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南下!南下! 第四十七章 朕只要糧食

南房內,于成龍小心翼翼的跪在地,心里又是激動,又是惶恐。說來,這也不是他頭次面見天顏,算起來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出任江寧知府時按例覲見皇,第二次便是皇南巡駐蹕在江寧的時候。但不知為何,他這心里就是激動不已,就好像當年在中舉榜見到自己名字時一樣激動。

皇恩浩蕩,皇皇浩蕩…

于成龍低頭趴在那,心里所想的只有「皇恩浩蕩」四字,除此之外,別無他念。

于成龍進來的時候,康熙正在看兵部送過來的一份最新戰報,是巴海昨天剛派人百里加急送過來的,巴海在奏報說他已經親率五千八百名八旗勁旅出擊賊軍主力,欲將賊兵盡數全殲于格爾格薩河。

巴海雖然有過,但若是能替朕平了這吳逆賊軍,也算將功補過了,但願他莫讓朕失望。康熙盤算了一下,巴海所帶的是瓖白旗、瓖藍旗、瓖紅旗三旗的精銳八旗兵,單這兵力,可頂昔年吳三桂數萬大軍,現在巴海一股腦帶了去痛擊賊軍主力,雖兵力處于劣勢,但料想應該能予敵重創,至不濟也可以將賊兵阻于格爾格薩河。康親王杰帶了兩千多前鋒、驍騎的精銳出關,盛京也有數千兵力,派一軍援救烏拉,解吉林之圍是綽綽有余的,待巴海出戰戰報過來,再決定是否從盛京抽軍調往寧古塔。

高士奇在回京路曾向康熙提議讓朝鮮國派兵相助吉林將軍新柱剿滅賊軍,但卻被康熙否了,朝鮮雖是屬國,有出兵相助主國的義務,但康熙認為讓朝鮮國派兵幫助平叛,有些丟大清的顏面,三藩鬧得那麼凶時,都未曾讓朝鮮出兵平叛,現在不過是些吳三桂的殘部勾結羅剎人造反,更無須讓屬國出兵了。傳了出去,倒讓人以為堂堂大清無兵可戰了呢。再說不是已經傳諭給科爾沁親王沙津讓他率部趕赴盛京了嘛,有科爾沁蒙古兵在,更無須屬國之兵出戰了。

最初的慌亂之後,康熙現在對平亂信心很大,也不似在木蘭時那麼失態。抬頭見于成龍還跪在那,不由笑道︰「于成龍,你怎麼還在跪著,快起來,來人啊,給于大人賜座、賜茶。」

「臣磕謝聖恩!」

一听皇給自己賜座賜茶,于成龍心里翻江倒海,感慨不已。有些興奮的叩頭謝恩後,欠身坐下,只挨了半邊那錦凳,不敢全落在面。

「于成龍,朕知道你,也信得過你。你在江寧知府任做得不錯,吏部把你列為京察首名,這是在替朕夸你呢。」康熙的臉笑容燦爛,語氣也是十分和睦,听得于成龍是感恩涕零。

「臣只知忠于王事,兢兢業業,不敢居功。」

「今天朕見你,一是想看看你,說來也有三年沒見到你了,朕心里也是掛念著你的。二來是想讓你做江蘇巡撫,這個差使你看如何呀?」

于成龍連忙起身跪下︰「臣謝恩,但皇這樣抬舉臣,臣亦喜亦優,恐怕辦砸了,有負聖重托。」

「哈哈…你說得不錯,正是要有重托,朕才想到了你。」康熙話鋒一轉,正色說道︰「你到任之後,即要為朕籌措三百萬石糧食,並且明年、後年還要多,朕問你,你能辦到嗎?」

三百萬石軍糧?!于成龍一驚,連忙說道︰「皇明鑒,全國稅收,江浙佔了三分之二,百姓們苦于賦稅過重,已是怨聲載道。如今三藩平定,台灣收復,內憂外患俱已消除,正該減稅輕賦,與民休養。聖卻讓臣加稅加賦,臣萬萬不敢奉詔!」

康熙沒有不快,看了于成龍一眼說︰「你著什麼急呢,朕不是和你商量嘛。要不是這件事難辦,朕還不叫你去?朕明白告訴你,朕的北征大軍慘敗,尚陽堡重地失陷,關外現在是賊軍四起,西北葛爾丹又起鐵騎侵犯漠北諸部,羅剎人也大舉南下了,所以朕現在不僅要在關外用兵,還要在西北用兵,沒有幾千萬石糧食,這個仗叫朕怎麼去打呀?」

