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龍行千里 第一百九十章 書同文

對于韓榮這一班下都舊官的處置,其實姬丹還真有些棘手。

這些人既無大才,大忠,但也並無大惡,大用于事無補固然不可。但要輕易棄之,這類人,在燕國朝中上下並不在少數,和朝中權貴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則必然將一大批人推向自己的對立面,對于變革政治並無好處,

這學塾之事,里面都是十歲以下的孩子,諸事繁瑣,真要是智謀深沉的大才,還未必願意操心這些瑣碎之事,倒是想韓榮這樣,才具不算高,秉性忠謹之人,難得他自己還能想到這條路,或許是最好的人選。

韓榮能想到這條效力之路,可見還是有一份見識的。

燕國本就缺才,有一人可用,即當用之。

韓榮學塾辦起來之後,沒過幾日,太子姬丹即給韓榮補授了一個官職︰下都學監副使。俸祿五百石,其余凡主動到學塾任職的原下都官吏,官給俸祿自百石到三百石不等。

這個學監副使,乃是新設官職,這職責除了負責管半這個學塾之外,還要負責督導各城學塾的開辦、教學和授課標準的制定。

五百石這個俸祿,比起原來的下都司馬,差不多低了一半。但韓榮卻是大為興奮。畢竟這是被拿下官職之後,在次得到了太子的啟用,說明自己被太子視為有用之人。

有希望,當然更有干勁,按照夫人姬敏的籌劃,韓榮專程登門拜訪數次,將已經退位養老的原下都宗伯公孫陽請了出來。

公孫陽原本最操心的是三個兒子不成器,沒想到如今如今個個受太子器重,雖然所作所為在公孫陽眼里,並非治國大道,但太子既然重用,兒子們日後前途無礙,公孫陽也就沒什麼可抱怨的了。

不抱怨是不抱怨,畢竟公孫陽這一輩子,就是侵潤在這傳統之法當中,對于朝中新政,公孫陽並不怎麼認同。

不過,他是個聰明人,太子有意富強,銳意革新,自己一個退位的疏枝宗室,日後家族興盛,又要靠太子提攜和其中,又何必為此多什麼嘴。

對于這興學令,公孫陽也是懷疑︰燕本有官學,歷代宗室和卿大夫子弟皆可入學,這興學一事,不是多此一舉麼?

故而韓榮來請,公孫陽只以年老相推。只是到了最後,韓榮搬來了公孫河為說客,公孫陽拗不過二子,這才勉強答應。

有太子支持,又有這等宗室老人坐鎮其中,這學塾當然名聲大響,學塾當中,除了這些官吏子弟,很快就多了些生活富裕的庶民子弟進來,不到兩個月的功夫,就有了三百多人。比起原來官學所納多了三倍都不止

看到有這麼多孩童上學,太子姬丹大為高興。

這個學塾,既是自己大力支持所辦,它就要做成一個樣板,一個在燕國推而廣之的初級教育模式的樣板。

既是樣板,那麼就要形成一套標準,尤其是標準的教材。

首先是文字。

如今六國紛爭,各國文字雖然同屬大篆,大體不差,但各國寫法都略有不同,某些字甚至差異甚大,如今自己推廣教育識字,就要確定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也就是將來統一天下之後書同文的基礎。

該以什麼為標準呢,當然不能再以各國所用的大篆體為標準,畢竟大篆書寫繁雜,實在不利于孩童們掌握。

對大篆進行簡化和標準化是必須要做的工作。

姬丹拿不定主意的是一步到位,將自己所知道的楷體拿出來,直接將漢字推進到楷體階段呢,還是在自己指導下,只是對大篆進行簡化和一定的改進呢?

就此事,姬丹征求陽慶和尉僚等人的意見。

尉僚當初是看過太子在代北寫的那十幾個楷體字的,听太子詢問,尉僚當即毫不猶豫的建議,采用天帝所授之字。

理由很明顯︰天帝授天下于太子,書同文,怎麼可以棄天帝所授而不用呢?

陽慶等人沒見過太子所寫的楷體字,不過,尉僚既然說乃是天帝所授,那一定是好的,何必還要費事去自創改進大篆呢!

姬丹知道,如果是從大篆簡化和改進出新字體,因為和原來字形相似度很大,推廣起來,會比較容易讓人接受,阻力不至于那麼大。但尉僚這麼一說,還真沒法拒絕,天帝所授的理由居然把自己給框住了不能改動,這可是姬丹沒想到的。

不過,姬丹倒也無所謂。怎麼都是改動,無非阻力大一點,小一點罷了!

