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二百三十張 燕王的遲疑

韓非講完,對著太子一拱手,施施然退到一旁。

韓非乃是韓國公子,是太子專程派人請來的學術大家。這一點乃是殿中大多數人都知道的事。當初韓非在黃金台開講,很多人都跟著太子去听過講,知道韓非崇倡法家之說,學問精深。尤其是尉僚酈商為首的軍將,但都和太子丹一樣,以為韓非乃專長于學術著作的大家,可能善于學而未必精于政,真沒想到,韓非今日所言,竟然軍略、政治、商賈之事無所不包,句句在理。

韓非退下,尉僚已經當先站起,對著太子遙遙拱手,朗聲道︰「韓先生之論,實乃金玉良言!臣懇請殿下依先生之言而行!」

酈商也站起來行禮道︰「韓先生所說,采眾人所長,補眾人縮短,可稱萬全之策!」

其余軍將,如桓禮、韓楓、公孫東之輩,對韓非的話都已理解了八九,而那些稍微遲鈍些的,則還一直底下琢磨其中的利弊,兩位首將如此一說,屬下軍將們都紛紛站起,稱贊韓非之策。

其余賓客官吏,大都听過韓非開講,對于韓非的學問,佩服是早就有的,眼見那些軍中將佐都大力支持,一些官吏賓客也都紛紛附和。

韓非站在一側,听眾人都是贊他,臉上只是微微有些笑意,只有當眾人提到自己的時候,遙遙對眾人拱手致意而已,從容淡定,毫無得意之色。只到眾人說的差不多了,韓非才呵呵一笑,道︰「不過集眾人之見而言之罷了,諸位大賢之贊,非實不敢當。」

說著,又對太子致禮,道「北伐之事,事關重大,還請太子廣听眾人之言,采其善者而用,如此定可萬無一失!」

太子丹自覺又真正了解了一位戰國大賢的真實才智,屬下眾人都是一力贊成,見韓非謙遜,太子忙笑道︰「先生莫要過謙,非先生如此大家,焉有采眾人之善而成一論之才!」

「先生且請坐,看看眾卿可還有欲言者否!」

韓非謝了太子,緩緩後退一步,在椅子上坐下。

博士計生,在學宮之中對于韓非從來就是不服的,對于法家之說,更是嗤之以鼻。不過听了剛才韓非所言,雖然很是有些不符自己所堅持的仁義之道,但韓非同樣提倡在草原施行教化,顯見也是采納了自己的觀點,計生對此還是頗感自豪的。

同時,計生也想到,這要派遣讀書士子到草原游歷授學,肯定是要從黃金台學宮的學子中選派的,草原之地,地域寬廣,用人當然不少,要是自己多些弟子門徒,能夠在派到草原的士子中佔了多數,那對于昌大自家儒學一門,絕對是大大有利之事。

見太子有問,計生當即站起,高聲道︰「殿下,草原苦寒,部落散居,教化牧民之事,絕非輕松之事,非學問精純心智剛強之人不能勝其任,臣不才,願率學宮門人隨殿下大軍北上,一力承擔其事!」

太子丹一愣,隨即釋然,這計生雖然處事迂腐,可腦子轉的也快呀。當是想到了廣為傳播自家所學的利處。不過,要說到同化胡狄之民,還真非儒術忠孝仁義之道不可。計生所請,倒也是恰當。

太子丹滿面是笑道︰「卿不避艱難,願但此大任,果然忠心國事!」

「先生所請,我記下了,但到時機,定不能忘了卿之大才,卿且請坐。」

計生見太子甚是高興,很有將此事交給自己的意思,心里大喜,對太子行了一禮,得意的坐下。

其余賓客和官吏,又根據韓非所言,提出了一些補充和建議,間或有些爭論,倒也不傷和氣。太子一一嘉納,尤其是公孫陽提出,既然東胡之族無有詩書文字,則「蒙童大道歌」必須要傳到東胡諸部,以歸攏其心。

姬丹的前世,深知那些口號和標語對于人心的潛移默化影響之大,當初編輯這個「蒙童大道歌」,就是為了能讓軍兵和讀書之人,常常耳聞目染之下,增加對燕國的認同,也能通過這歌,掌握一些簡單的學問、道理和一些工作之技。有了這樣朗朗上口的歌謠,對于湮滅和同化東胡還沒有文字記述的原有的文化,那絕對是一個大利器。公孫陽如此說,太子當然不會不同意,馬上安排,讓再制作百余套,作為將來賜給歸順之民的禮物,同時也告知計生等博士,各家弟子和門人,都要熟讀這個歌謠,將來好用于教導庶民。

