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九章節 皇室威嚴

楊修也是祖上在朝為官的,深諳為官之道的險惡,明著在你飛黃騰達之時,很多人簇擁著你,恭維著你,暗中你不小心得罪了某個小人,在你失去勢力和皇帝寵愛時,死的第一個就會是你。

做過太尉的家父楊彪也是一直這樣告誡自己的後人,為官清廉為上,步步小心為妙,遇事低調為本,交友防備為好。

這是自然有道理的事實。

楊修有才,得自家父的從小教導有方,所以這位才子的殿試文章也是本著做人的基本原則,闡述了治國安天下的道理。

皇帝孫策看過後,十分認同他的治國構想和宏偉的抱負,所以破例提拔為銀監閣見習侍郎。

一般的殿試,皇帝都不會把一個中頭甲的才子一下子就提升到4品大員之上,可是行事從來不講尋常規則的孫策就這樣做了。

人才就是人材,有這資本我就任人為用,蠢材即使為官十年,二十年,又有何大用?

這就是一個睿智的皇帝所具備的獨到眼光。

楊修勝任這個銀監閣見習侍郎,用孫策的內心來權衡,這個國家地大物博,可是人材不多,能管理國家政務有獨到手腕的人更不多。

當朝有諸葛亮,龐統,郭嘉,張昭,許攸等謀臣,但是諾大一個帝國,這區區幾位能臣又能堪幾用?

再說老臣也會漸漸的衰老。

多培育能人,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

即使當朝許多老臣目前還想不通,這個剛入朝沒幾天的稚女敕小兒,能堪這三品官職麼?

不過楊修一上任,管理帝國財政是立刻井井有條,每個職能部門是有了快捷的行事方式,加快了許多稅收征取的速度,提高了地方專款到位的時間,這無疑是加快了帝國地方經濟建設的步伐。