同時用兵于關外和西北?于成龍一怔,失聲問道︰「臣斗膽敢問聖,西北用兵是聖躬獨斷呢,還是听了明珠的主意?」

一听這話,康熙的臉色「刷」的變了︰「于成龍,你應該知道,在這些大事,朕從來不听別人的話,臣子豈能左右了朕。」

于成龍並沒有被嚇住,沉聲說道︰「聖,臣以為,關外用兵乃不得已,吳逆賊軍與羅剎勾結,若不早剿,必有大禍,所以臣無話可說。然西北用兵準葛爾卻是斷然不可,皇要知道,我大清這幾年連年用兵,國庫空虛,現在用兵關外已經吃力,再用兵西北,國庫如何承擔得起。皇要打仗,做臣子的自然要想法子為皇籌備軍糧,然而這最後還不是要攤到百姓頭,民徭一旦加重,讓百姓怎麼活下去?如果因此而引起全國不寧,又將何以善後?」

「哼,你以為朕沒想到這一點嗎?」

于成龍的話讓康熙有些怒意,不快道︰「如今吳三桂舊部在關外造朕的反,羅剎國又大舉南下,西北葛爾丹又虎視眈眈。你知道嗎?當朕听說賊軍盡屠尚陽堡內我旗人子民時,朕的心有多痛嗎?現在他們更是肆虐關外,殺我官民,朕貴為天子,難道能視而不見嗎?若拖延下去,有朝一日,鬧到朕的御輦、令旨都出不了山海關,那後世將如何看朕這個皇帝?又怎樣評價你們這班‘清官’呢?」

這話問得突然,也問得很有分量,于成龍正不知如何回答,康熙又說話了︰「為了不讓關外旗人和各族百姓再受煎熬,朕才破格提升你,要你去擔此重任。因為你是清官,加賦加稅,百姓雖有怨言,還不致于造反,換個貪官去,就不行。當然,朕也知道,你一任就增加賦稅,百姓們也會罵你的。可是,你身為朝廷大臣,不能只看到自己治下的百姓,還要考慮到朕的難處!考慮到大清的難處!」

听到這里,干成龍出了一身冷汗︰「皇教訓得對。臣目光短淺,不識大體,求聖寬恕。臣勉受聖命,盡力而為之。」

「不,不能盡力而為,而是一定要辦好。告訴你,忠臣、清官,朝里能選出不少來。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這是古之明訓嘛,能做到這點並不難。但朕需要的是‘明’臣,懂嗎?‘明’臣,識大體、顧大局,為國分憂,為君父分憂,不計較自己的得失,不怕自己吃虧這才是明臣!」

說到這里,康熙邁步走到于成龍面前,將他扶起︰「朕重用你,你就得回報朕,朕現在需要糧食,沒有糧食,難道叫朕的將士們空著肚子和賊兵廝殺嗎?朕告訴你,你辦得成也得辦,辦不成也要辦,總之,朕要你在三個月之內將三百石糧食運到關外去,不然,朕吃不安睡不寧,你于成龍的日子也不好過,知道嗎!」

「臣明白!」

康熙把話說到這個份了,于成龍還能說什麼,神情凝重的重一點頭︰「皇放心,臣一定不負你所托,這三百萬石軍糧臣一定如期運到關外去!」

「好,這才是朕的好臣工!」

康熙知道于成龍答應下來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當下輕松不少,前番為籌措北征大軍糧食,關外各地已被搜刮一空,現在又要平亂,關外已無糧食可用,只能從關內調糧。直隸、山東、河南等地去年剛遭了天災,糧食欠收,不要朝廷救濟就不錯了,哪里能指望得,所以眼下只能從富庶的江蘇調糧了。而軍糧所需甚大,有相當一部分是康熙替日後出征葛爾丹的大軍所備,因此由江蘇一省攤派,百姓必然負擔沉重,這也是為什麼康熙要將于成龍提為江蘇巡撫的緣故。他官聲好,素有「清官」美名,由他去做這「惡事」,百姓縱有不滿,也斷然不會鬧事。

叮囑于成龍一番征糧的事情後,康熙便準備讓他退下,卻見于成龍突然又跪了下去︰「皇,臣還有事要奏!」

「噢?」康熙見他神色肅然,不由問道︰「何事?」

于成龍將頭抬起,朗聲說道︰「臣要彈劾明珠!」

于成龍只覺得頭昏腦脹,一下消化不了皇這一大套道理,「皇教訓,使臣茅塞頓開。臣不明事理,見短識淺,求皇治臣不恭之罪。」說完,叩了個頭,艱難地站起身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