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卷 第三七四章 國殤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這是每一個心有抱負的能人志士都想要做到的一件事情,但天下又有多少人當真能夠視死如歸呢?

咸淳年間,元蒙大舉攻宋,兵分兩路,一路南下猶如無人之境一般,那堅城襄樊兩地,更早就有內應騙開城門。兩淮地區情況更加緊急,此時的南宋局勢更是無比惡化。

那時,元軍在宋朝叛將呂文煥的引導下順江而下。沿江諸將多呂氏部曲,隨即望風降附。如江州知州錢真孫,安慶知府範文虎紛紛以城投降。一直不敢出征的賈似道更是倉皇逃回了臨安,那鄂州的守將心中暗恨卻又有些懼怕,但迫于形勢卻不得不率兵出征。所幸的是那些因為皇帝的一些做法而離開朝堂的人士听聞了此事,紛紛放下了心中的成見,組建了義軍趕來。

其中又以文天祥和鐵軍最為勢大,眾人憑借著團結一心、悍不畏死,堪堪將元軍困在了鄂州一地,令他進退兩難。若是這時候再有大軍援助,在眾人的合力之下,定能夠將元軍趕回草原。

只可惜,皇帝再次下了一步臭棋,那奸臣賈似道再次取了兵權,親自率後軍安營蕪湖西南的魯港。可是雙方一交戰,那陳宜中等人推薦的孫虎臣由于資歷較淺,威望不足以服眾,所以對元軍的攻擊根本沒有還擊之力,不久就陣腳大亂、潰不成軍。

賈似道見此當即驚惶失措,他本以為有了義軍在此,他此來不過是賺取一些功勞的,是以才會努力的爭取到了這個位置,卻哪里想到他的軍隊居然如此無能,一戰之間就變得這樣。他又哪里知道那些禁軍雖然被皇帝訓練的極好,但就是因為皇帝親自訓練,心中極為的驕傲,若是換了名將來指揮倒還可以,但是那孫虎臣,在領軍之前不過是個九品芝麻官,他們哪里會服他?而丁一所書寫的練兵手冊之中,那最重要的「軍令如山」,可是在皇帝訓練的時候又根本就沒有著重的去注意過,如此兵不知命,將令不達,又怎會不敗?

宋軍首尾難顧,元軍立刻乘勝追擊,宋軍被殺死、溺死者不可勝計,水都被鮮血染紅,一應軍資器械,盡為元軍所獲。丁家州、魯港之戰的慘敗,使宋軍主力喪失殆盡。連帶著義軍也因此損失良多,眼見著鄂州將要失守,聞訊從桃花島趕來的郭靖一家立刻召集江湖好漢奮力抵抗。

郭靖黃蓉在襄陽力據蒙古數十年,威名顯赫,縱是禁軍之中也有不少人知曉。在他的號令下,原本兵敗如山的軍隊,居然漸漸的收攏了起來,團結在了一起勉強退去。

這時候那和元蒙暗中有消息來往的賈似道還幻想求和,求和不成,只得僥幸一戰。這一次,郭靖為主帥,文天祥和項凡為大將,雖然僅有五萬余人,卻個個勇猛如虎、悍不畏死,居然仿佛利劍一般直插元蒙背後,將正要趁夜渡河的元軍殺了個血漫長江!

至此,元蒙主帥忽必烈不敢再有異動,兩軍僵持在那。不過元蒙有了襄樊為依,進可攻、退可守。而義軍方面卻宿在野外,更是糧草全無!那孫虎臣派的運糧隊伍早就被元蒙探得虛實給劫去了!