姬丹知道自己的字寫的不算上乘,比之尉僚和公孫陽差了不少,姬丹當然要藏拙,絕不肯那自己的字樣去規範天下人。所以姬丹先寫了千余楷體字,和燕國現有大篆字一一對照了,請尉僚在自己的基礎上美化書寫,同時,根據這千余字的簡化構成原則,寫出了三千余楷體字。

將這些字對照著寫在白絹之上,姬丹將公孫陽請了過來,說明自己改進文字之意。

公孫陽听完,沉吟許久才道︰「倉頡造字為聖,非人力可為也,太子圖便利欲自改之,恐非易事。」

姬丹笑道︰「卿所言甚是。此驚天地泣鬼神之事,丹個人豈能為?只是當日曾有天帝所授圖形,如能據此而變,倒也不難,只是丹愚笨,當日天帝所授,記憶不全,還需卿費心補之。」

說著,令人將尉僚書寫的白絹拿了出來,鋪在大幾案之上,請公孫陽細看。

公孫陽對太子拱手行禮,這才低頭看這白絹,一看之下,公孫陽不由大吃一驚。這新字和老字變化實在是太大,要不是旁邊有對照,只怕自己連一成都看不出來。

可是細細看去,明明其中又頗有些淵源在,並非無中生有!

果然天帝所授,非同凡響!

公孫陽又驚又喜,雙手顫抖,撫著案上白絹,半晌才道︰「天帝以此授我大燕,實乃我大燕之福也!」

「既有此樣,不知老臣還能做些什麼?」

姬丹道︰「當日夢中所見,丹只記得千余,如要推此字于天下,當盡所有方可。卿乃宗室老臣,對六國文字和太史文字盡皆熟悉,書法又美,我欲請卿仿這天帝所示,將這新字一一寫出,以為天下之範,不知可否?」

公孫陽听著,當即大禮拜了下去,洪聲道︰「老臣能預神聖之事,如此際遇,臣豈肯辭也!」

「臣定當竭心盡力,以報太子之信重!」

姬丹大喜,趕緊扶起公孫陽,又將這新字和老字的關系,將自己知道和了解的說了一遍,又道天帝曾言,舊字能和則和,不可多造新字,免得流傳不易。

另外這新字乃是尉僚按自己所記描出,恐有不妥之處,還請公孫陽體念天帝之意,使之美觀易書。

公孫陽滿口答應,當即喜不自禁的抱著尉僚寫的白絹歸府。姬丹又令門下僮僕,給公孫陽送去絹百匹以為用。

公孫陽回去之後,令人傳信給韓榮,道是太子有要事相托,過幾日再到學塾公干。

公孫陽關門謝客,整整十五日不出大門一步。終于將自己所知的所有文字,全部寫了出來。整合之後,總計新字八千余,看看並無疏漏之處,這才出府,將字樣送交太子。

姬丹看時,這公孫陽所書,每個皆有寸大,最常用的也都排在最前面,從頭至尾,用的白絹足足有二十余匹,字跡甚是美觀,可見老爺子著實用了心。

老爺子能辦成如此大事,心里就很得意,加上姬丹很是嘉許幾句,樂得老爺子胡子更是翹了起來,

姬丹傳令公孫河,從工坊之中,調善刻工匠二十人,選用上等青石,按照公孫陽所書,將新舊對照之字,一一排列整齊,刻在石板之上。

刻完之後,姬丹又叫人用白絹附在石板上,采用墨拓之法,全套的拓印了十份,將三千常用之字,拓印了三十份。裁剪裝訂成大冊,上奏父王喜,請求頒行燕國之境。

卷冊送上,朝中範增、鞠武、酈生看了,對太子得天之寵都甚是嘆服,齊齊賀喜大王。請求燕王順天之意,頒行此字。

倉頡造字,天下視為聖人,如今兒子能借天帝之力,對其改進,燕王當然更感自豪,當即下旨,著兩位國相,將此樣頒行國內,字樣如不足,著太子再行拓印就是。半年之內,各地官學郡縣,都要習學,半年之後,但凡公文奏表,須用此字方可。各處官學,半年之後,當須教授此字,以為燕國正體。

同時,派出使者,將此字樣贈送給各諸侯三份,以備諸侯往來通文。

至于原版字樣石刻,則令太子歸入武陽城宮中內府秘藏。

字樣經燕國使者送到諸侯,頓時在諸侯當中引起一番轟動,各國大王重臣,對天帝所授之說,不屑一顧有之,深為忌憚著有之,但細細看著字樣,對太子丹卻都有些刮目相看。

這些字樣,既然是燕國傳來,各國諸侯當然不肯在自己國內推行,都是把這字樣歸入內府,令史官收藏也就罷了。

但這消息,還是經過重臣之口,傳散開來,諸侯之士得知此事,對燕太子丹大都深為敬服,更有不少游學之士,專程北上,到燕國下都武陽城來一睹字樣真容!

終于到了周末,明天應該不會這麼趕忙了,求收藏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