同時,各家的典籍,都要用這個字體刻寫成冊,免得後人不識。

今日之會,商議策略是其一,太子丹另外一層意思,乃是要通過此會,讓武陽城這些官吏將佐和賓客學者,都要了解自己下一步的戰略和動作方向,引導眾人的思想。如今看殿中之人,不論是參會的將佐官吏,還是站在一旁听議的羽林郎和那些低級的賓客,對于此事的認識已經高度統一,甚至有些人摩拳擦掌,紛紛要搶著隨軍進入草原,為國家效力,為燕國拓邊開疆。那些年幼的宗室諸子,個個都是激動的小臉通紅,眼見是被自己和眾人描繪的前景和計劃所感染。太子丹大為振奮,高聲道︰「既然眾卿俱無異議,那就暫定下月之中出發,出擊東胡!」

眾人齊齊齊聲,高聲稱諾,然後行禮退出,一邊往外走,一邊議論此事。

太子丹讓貫高,將尉僚、酈商,吳仗劍,桓禮等十來位將佐以及公孫東、公孫河、公孫襄、汪日辰,荊軻、任默、田光留下。繼續商議調兵和行動的細節。

二十多人在太子陪同之下用了飯,又在一塊,足足商議了三個時辰,才將諸般細務一一敲定。太子丹令貫高謄清了,寫了奏章,派人飛送薊城父王處。

太子姬丹要出兵征討東胡,拓疆開土,這是早就和父王喜溝通過的,對于太子的志向和想法,燕王喜當然理解,也很是贊賞太子的雄心壯志。

不過,燕王喜畢竟和姬丹不同,燕王喜身為大王,當初剛剛即位的時候,也同樣是雄心勃勃,發兵攻趙、攻齊,趁火打劫也都干過,可惜終究技不如人,不但沒佔了趙國的便宜,反倒是讓趙國割去了幾塊肉。

不吃虧長不大,吃了虧,燕王喜算是知道了,燕國在諸侯當中,要人沒人,要將沒將,差不多算是最弱的,老老實實的守著,還不定啥時候讓人欺負一下呢,這要再招惹別人,那還不是自找倒霉。

幸虧自家兒子爭氣,從秦國回來之後,好像性情大變,不但心思慎密,就連眼光也格外的敏銳,居然能聚攏如此之多的賢才為己所用。

連趙一戰,雖然送出去十幾萬石糧食,可卻是換來了一批精銳戰士,這可算是燕國十幾年來唯一的一場勝仗。

對于兒子堅持在外的忠心以及太子在武陽城所作的一切,燕王喜更是欣慰不已,看來真是先祖保佑,太子居然農事、工作、軍事無一不通

得子如此,夫復何求!

只是太子還要北伐東胡,燕王未免有些遲疑。

雖然太子說是發明了諸多用具,乃是克東胡之利器,但畢竟燕國之力還是弱了些,東胡地域廣闊,控弦之士十余萬,依靠長城嚴防死守,燕國還沒啥問題,可要是打出去,萬一打東胡不死,反而導致東胡的不斷報復,讓北部邊疆烽火連綿,那對于本來在諸侯中處境尷尬的燕國,那可就是雪上加霜了。

況且太子還要親自統兵!

統兵也行,要是十余萬大軍,太子坐鎮中軍,那倒也無妨。

可太子竟要以區區數千之軍,深入大漠近千里,偷襲王庭!

這也太冒險了吧?

君子不立于危牆之下,堂堂太子,居然只帶數千之軍就要深入險地,這要有個閃失,那可不是要了寡人的老命了!

看到太子丹遞來的奏章,燕王喜第一個反應,就是不準!

堅決的不準!

這個兒子肯定會比自己強,日後繼了位,一定能大有作為。所以,決不能讓太子有任何出意外的可能性。

能不能開疆拓土先放到一邊,可太子必須保證安全。

不過,仔細看完太子的奏章,燕王喜又有些遲疑。

奏章很長。寫的也很細,從出兵到後面的治理,林林總總,足足有上萬字。

諸事處置,非大權在握之人,不能主其事。

一旦前方不能做主,誤了時機,只怕就會亂了大局!

想了許久,燕王令身邊侍者,去請來了相國範增和太師鞠武、國尉劇平、御史大夫張耳。

範增和張耳,早就得到了太子遣使者帶來的計劃。得知大王傳宣,兩人登時就明白,這是要商議伐胡大事。

張耳略略沉吟一下,打發大王使者回宮。當下帶了從吏,乘車直奔範增的相國府中。

正和趙午等人談論太子伐胡之事,見張耳來訪,當即大喜,將張耳請進來,幾人商議一下,這才共同驅車趕奔宮內參見燕王喜。

依然收藏的求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