所幸那畏戰逃回臨安的夏貴帶著戰船一千多艘橫列江面,在那次大戰之後,朝廷調來的兩千五百艘戰船已經盡數被滅,此時的戰船大都是各地義軍敢造出來的,其中或許箭矢都不足,但是只要不主動攻擊,攔在江上也是一種威懾,讓元蒙不敢輕易的動作。

就在這時,咸淳十五年七月,度宗皇帝忽然病死,外界傳言是被人刺殺了,但畢竟無有證據也無從尋找。

賈似道跑回臨安抑長立幼,扶4歲的趙顯即位,是為宋恭帝。

十月底,另一路元軍二十萬人由元丞相伯顏統領進攻南宋。已經被賈似道升調的淮西制置使夏貴不戰而逃。

糧草無多,無處可依,在這般情況下面對著兩面夾攻,便是義軍之中有猛將、謀士卻也無能為力了。

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統程鵬飛投降。連帶著義軍的行蹤也被程鵬飛出賣,暴露在了元軍的眼下,歷經三日苦戰損失慘重,已經聚集了八萬的義軍逃出生天的只有兩萬不到!

而後,各地宋軍將官在大兵壓境時紛紛叛變,黃州、蘄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相繼失陷,南宋王朝兵敗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後,元軍陷鄂州,京師震動,理宗的妻子,皇太後謝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詔》,述說繼君年幼,自己年邁,民生疾苦,國家艱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杰義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廷將不吝賞功賜爵。這些東西實際上是為了什麼而頒布的,不知道內里的自然不甚清楚,但是太後知曉有心人必定能看出其中的意思。但宋朝的喪鐘已經敲響,各地將官大都觀望不前,武館不少的弟子早就遷徙到了天山,等到接到了消息,趕了出來天下只有寥寥數支義軍還在苦苦的掙扎了!

元朝兵馬合二為一大舉進攻南宋,那朝堂之上全由賈似道的黨羽王熵、陳宜中等所把持。陸秀夫雖多次上書,慷慨陳詞,請求到前方去組織抗元,但都被拒絕。可嘆陸秀夫空有一腔報國志,卻受奸人阻撓,無法施展。

又一年三月,元蒙大將伯顏率元軍直入建康,威逼臨安。當他听說陸秀夫等忠義之士的其人其事時,不由贊嘆道︰「宋朝有這樣的忠臣,卻不知重用,如果重用的話,我還會在此嗎?」

武館的人出來後,看見了這般情況,心中驚訝萬分,他們萬萬想不到這宋朝天下短短幾年居然已經變成了這般模樣。好不容易見到了郭靖等人,听到了項凡所言,有洛楓出手,將那賈似道刺殺于福建漳州的木綿庵,同時力挺陸秀夫等人主持朝廷!但是,南宋王朝滅亡的命運此時已經無可挽回了。

在元軍逼近臨安時,南宋朝廷立即陷入了極度混亂之中。膽小如鼠的文臣武將,惶惶不可終日,風聲鶴唳,談虎色變。貪生怕死的左丞相留夢炎,率先棄官外逃;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諸部的總稱)官員競相效仿,接踵遠走他鄉。掌管軍機、邊防事務的樞密院官員文及翁、倪普之流,懼怕落下臨陣月兌逃的罵名,竟去串通監察機關,乞請御史借故上疏彈劫,以求罷官.但又恐朝廷開恩挽留,往往未等奏章批復,就已逃出京師.短短幾天之內,就刮起了遠勝幾年前的來勢更凶猛的「掛冠」之風,鬧得趙家王朝頓時「門前冷落鞍馬稀」。甚至皇帝召見群臣宜旨吳堅接任左丞相的時候,到場的文官僅僅只有六人。

內外交困的太皇太後,懾于元軍泰山壓頂般的武力威脅,最後與右丞相陳宜中商定︰走議和乞降的路!

她先派柳岳等三人前往伯顏營中,主動提出稱佷或佷孫並納幣的屈辱條件,請求元朝罷兵議和。當即遭到忽必烈拒絕,繼而又派監察御史劉觀杰再去伯顏營中「奉表稱臣」,許諾每年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幻想用此沉重代價換取南宋朝廷殘存一隅。

忽必烈原本不準備答應,但是心中一動,便提出了若要議和,必須要南宋丞相親自出面請降。消息傳回臨安,陳宜中唯恐被元軍拘留北送大都,連夜逃往溫州,遂使南宋違約。

督將伯顏大怒,命令元軍進駐臨安城郊三十里處皋亭山,以示警告。太皇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人馬,與伯顏議和。

忽必烈深知文天祥的才學,反將文天祥扣留,更是傳話因宋朝無信,必須再讓兩人前來,方能議和,而這二人正是領導義軍的郭靖和項凡!

