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二百六十六章 惴惴不安

︰後面會發生什麼,連我都預測不到了,哈哈!

從且慮回薊城,一路千里,太子丹沿途接見諸郡縣守令,考察政事,加隨行軍卒將佐,多有賞賜的牛羊,行的不快,足足二十多天,才趕到薊城。

太子回師的消息,早就通過快馬報到了薊城,燕王喜得知太子平滅東胡,就已經樂得合不攏嘴,如今得了此信,更是高興地神采飛揚,天天督問消息,盼著早日能見到得勝而歸的太子。

好不容易等太子丹到了薊城,燕王喜非要親自出城迎接,還是張耳酈生等人一再勸諫︰以父迎子于禮不合。燕王喜說不過眾人,只得依從。

太子和國相歸來,大王不出城可以,但文武百官出迎乃是禮數,故而自鞠武之下,張耳、酈生等將相大臣和宗室親貴,全部出城十里恭候。

太子丹和群臣彼此見過,略略寒暄,太子丹了太子車駕,率群臣和所部將佐士卒,浩浩蕩蕩的返回薊城。

諸部兵馬,自由國尉府官吏負責安排營地駐扎,太子則和國相範增一起,帶了一干軍侯以的將佐,入宮拜見父王。

燕王喜早已耐不得,等太子率眾人大禮參拜,燕王喜忙道︰「罷了,罷了,諸卿一路行軍,甚是辛苦,速速平身,速速平身!」

說著,已經起身部下台陛,來到太子丹面前,攙住太子丹雙臂,下打量太子丹,良久方道︰「黑了,也瘦了,我兒辛苦了!」

太子丹抬眼看時,見父王滿面喜色,只是眼中濕潤,太子丹心里一熱,輕聲道︰「兒臣不孝,勞父王掛念了。」

燕王喜搖搖頭,喜道︰「我兒滅國開疆,有列祖遺風,勝為父多矣。有兒如此,寡人何憾哉!」

言語之中,又是自豪,又有些傷感,太子丹曉得燕王喜也是心有大志之人,只是才干不及,看物看事眼光甚是不準,以故兩次大敗于趙,不得不委曲求全。太子丹回道︰「父王夸贊,兒臣實不敢當。」

燕王喜拍拍兒子的肩膀,道︰「我兒當的,當的!」

說罷,松開太子丹,對著國相範增一禮,道︰「國相甘冒奇險,親自披堅執銳率軍斬將破敵,此次之征,非國相無以成大功!」

範增趕緊回禮,謙道︰「大王之贊,臣實不敢當,非太子運籌帷幄,預作準備,臣豈能有所微功。」

燕王喜微微一笑,對其後酈商、吳仗劍、桓禮等眾將朗聲道︰「諸卿隨太子國相出征,多有大功,寡人均已知之,太子所定之賞甚當,寡人一概照準!」

酈商等眾將,一齊躬身施禮,道︰「多謝大王!」

燕王喜又道︰「今日太子和諸卿回京,乃是大喜之事,寡人就在宮中設宴,以示慶賀!」

大王高興,諸臣當然也都湊趣,當日在宮中大宴,父子二人雙雙大醉才罷。

以後數日,除了朝,燕王喜都把太子丹喚到身邊,詢問太子丹講述平滅東胡、設官行政和風土人情。

父王有問,太子丹當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況且這次出征,諸般設官、編戶等事,都是自己和國相獨斷專行,並未事先給父王言明。如今有這機會,正好將自己所思所想所作給父王好好講講,也是引導父王的思想,能堅決支持自己對東胡諸族的安置。

燕王喜听太子丹逐一解說,原先心中的有些疑問豁然開朗,拍掌贊道︰「我兒處置諸部,遂未曾置郡縣管之,但所謂千戶、百戶、帳長之制,卻是開古時之未有。諸族既樂之,民心則安。民心安,則北地可平!」

太子丹回道︰「正是,所謂滅國,必收其民為用,不能收其民為用著,則今滅一國,明出一國。如今諸部歸編,又南下貿易,互換有無,雖其民不納稅賦,但供內地牛羊戰馬之用,其民樂為兵,往來謀利,又可供稅于國,其利甚大!」

燕王喜不但點頭,道︰「我兒說的是,自從我兒平定南面諸部,自五郡之地南下經商販運者不絕,國內牛、羊大增,今年下都、中都之地各城,依我兒之令,先收麥又種粟,果然一年兩熟,庶民大豐,眾心大悅。這來了諸多牛羊,以寡人所料,明年之時,牛耕之術,可是處處都用了。」

