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二百三十一章 範增出都

範增和張耳到了宮內,燕王喜早已等的著急,見兩人進來,不等兩人拜見,燕王喜急道︰「卿等可算到了,寡人正要讓人再去相請呢!」

範增和張耳兩人上前,一絲不苟的行禮完畢,範增這才笑道︰「臣知大王乃是要議東胡之事,在府中尋些東胡之情看了,這才出來,有勞大王久候,臣之罪也!」

燕王喜知道這是太子先和範增打了招呼,忙道︰「無妨,無妨,國相國事繁忙,又是為了解東胡之情,何罪之有!」

說著,先請兩人坐下。隨即讓身旁的謁者,將太子奏章送到範增的幾上,請範增觀看。

今天這幾位參議國務的大臣,乃是以太師鞠武為尊,故鞠武坐在右側首位,其下為御史大夫張耳,範增為國相,其下為國尉劇平。

燕王喜待兩人看完,開口說道︰「用兵東胡,乃是國家大事,不知卿等對太子所奏有何高見?」

太師鞠武,如今已是七十歲高齡,出仕四十年,侍奉三任燕王,其資歷在朝中各官無一人能比。

去年改革官制,鞠武雖從國相之位退下來,以太師之餃在家榮養,日常國事都不在參與,但其子鞠成為郎中監,孫鞠功一直追隨在太子身邊,對于太子所作所為,當然知道的一清二楚。

在範增和張耳研讀太子奏章的時候,鞠武就一直在考慮其中的利弊。

太子欲出兵東胡以張大國勢,這是鞠武早就知道的。鞠武身為老臣,當然明白目前燕國的處境,西南兩面為燕趙,都是諸侯之強,要想不在攪動中原之局的情況下壯大燕國,只能向外看,去從胡戎之族手里奪取更多的人口和地盤。

只是東胡甚大,雖然當初為秦開所逐,遠避于數百里之外,可自昭王之後,燕國為齊、趙、魏、秦等諸侯所侵,國勢日衰,東胡卻從北退之後,在草原大漠之上東征西討,越戰越強,不斷南進,對于燕國邊境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常有東胡諸部散騎襲擾邊界,擄掠子女人口,邊地五郡庶民可沒少遭殃。

只是燕國之力,大多都要耗在對付中原諸侯身上,實在沒有能力再像昭王時那樣痛擊東胡,沒奈何只能耗費了偌大人力、物力修建兩千里的長城來防御東胡的襲擾。

依長城而守,畢竟是被動防御,如果能徹底解決東胡的威脅,鞠武作為一個老臣,當然是舉雙手贊成。

只是太子之策,確實冒險了些。

以數千軍區區之眾,就要突襲東胡王庭,太子這一策,可真是膽大的很呀!

那是草原,那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大草原,那是東胡的老巢,諸部的中心位置所在。

千里勞師遠征,莫說是深入東胡的心月復地帶攻擊其王庭,就是對付一個小小的諸侯國,那可也是冒險之舉呀!

至于太子所言,要親自統兵,鞠武更是不能同意!天下用兵,哪有將一國太子至于這危死之地的道理!

所以,燕王喜一開口,鞠成當即一拱手,顫巍巍的道︰「大王,太子立志富強大燕,自然無差,對東胡用兵,臣也無異議,只是太子所用之策,臣實實不能贊同!」

「東胡之地,天高地遠,其民強蠻,慣于騎射,如欲以兵對之,當廣調兵馬,厚積錢糧,左從上谷,右自遼西,兩路大軍齊發,互為應援向北進擊為上,太子之策雖奇,確是太險。非百戰百勝之道!」

說到這些,鞠武布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一絲憂慮之色,手撫著雪白的胡須道︰「況太子為一國儲君,身系社稷之重,豈能容其自置于萬險之地的道理?」

燕王喜听鞠武這麼說,大生同感之意,不斷的點頭,道︰「太師所言,正是寡人所慮呀!」

「劇卿看太子所奏如何?」

國尉劇平,年紀雖不如鞠武,卻也相差不大,今年乃是六十六歲,頭發胡須都已花白,背也駝了不少。他不像鞠武那樣出身燕國的世卿之家。其父劇辛,不過是在燕昭王時才從外國來投,在當時也曾名重于一時,到後來昭王逝去,劇辛在燕國也不是很得意,浮浮沉沉的幾十年,直到燕王喜即位,栗月復兵敗死于趙國之後,劇辛才以多朝老臣的身份得以為國相。

只可惜,劇辛聰明一時,糊涂于一時,小看了龐煖那個老狐狸。一句︰「龐煖易于爾!」不但送掉了兩萬多燕軍的性命,還送掉了自己的項上人頭和一世英名。

劇平為其長子,很早就已出仕為官,只是一直不顯山不漏水的,既無大錯也無大功,直到乃父為國捐軀,這才受到燕王喜的關注,愛其沉穩厚重,很快就將劇平提拔到了列卿之位。

國尉乃是三公之一,開府執掌國家軍務,劇平雖不以軍事見長,但作為老臣,忠耿穩重,又不是世卿宗室,在去年那個變革政治,朝局動蕩的情況下,卻是燕王最能放心,別人也說不出什麼合適的人選。

