而瀕臨土崩瓦解的國民黨,迅速恢復了生機,並在隨後的北伐戰爭中取得空前的成功,也使得四分五裂的中國,終于在一種新的「黨治體系」下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短期的正面效應,可謂相當可觀。但長期的負面效應,則一直延續到1949年。

這種長期的負面效應,可以簡單概括為「國民黨的精神分裂」——國民黨的意識形態基礎,本來是出自歐美的「三民主義」;出于「聯俄容共」的現實需要,孫中山強行將「三民主義」和出自蘇俄的「共產主義」作了許多嫁接,也默許共產黨對「三民主義」作了許多傾向于「共產主義」的解釋。這種隨意的嫁接和解釋,直接導致了國民黨人對「三民主義」的認知混亂,進而導致「國民黨的精神分裂」,最後,終于搞到國民黨員人人談三民主義,人人都不信三民主義的地步,于是只好敗退台灣。

孫中山是國民黨意識形態的建構者,也是使得國民黨患上精神分裂癥的始作俑者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