「只是物多必賤,我兒賞了將士那麼多牛羊,恐不如往日值錢了!」

草原牛羊大量進入內地,必然導致內地牛羊價格的下跌,但不管怎麼樣,這樣的交流和販運,即可將內外聯系在一起,又可以提高眾民的生活,怎麼說都是好事。

況且這些將卒所得牛羊、子女的賞賜,乃是法制之外的恩賜,其他的法定田宅、地位之賞並沒有變動,那些軍兵將卒根本不會提出什麼異議。

太子又對帳下諸將的作用和和秉性,尤其是那些青年將佐一一做了詳細介紹,好讓父王對這些將來的股肱大臣有所了解。

這次出征,太子提拔了不少的年輕人,比如酈商、劉季、桓禮和蕭晨等人,但也有不少原來的宗室子弟,這次表現也很是不錯好幾位宗室都已經升到了校尉、都尉和萬戶長等官。更有一幫熱血子弟,分散在各部,充當文化使者,傳授文字典章,公孫東更是出任鎮北將軍,開府辦事,可見太子並不歧視排斥宗室,這樣一來,原本宗室之中對于太子用人頗有些微詞的,也都無話可說,加太子功名赫赫,國內民用大為豐阜,如今朝中尚留的那些宗室看在眼里,對于變革一事也都轉而有所支持。

朝局如此和諧,張耳等人又很是盡力,燕王喜當然順心的很。

燕王喜笑道︰「我兒出征辛苦,這次回來,就好好在京中歇歇,元兒他們也都趕緊派人接來,也好陪你。」

太子丹謝了父王,輕聲道︰「父王,兒臣這次回來,只怕還是不能在京中多留。」

燕王喜奇道︰「這是為何?如今政事變革頗順,燕趙兩國又是交好,南邊平安無事,我兒還要出京作甚?」

太子丹沉吟一下,道︰「前年秦趙之爭,可說是兩敗俱傷,去年又是大災,各國諸侯無力征伐。如今秋收已畢,據兒臣所知,各國都是豐收,尤其是秦,關中以渠澆灌,成千里沃野,國用甚足,以兒臣之見,只怕各國又有大戰。」

「秦國終是強于各諸侯,我燕初定北地,雖小有收獲,但北地丁口甚少,難當大用,還需小心應對,不能讓秦人如意,方可保我大燕安寧。」

「兒臣南下,也可與趙遙相呼應,以便制秦。」

燕王喜听了,知道太子丹說的有道理,既有國事,燕王喜也就罷了,只是在宮中多次設宴,款待太子門下將佐,鼓勵諸人為國效力。

二十天之後,太子出京南下,這次南下,只是備戰,範增被燕王喜又加封了太保,復位為相,不再隨太子南下。

別看太子在京中時間不長,還需要常常陪伴父王,接待朝中大臣拜謁,但就是這樣,太子丹還忙中偷閑,為劉邦、酈商、桓禮、曹參等人從燕國大臣之家各自定了一門親事。也好將這些外來賢才們都好好的融合到燕國中來。

一路南來,沿途所見,秋收早已完畢,今年的一年兩熟,著實讓庶民看到了好處。故而沿途田中,大都已經長出了青青的麥苗。太子讓劉季等人,直接從薊城奔谷,收容整理漠南萬戶集合的兵馬,自己則帶著侍衛親軍和酈商所部,直接到武陽城。

太子丹一路行來,也是有些奇怪,按說今年諸侯必有大戰,為何到了現在,燕國居然還沒有得到任何的消息?

別處沒消息也就罷了。燕國出兵北伐東胡五個多月之久,諸侯想必早就知道了消息,或許在諸侯各國判斷,太子丹出兵北征,一定是戰事耗費甚巨,一時無力難顧,燕國又被趙國隔絕在北,除非是聯合燕趙兩國,或是聯趙制燕都還可行,至于其他的想法,有趙國在中間,燕國可是出不什麼力的。

但趙國不應該也沒消息呀。

如今形勢,秦國獨強,魏韓疲弱,單以魏韓兩國,已經很難對秦國有什麼巨大的威脅,在秦人眼里,如果只是想攻略幾個城池,撈點便宜,那攻魏也好,伐韓也罷,都是不難。可是要一統天下,則必須將趙國打趴下不可。

這不是說趙國實力就是冠絕諸侯,而是趙國的位置。

齊在東,楚在南,雖然實力下降了不少,可都是人口眾多,土地廣闊的大國,攻取這兩國,非舉全力不可。

可秦要舉全力對付齊或楚,趙國卻是在秦軍得側背,真要是秦國全力攻伐齊或楚,趙國大兵突出,自後相攻,則秦軍必將面臨滅頂之災。

所以,要想在一統天下中,取得決定性的優勢,秦國必須滅掉趙國,或者把趙國打到爬不起來的地步才行。

原來的歷史中,秦自嬴政親政,幾乎無年不戰,或大或小而已,去年消停,只不過是因為旱災罷了。

前年秦在趙吃了大虧,以秦王政寧折不彎的秉性,今年肯定會對趙動手,一來是繼續一統的進程,二來也是報次戰敗之仇。

可趙國怎麼就沒有任何消息傳來?

在歷史沒改變之前,姬丹自覺還可以憑借著先見之機從中漁利,可這兩年,可是讓他推著歷史轉了幾次方向,這後面的事件,是不是還會如期發生,與過去有什麼不一樣,太子丹現在可是沒底,正因為如此,這平靜的局勢,反倒讓太子丹有些惴惴不安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