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二百九十一章 一塊肥肉

︰老是打仗,是不是也挺煩的?可沒辦法呀,這一仗總要打完才有好事呀,哈哈哈!!

西斜的太陽漸漸落了下去,照的天邊的雲彩也是如血一般的紅,匈奴兵馬緩緩退去,楊清硯知道剛才這兩仗,匈奴折損怎麼也在六千以,心中喜之不禁,當下寫了戰報,吩咐親衛軍士給太子丹送去,自己則下了高台,來到冰壘之,撫慰軍中將士。&&

太子丹在大營,接到楊清硯的戰報,大為振奮,也不管天色已晚,帶了自己的親衛,飛馬前來查看此戰情形。

到了冰壘之前,楊清硯正指揮著趙軍將佐換防,見太子丹到了,忙陪著太子丹登冰壘,給太子丹介紹今日之戰的情形。

太子丹看著冰壘前面,到處都是匈奴將卒丟棄的兵刃戰具之類,陣亡的將卒更是東倒西歪的,不是插了不少的箭支,就是殘缺不全。幸虧是大冷天,血氣還不算太重。

沒了陽光,感覺更是風寒刺骨,太子丹看著那些匈奴的尸體,有了一個主意,忙對楊清硯道︰「楊將軍,這些匈奴之人,身穿的倒厚,我看這些皮裘,也別浪費了,不如派些軍卒割了回來,撿些干淨無血的,讓將士們包包手腳也好呀!」

楊清硯一听,頓時大笑,道︰「太子說的甚是,在下可沒想起這事。」

太子丹呵呵笑道︰「將軍一直忙于調派,哪里有空惦記這些小事。」

「這些匈奴將卒,死了也就死了,反正也不怕冷,不怕疼的,將身衣裘貢獻出來,也算做點好事。」

「我看這些尸首也不要浪費,堆在這冰壘之前,反而成了匈奴日後攻壘可借助之物,不妨將這些尸首,往遠處拖一拖,就擺放在一箭之地,摞到一塊,一來和那些冰塊石頭一樣,成為敵軍絆腳石,而來匈奴日後還要來攻,看他們踩著同伴尸體是什麼滋味!」

「這些匈奴的弓箭盾牌之類,那也別浪費了,都撿回來,哪怕當成柴燒也好!」

「至于那些兵刃,嘿嘿,將士們撿回來,就賞賜給他們好了。」

楊清硯听太子丹說的順口,暗道太子丹這心思可夠慎密的,這些匈奴生前為匈奴效力,這戰死了,倒成了我軍的同盟。

不過楊清硯也是帶兵的人,雖說死者為大,可那都是自己的仇敵,心里也沒什麼過意不去的,當即派親衛下去傳令,讓剛才換下去歇息的將卒,只要沒負傷的,都調過來按太子的吩咐行事。

匈奴兵所用兵刃,還是以銅為主,這銅原本是中原諸侯鑄幣所用,說起來那可是值錢的很,剛才這幫軍卒廝殺了半天,得了這些兵刃,也算是剛才血戰的補償,總沒有讓後來者獲得哪些戰利品的道理。

親衛們飛跑著回去傳令,哪些軍卒听了這信,當即興高采烈的跑了過來,在各自將佐的率領之下,跑去收拾戰場,就連一些輕傷的士卒,也都怕自己沒份,也都撐著趕了過來。

這些將卒們過去,干的比太子丹的吩咐還細致,但凡匈奴將卒身能用之物,都毫不留情的給拾掇了過來,不少的匈奴將卒,都被扒了個光光溜溜。

不到一個時辰,冰壘前的尸體清理一空,那些戰死的匈奴將卒,都被趙軍橫七豎八的扔到了遠出的冰壘之間。

看著對面匈奴的軍營並沒什麼大動靜,太子丹囑咐楊清硯,夜晚千萬別大意,放著匈奴趁著晚間天黑不便,暗中偷襲營壘。

楊清硯呵呵笑著道︰「太子放心就是,這八里長壘,足足有三千軍卒是徹夜不休的,更有三千將卒,輪流巡視,隨時準備增援,匈奴不來則罷,如果再敢來,定不讓他沾了便宜。」

太子丹又隨著楊清硯慰勞了一番值守的將士,這才回營休息。

匈奴的大軍經過一夜休整,到了第二日,又調兵來攻,或是步卒,或是騎兵沖鋒,只是燕趙兩軍,依壘而守,實在是太佔便宜,就連黑夜偷襲,也被趙軍大殺一陣,連續三日,雖然趙軍也戰死了四千多人,加傷兵也要送下來調治,不得不從太子丹那里悄悄調來燕軍精銳參戰,

匈奴那邊傷亡兩萬出頭,諸部將佐都是心疼的了不得,紛紛懇求頭曼單于,這仗不能再打了。

就連匈奴本部的貴族大人,也都私下里紛紛勸諫,道是雖然目前傷殘的大都是歸附各部族人,可畢竟也是屬于匈奴的丁壯,再要這麼打下去,是有可能把對面敵軍沖開一道口子,但傷亡太重,過去之後,又該如何攻城略地?趙軍主力歸來,或者秦軍打過來,又靠什麼抵擋?

頭曼這幾日,一直在高處觀看兩軍交戰,也是不斷地盤算。最初兩日,對于各部貴族大人的請求,頭曼根本就不予理會。按照他的估算,趙軍和匈奴的傷亡比,應該是在二五左右。對面八里長壘,原也不到兩萬兵馬,只要消耗趙軍小一半的人力,雖然自己傷亡更重,但自己兵馬總數要多的多,到時候,不到一萬的兵馬,把守這麼長的長壘,總會被自己打開口子。這麼長的單薄戰線,只要開了一個口,自己大股騎兵源源不斷的涌進去,那剩下的趙軍也就是自己馬下的廢物,根本就毫無作用。

所以,頭曼認為第三天,最多第四天,就是打破趙軍壁壘的日子到了。

但在第三日,頭曼發現,情況有些不對︰趙軍的所調用的兵力似乎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趙軍的兵力打了埋伏不成?