所以從銀監閣的主要負責人來看,楊修的確是難得的人材,他一上任後,許多事物都變得十分有條理,核實每項款銀都有了事實依據。

孫策得報後也是心中十分慰藉,總算沒有看錯人。要不一干老臣又來上表呱噪一番了。

于是孫策在一年後立刻提拔楊修為主簿,2品官了。

再也無人敢提出異議。

官職更大了,誰提出反對意見基本是自己找沒趣不說,還得罪了這位大員,自己今後朝廷批示的銀兩還得這位主薄主批示調撥的。

于是先前還極力反對的那些人立刻改變面孔,十分積極的討好楊修起來。

真的是十足的官場現形記的真實寫照。

升為主簿後,楊修絲毫不敢怠慢公事,行事更為謹慎,拒絕同僚的諸多邀請和禮物不說,每日散朝和處理完公務,就早早的躲回自己家里,大門緊閉不出。

唯獨諸葛亮和郭嘉的府上曾去拜訪過,其余三品以上大官的府上從不涉足。

因為諸葛亮丞相是負責審核銀監閣的主要賬務報表的,去詢問一些意見是十分必要的。

郭嘉是負責工部的主要負責人,打造軍械物資需要的銀耗是需要有個預算的。

不是公務之急,楊修從不登門。

楊修自為清高的個性也實實在在的得罪了不少暗藏的小人。

不過諸葛亮和郭嘉十分欣賞這位主簿大人。

一是因為他的才學,二是因為他剛直不阿的人品。

楊修見識過諸葛亮的府上清貧,十分佩服這位老臣的廉潔和博學,楊修內心十分崇拜這位孔明先生,破例在諸葛亮府上用了一回晚膳。

薄酒三杯,青菜三碟,但是這兩位賢臣是談得十分投機。

楊修後來感慨的說︰「國之瑰寶,人中龍鳳,真不假矣。」

諸葛亮清廉的作風也深深感染了這位後生,也奠定了楊修作為未來大臣的堅實基礎。

楊修此刻坐在內務府公堂上,內心事實是十分糾結的。

這長江鄱陽湖段潰堤不是小事,耗費50萬銀修造的大堤是豆腐渣工程不說,還鬧水災沖毀了大片的良田,死了近2000人口不說,上萬頃待收的稻田毀于一旦。

前後帝國損失達800萬銀。這還不算國庫要拿出來賑災的100萬銀的頭期救災款。

孫策大怒。

令三公聯合徹查此案,主審為楊修。

這是孫策定皇都以來首次的大災難。

長江鄱陽湖里為了打造出海戰船,四周修高堤壩,抬高水位。也是為了興修江南各地的水利工程做好前期預備。

不抬高水位,這地勢高低不平的江南地帶,許多地方引水渠就會是旱渠。

可是修建的高8米大壩主要段落長20公里。投入的50萬銀居然修造出來不到半年就垮塌了。

楊修是十分震驚,這筆錢是自己親自撥給地方財政的專款。從賬面來看無絲毫紕漏。

所以報請吳皇孫策是三公會審。

主要負責施工的工部侍郎官就是周小。

50萬銀,這人是分5次領取了,賬面上是無破綻可尋,可是購材就有了大問題。

修建攔水堤壩是需要不斷加固水底的壩基的。

征集民夫采集大石,船運投石來填補壩基是絕對不容摻假。

大石投下必須落到實處,少投絕對不行。

再運河沙填補石料空隙來加固壩基。

事實上,每個壩基的石料在20米段落內需要2大船的石料,可是在貪官手里,只是投下去一船。

而且有的段落沒有石料不說,沙料也不填充。

到了每年夏季水漲之時,水流沖刷壩基,基礎石料松動,整個核心壩體潰塌絕對是可能的,再來填補已經是來不及。

等潰堤後,楊修帶隊實地核查,發現了這樣的事實。

于是貪污銀款案水落石出。

50萬專銀,僅用了15萬銀,其余35萬被各各地方官貪污了。

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認為丟進水里的石頭不可能有人統計得出數據來,虛報數據就成為了事實。

周小為主要執行官,有絕對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是這個大案,涉案的不僅僅是這一人。

楊修一個個順著查下去,牽連而出的地方官居然達60多位,官職從7品到5品不等,還有更多地方的小官差在其中。

這幾百號人全部給軍隊押解送到了荊州皇城,羈押在皇城外的教軍場的臨時地點看押待審。

牽一發而動全身。

這大案一出全帝國臣民都轟動了。

皇帝孫策明令,無論官餃大小,是否牽涉皇族顏面,一律徹查到底,這案子還了得?

一時間,來楊修府衙門外想求見的人如潮水一般,這些人都是想來求情的送禮的。不過大門外50位禁軍把守,誰都不該造次。

楊修羈押抓捕所有人犯到位後,開堂公審了。

一邊的工部侍郎說自己可以報那一箭之仇不假,可是楊修會是那樣的人麼?

何況還有牽涉小喬皇後的事情在內,楊修是幾夜不能安睡。

既然牽扯著當朝諸多達官貴人的家眷,這案子看來絕對不好審理啊。

孫尚香是來信道︰「一切須秉公斷案,一旦偏私絕不容情。」

御妹可不是一般人啊,孫策的親妹妹。

楊修的手心都冒了汗了。

這樣的案子還牽連到皇室的顏面,自己如何斷案真的是舉步維艱,如履薄冰啊。

楊修是一拍驚堂木,首先提審地方的督造官5位。

這些人都是分開關押的,先前都是出去6品或七品官服,換上囚徒衣服上得堂來。

入秋十分,單薄的衣衫是令人發抖的,穿得這樣少也是方便用刑。

五位人犯是不敢隱瞞,看著一邊大堂上羅列的恐怖刑具,早就嚇得魂不附體了。

沒有動用刑具,幾個人都老實的招供了。

楊修得到的事實數據有了人證實,的確是虛報用料,貪沒了官銀,造成了大壩潰口決堤。

層層的盤剝下來,50萬銀只落實了15萬兩石料泥沙。

那些辛苦的民工還被克扣工錢糧餉不算。

楊修是兩夜連續審理案子。

一邊的兩位陪審都在大堂上熬不住,呼呼大睡了。

第三天天明,280人全部審理完畢,錄取了口供,畫了押。

而且令人驚訝的是,一直以來,大堂上衙役沒有動用一次刑具,更沒有犯人敢咆哮公堂。

這些平素驕橫慣了的大小官吏們居然變得如此老實了麼?

兩位陪審官也不得不佩服楊修之才。

此刻大案審理完畢,楊修閉門處理案件去了。

又是一天一夜不休,楊修令人封印了卷宗,直接在每周一次的朝會上拿了出來。

這位斷案如神的楊修楊主簿是如何斷案的呢?

一時間,街巷傳開去,整個皇城都在紛紛議論。

小喬和孫尚香坐不住了,坐著車轎也在雄武大殿前露面。

她們也對這個案子的結果有十分迫切的心情知道結果。

第十章節心如明鏡

(把你們的收藏點起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