太皇太後無奈,她用小皇帝趙顯的名義向元「百拜奉表」,自動削去帝號,改稱「國主」,派監察御史楊應奎帶著宋朝傳國玉璽三去伯顏營中,拱手送上尚存的全部河山。同時親至軍營懇求郭靖和項凡,在她心中只要能夠偏安一地日後總有機會東山再起,但對方會如此如她願嗎?

忽必烈是拖雷之子,自然深知郭靖的厲害,而且按照習俗他還要稱呼一聲郭靖叔伯呢。不過他可不會去自降輩分。而那項凡,「鐵軍」之名,哪個蒙古人不知?那是野戰之上也是勝多敗少得軍隊!是以兩人一到立刻就被押入了大牢嚴加看管,隨後忽必烈便再無後顧之憂,開始布置兵力準備將宋家的那些人盡數剿滅不留後患!

那郭靖和項凡乃是整個義軍的統帥,加上文天祥,此時三人一去再無音跡,義軍失去了統帥,在元蒙的威逼下節節敗退。臨安眼見著就朝不保夕了!

群臣被迫護著兩個小皇子逃往海上,一路逃到了崖山,但在這海上漂泊的一段時間內,又有不少的臣子受不了離去,人數越來越少。等到了崖山那邊,張世杰領著十余萬官兵,和三十余萬的義軍趕來,恰逢武館的人紛紛從天山上下來,于是眾人且戰且退,死守崖山!

其間呂仁本不想來,看著被完顏安靖護送回來後就一直沒有醒來的丁一,要說他不恨宋朝皇室那是不可能的。清楚了事情的因由,他恨不得將宋朝皇帝的人頭給扭下來。但是武館中不少的弟子接到了消息後紛紛下山,他知道若是丁一醒來了,看見這些弟子盡數不在定會擔心,于是為了他們,他才領著人趕了過來。

到了那邊得知了元蒙那邊正要將文天祥、郭靖和項凡斬首示眾,以泄小朝廷和義軍之氣勢!呂仁當即安排了眾人夜襲蒙古軍營,即使知道了那是個陷阱卻又無可奈何!

爭奪直接引燃了這宋朝最後一次的大戰,崖山戰役!

祥興二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佔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戰事。宋軍兵力號稱二十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斗人員,各類船只兩千余艘;元軍張弘範和李恆也有三十萬人,戰船數百艘。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

張世杰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兩千多艘宋軍船只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

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朝之中早在呂仁的指點下船只皆涂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御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干糧十余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張世杰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杰甥韓某,以其向張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其後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範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只是派兵圍攻,卻不防呂仁領著高手一陣沖殺,反倒損失不少,若不是重重圍困,早就被小朝廷逃了出去。

忽必烈在後方聞听戰報大怒,對付這些南朝的高手,他都只能靠火炮襲之,這張弘居然如此的大膽,當即下令火炮齊鳴。

呂仁首當其沖,重傷倒地被他的徒弟和夫人搶回,又有洛楓好不容易救出了文天祥等人,三人早已經是數日顆米未進,但是看到了這般情況,立刻搶了戰馬就沖了上去。

義軍看見了郭靖和項凡月兌出,勇猛無匹力敵蒙軍的模樣當即高呼起來,士氣大振居然漸漸的佔據了上風!

不過兩人畢竟身虛體弱,又不肯休息,被忽必烈看出破綻派了高手團團圍困,用車輪戰消耗兩人僅有的體力。

項凡不比郭靖,他更加清楚此時的情況之危急,當下奮力破開合圍反手將郭靖打暈,自己和郭靖必須有一人活著,如此將來才能統領義軍再圖後事!黃藥師和黃蓉等人接了郭靖,閃開了對方的火炮轟殺,黃藥師將郭靖交給了黃蓉,反身要去救項凡,卻反遭暗算,被人用霹靂雷彈炸到了左臂,重傷落地被呂仁的徒弟見著給救走了!