沒看到趙軍有增兵的跡象呀!

看到第三日攻擊仍然無果,頭曼雖然不肯相信趙軍增兵之事,但畢竟趙軍人數不減,這就是大問題。他心里恨的要命,目前趙軍把守這八里長壘綽綽有余,按這局面,真要靠性命填過去,只怕手下這數萬大軍要填進去半數才行。

這該死的長壘,居然如此難纏,這要是自己能有一支騎兵殺到後面,不用多,有三千將卒配合著,頭曼就敢保證,不用半個時辰,絕對能打破趙軍的阻攔,將趙軍圍起來一口吃掉。

但已經吃了這麼大的虧,毫無結果的退兵,頭曼是絕對不肯的,所以頭曼想著,等等契合仁那邊消息,如果他能順利突進,在後面給趙軍來一下狠的,這口惡氣還有希望吐出來。

這幾天的時間,匈奴不但仗打得被動,這沒陣的也都是怨聲載道,從後面托運冰塊和木柴等物,那也不是輕松活計,尤其是這冰塊,又滑又冷,實在是讓那些匈奴將卒吃了不少的苦頭。

頭曼不想退兵,可也要有所打算,遂留了一萬將卒在前,由紫軒扎統領,負責和趙軍對峙,自己則統領大隊,後退四十里,靠近河谷林木駐扎。

只是在頭曼滿懷希望的等著契合仁所部消息的時候,他卻不知道,契合仁那里遇到了的麻煩,比他這里更大。

當日分兵以後,契合仁率領兩萬部下精銳,快馬加鞭,從大營一直向西,在五百里之外,那里還有一條谷道,比起頭曼所進的這條路,還要險峻一些,但也可以通到山南。契合仁到了這里,折而向南,直接就殺了過去。

從山北到山南,除了狼山與烏拉山交接的附近山勢稍平,可以多路進軍之外,這左右數百里,也就這麼兩條谷道。只是狼山南邊,就算到了山南,烏梁素海左右之地倒是盡在掌握,可要進入雲中月復地,也只能從烏拉山和黃河接口處殺過來,一來實在太遠,來回足足有兩千里之遙,二來接口之處,只有五里寬窄,這邊是高山,那邊是大河,趙軍就在此處有一座雄城,想從這里打過來,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契合仁也只能走這另一條險路進軍。

在這條險路之,趙軍也有城壘和關牆防護,只是山路比這邊更為險峻,防守的力量稍弱一些而已。

匈奴大軍前來進攻,趙軍守關的將卒一面抵抗,一面派人回報將軍,請求支援。

只是這報信的沒能走到楊清硯這里,就遇到了劉邦所領的大隊人馬。

劉邦部下軍兵當中,有三千趙軍騎士為向導,自有趙軍將佐統領,接了這信,趙軍將佐趕緊跑過來,向劉邦稟報此事。

劉邦坐在馬,听趙將說明情況,不由皺起了眉頭,對荊軻和桓禮道︰「這匈奴之軍從這里殺過來,可是堵了咱們北之路呀!」

桓禮頜首,道︰「是呀,這可有點麻煩了。」

只有荊軻不以為意,笑道︰「這有何妨,我軍要穿到敵後,也是為了殺敵,這敵軍既然送門來,咱們就順手收拾了,兩位難道沒听見,這敵軍也有兩萬之數,真要吃掉這兩萬軍,那也是大功一件呀!」

劉邦撓撓頭,苦笑道︰「在下也知道吃掉這股敵軍也是大功,只是打過山北去時間太長,怕誤了太子大事而已!」

荊軻斜了劉邦一眼,笑道︰「閣下未免太貪心了?就咱們這些人馬,硬吃對方兩萬兵馬,閣下還想著打過山北,去堵敵軍後路?」

桓禮听著也笑,道︰「沒錯,閣下真是太貪心了,還是好好琢磨怎麼對付這股匈奴兵馬再說!」

這兩位歲數都比劉邦大不少,況且荊軻在太子身邊的地位還在劉邦之,劉邦雖然是這次掌軍的主將,可他一向豁達,原不以位置高低為意,對兩人也很是尊重,故而三人相處甚是不錯,這兩位這麼說,劉邦當即下了馬,拉著那位趙軍使者,打問匈奴詳情。

隨後又問起趙軍布置和附近的山川形勢,這使者和那位趙軍將佐都是熟的,就在地,用刀劍勾畫講解,向三人介紹了一遍。

待兩人講的清楚,劉邦盯著地所畫捉模了半天,良久才道︰「我看這條路所經,這里真是一個好戰場,要是將匈奴大軍放到這里,兩頭堵住,這仗打下來,匈奴這兩萬兵馬,除了全軍覆沒,難道還有別的路走?」

劉邦所指,乃是一個葫蘆形的山谷,這條谷道,到這里變的寬有三里之地,長有六七里,可再往南走,偏偏又急劇收窄,據傳信的軍士所言,只不過才三五丈寬的一線天罷了。荊軻撫著胡須,不斷點頭,道︰「這里用來圍敵倒真是不錯,只是敵軍畢竟有兩萬之眾,一時也不好吃下,況且這後路可是不好堵呀。」

劉邦嘿嘿一笑,道︰「車道山前必有路,這麼一大塊肥肉,咋也不能讓他跑了,想辦法就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