出擊東胡,乃是軍事,按說劇平這個國尉最應該具有發言權才是。

只是不但燕王知道他不善軍事,以太尉之職,打理日常軍事管理也還行,謀略實在非其所長。就連他自己也明白,自己坐在這個位置上,實在是所任非所長,勉為其難的不出差錯就行了,至于對著具體的行軍用兵出主意,那還是藏拙的好。

見燕王問,劇平忙拱手道︰「大王,臣不善軍事,實不敢妄言,只是以臣之見,用兵還當穩重為上!」

燕王喜笑笑,遂轉目看向範增。

範增看完太子所奏,對于這個用兵之略,極為贊賞。

兵者,詭道也。

燕國與東胡,兩國交手已經不知道多少年。彼此的底細基本都了解的差不多。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正如太子所奏,東胡各部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以大軍緩進攻之,敵軍騎兵來去如風,非燕軍步卒所能及,即便得勝,只怕也難以有什麼巨大的戰果,更遑論一舉滅之。

以奇兵偷襲其心月復,一舉斬其首腦,再徐徐收攏各部,確為上策。

險當然險,正因為險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不過,太子親身處險,只怕確實不宜。

燕王之心思,只怕不是反對如此用兵,而是害怕太子有所閃失。

畢竟太子乃是大王唯一的嫡子,又是如此大有作為,真要有個閃失,即便是能滅了東胡,別說大王也承受不了這樣慘重的代價,就是自己和張耳等人也斷然無法接受這結果。

範增思索良久,這才對燕王喜一拱手,肅然道︰「大王,臣熟思太子之論,實乃上策,非如此難以一舉而滅胡!」

燕王喜一愣,正要開口詢問,範增又道︰「只是太子親統精銳,深入東胡月復心之地,委實不妥!」

燕王喜听範增話鋒這麼一轉,這才略略放心,範增又道︰「只是正如太子所言,一軍深入東胡,事機萬端,皆關全局成敗,非有全權重臣無以當之,如不是過于凶險,太子實為不二人選!」

燕王喜忙問道︰「既是如此,國相乃是大賢,謀略深遠,定有完全之策,敢問國相,該當如何行之。」

範增朗聲道︰「此事易爾!臣願代太子統兵在前就是!」

燕王喜大驚,急道︰「國相此言差矣!太子為國之儲君,不能身處險地,可國相乃寡人之重臣,寡人豈有愛子而舍國相之理!」

範增對燕王喜一拱手,微微一笑道︰「大王,臣受大王和太子知遇之恩,以白身一躍而為國相。正要為我大燕一霸諸侯出力,豈有自尋死地的道理。」

「只是太子屬下,如論用兵之道,以尉僚最為機敏,只是太子北上,非尉僚無以鎮守下都重地。其余諸人,大將之才雖有,但尚欠歷練。一時難以當全局之用。況太子之策,非重臣無以行之,臣為相國,正好可助太子一臂之力。」

「況太子此策,看似凶險,其實有百勝之道。臣之去,白得一大功爾!」

別看範增說的輕松,燕王喜心里卻是明鏡似的︰這範增明明就是看到此策既有大利之道,也實有凶險之處,才毅然要代太子統軍。如此忠心敢為之臣,燕王喜感動之余,更不肯輕放。

況且範增為相,勇于任事,又富有謀略,朝中諸事,很少有讓燕王喜操心的時候。彼此之間的默契已經成了習慣。這要一下子放走範增,燕王還真不知道這朝事該交給哪一個。

燕王喜當即一口拒絕範增的建議。

只是範增既然開了口,就不肯再改變主意,爭之再三。

張耳在旁,明白範增此舉,乃是為伐胡大局著想,也在旁幫腔。

鞠武和劇平兩位老臣,听君臣三人爭執良久,想到伐胡乃是大事,既然要動手,就該全力以赴。見範增堅持要去,燕王也支持伐胡,所以兩人也贊同以國相去助太子用兵。

燕王喜見四位重臣一口同聲,無奈只得答應,當即令大夫寫下詔旨,授太子符節斧鉞,掌全國之軍,國相範增為副將,一同統兵伐胡。以御史大夫張耳,權屬國相之職。前將軍尉僚署理下都守,掌下都軍政之事。

當日,範增帶了大王之旨,輕車趕奔下都武陽城!

老醋不過剛發了一個上架感言,這收藏就呼啦啦掉了十來個,這可讓老醋心里有點哇涼哇涼。

這不是還沒到章節麼,再說了,不訂閱,看個盜版,好歹也收藏一下,給個紅票啥的,算是不訂閱的補償,嘿嘿,要不,老醋哪來的動力呀!!收藏,紅票和打賞,各位,老醋可都是很需要滴!!!!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