此時戰場之中明顯的兩個圈子,一處是外圍的義軍和官兵,此時的他們因為火炮的關系已經漸漸被打得落花流水,若不是有人還看得見里面那項凡以一當百的在那邊奮戰,恐怕就要潰逃了!

義軍之中還有鐵軍的人馬,雖然損失慘重,但依然在拼死戰斗,想要沖進內圈將他們的將軍救出來,但卻被蒙古的鐵槍陣給阻攔的死死地,那外圍的刀盾手更是讓他們自顧不暇。

項凡此時的情況絕對說不上好,數日的滴米未進,剛剛被人救出卻經歷了一場苦戰,此時的他早已經是身疲力竭了,若不是有堅強的意志在死死的堅持,他現在恐怕已經倒下了!

重圍之中的他,狂吼出聲心中忽然有了一種全新的感覺,那種感覺是他當年第一次練成了這套戟法的時候在山上演武那一種奇特的感覺!

記得那時候,暖風和煦,山上的桃花開的好生的燦爛,邊上似乎還有個人在觀看,是阿爹嗎?不對,難道是阿弟?似乎也不是啊?是誰呢?為什麼我不能看請呢?

「唰!」一聲輕響,肋間的劇痛讓他瞬間清醒,扭頭看去卻見一矮胖老者抽劍便走,頓時眯起了眼楮心道︰好快的一劍!

反手一架手中搶來的鐵槍瞬間架住了兩般兵刃,不待對方收回手上發力一旋,便是兩顆人頭落地,緊接著一個側身,絲毫不去理會腰肋的劇痛便是一招龍翔九天將遠處的一名使用鐵索的武者給刺了個透心涼,反身賣了個破綻,左臂一橫運上了所有的氣勁,硬接了那矮胖老者的快絕一劍,瞬間探出一把扣住了對方的咽喉,用力一捏便將這個一直游走的毒蛇般的人物給殺死了。想必對方也沒有想到,到了這般地步項凡還有這種的決斷和實力吧!

殺了多少人了?項凡迷迷糊糊的想到,身體似乎已經無法控制了,不過是由本能在那支配,這種感覺真的好舒服啊,真的好想睡去,但是為什麼我想不起來當年那個站在一旁看我練武的人來了呢?我總覺得這個人好重要啊,可為什麼想不起來呢?

又中了一箭,蒙古多神射手,縱是項凡的本能已經遠超出他們的想象,那麼多的人中總有一兩人能夠命中他。

一瞬間的刺痛,忽然讓他腦中一凜,是她!

哈哈,原來是那個小妮子,我怎的把她忘了?咳,是我的不是了,看樣子沒辦法再回去找你了,當年應下的娶你為妻,不知道這些年你怎麼樣了?是不是長得更漂亮了,不會還是拖著兩條鼻涕跟著別人後面跑吧。

「將軍!」鐵軍之中一人扭頭正看見一支利箭直直的射進了項凡的心髒,怒吼的瞬間,一名蒙古士兵一刀劃開了他的肚子,他也不管不顧,絲毫不去理會那流淌出來的腸子等物,就要沖將過去,他說起來也是宋朝皇族之後,但是更讓他在意的不是這個身份,而是項凡的兄弟義氣!

崖山之戰!最終以宋軍全軍覆沒而結束!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跳海自殺。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自殺。不久張世杰和文天祥在大風雨下投死于平章山下,數日後,十余萬具尸體浮與海上。

崖山之戰是宋對蒙古侵略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此戰之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于外族!

----------------------------------------------------------

崖山海戰,我特意把時間延後了許多,就是為了後續!之後元朝的話,是沒有多少戲份的,各位看下去便是了。而且,這離開時也已經是收尾階段了,估模著最多百十章,就要全本了,。

明天繼續去看房子弄得怎麼樣了,現在真忙,!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