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龍行千里 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守之道

龐煖年過八十,早在幾十年前趙武靈王主政趙國時就已聞名諸侯,無論是按年齡,還是按資歷,和目前各國將相相比,此老都算的上老一輩的人物。

雖說人老未必就更強,但在此老心里,面對諸侯之客,還是頗有點居高臨下俯視的味道。

龐煖既是縱橫權謀之士,對于各國人物還是比較關注的,張耳的名聲,听說過,人沒見過,今日第一次相見,自然要考校一番。

所謂察其友,觀其人,考校張耳乃是為了了解燕丹。

燕國與趙國相鄰,在諸侯七國當中又偏小弱,燕南之地肥沃富饒,能拿下燕國之地,不論是對增強國力,還是對改變趙國兩頭大,中間小的國土形狀,改善趙國對外的戰略局勢都是極為有利的。

要不是秦國視趙國為掃平諸侯的攔路虎,這些年一直和趙國糾纏不休,西南兩面對趙國的壓力太大,趙國早想如當初對付中山一樣集全國之力攻滅燕國了。

雖然一直沒機會徹底拿下燕國,但趙國上下對于燕國卻是一直惦記著,畢竟那是自己的擴張的目標和可敵可友的鄰國,龐煖身為大將軍,對燕國政局和人物自然關注的很!

對于燕王喜和燕王喜手下那般大臣,龐煖以前自覺還是了解的,他對于燕王喜的好大喜功和無能的燕國群臣很是看不上眼。對于太子燕丹,好養壯士的名聲也是嗤之以鼻。

太子之身,以後執掌國家權柄,只喜歡武勇之士,還能有什麼出息!

無非是窮兵黷武自取滅亡而已!

燕丹在秦國混的風生水起,又是封君,又是賜婚的,龐煖听了消息,也不過是覺得此子還有點小聰明罷了。但是燕丹之後潛逃回國,路見代北趙將李牧,斷然棄秦之盟而屈身和趙,卻讓龐煖覺得對此子有點看不透了。

龐煖當然知道李牧的為人和眼光。

起初龐煖還沒反應過來,到後來才想起,李牧親派其子回邯鄲,說服公子嘉和燕,又提起女兒遠嫁之事,明明就是李牧已經和燕丹早以達成一致,只是為了避嫌,才將此事推到公子嘉這里。

以李牧的功績和謀略,連自己都未必放在他的眼里,可燕丹居然能說服李牧,鼓動李牧力主和燕,並讓李牧器重,視為佳婿,可見燕丹定有不同凡響之處。

太子談判被燕丹所誘也就罷了,可酈生專程來到邯鄲說服自己和燕抗秦,那可是說明燕國對于自己的想法也是模得很準的。

這酈生乃是燕丹門下之客,新進出任燕國亞相的範增,也是因在秦國宮廷慨然承罪赴死的燕丹太子卿範增。

能一下子推出兩位權謀縱橫之士入朝,說明燕丹門下有人呀!

當然,要是僅有這兩個人,倒也不算啥,只能說明燕丹運氣不錯收攏了兩個英才罷了。

所以龐煖要考校一下張耳,雖說張耳在魏國有點名氣,他倒要看看張耳到底如何!

機變、氣度、口舌,都是一流,別看只有幾句對答,龐煖已經給了張耳很高的評價。但是,這見識呢?

張耳听了龐煖的問話,將深藍色大袖一抖,一笑拱手道︰「在太子門下,某不過是助太子打理庶務罷了,對于用兵之略,實非某之所長,某又豈敢在大將軍面前賣弄!」

龐煖早看在眼里,張耳雖然是推辭,但面上眼中,都是淡然平靜之態,毫無真正被問到短處的那種局促和不安,所謂不知,不過是恭維自己謙遜一下罷了。龐煖當然不肯放過,微微一笑,曼聲道︰「先生何必太謙爾?燕趙既是合謀制秦,即為一家,我知閣下高才,還望閣下不吝賜教!」

張耳略一沉吟,道︰「也好,某且姑妄言之,大將軍姑妄听之罷了!如有得罪之處,大將軍還需見諒!」

龐煖呵呵一笑,道︰「閣下不必顧慮,孔夫子曾雲,五十耳順。老父年高八十,見人無數,雖不敢自比大賢,料能明知先生之意!」

張耳淡然一笑,道︰「三國之間,秦為最強,趙次之,燕再次之……」

張耳歷數這幾十年大戰,長平之戰以前,兩國雖各有勝負,但秦攻趙守乃是明擺著得事。從長平之戰、邯鄲之圍,魏公子無忌率諸侯兵攻秦,龐煖五國合縱攻秦,秦趙都山之戰,但凡兩國全力相拼,都是趙國大敗,龐煖五國攻秦,雖然殺到了函谷關之後,但諸侯之兵並未經大戰,當呂不韋率大軍前來迎戰時,五國自退,都山之戰,秦國乃是兩路攻趙,只是公子成蛟在上黨滯留不進,蒙驁成了一支孤軍,龐煖這才調集趙軍主力,全力對付秦的一支偏師,以多對少,加上龐煖指揮得當,這才有了都山大勝。

但就是都山大勝,趙國真正斬殺的秦軍人數並不多,也不過才兩三萬而已,相對秦軍每次大勝,數萬,十幾萬,甚至長平幾十萬的斬殺數量,並不算什麼。

由此看來,秦軍戰力在趙軍之上乃是當然之事!至于燕軍,和趙軍對陣當然都是大敗虧輸,以前,張耳特別強調了一下,以前燕軍的戰力比不上趙軍也是事實。

對自己最為得意的合諸侯攻秦入關,都山大戰射殺名將蒙驁這兩件大功,張耳說起來並不怎麼看重,龐煖心里未免好大的不再在。又不好反駁,畢竟其中說的,也是事實。

只是這原來掛在臉上的笑意,再也維持不住,也慢慢的收了回去,垂了眼皮,看著自己面前的幾面。

陽慶看在眼里,暗笑道︰此老心眼不大,火性不小呀,張君寥寥幾句評點之詞而已,為何此老就如此看不開呢?

張耳既開了口,也就顧不得龐煖的態度,畢竟下面要說的,才是最重要的。

張耳語氣一轉,繼續說道︰雖說秦強趙弱,但趙軍能有勝跡,這也說明,趙軍之強,遠在其他諸侯之上,與秦並非無可戰之力,關鍵還是趙軍能不能揚長避短,合優勢之兵,擊秦弱勢之旅罷了。

按照秦軍目下的態勢,如果要攻趙,還要盡量打趙國一個措手不及,必是征調河內、東郡、河東、上黨、太原五郡兵,以五郡兵和咸陽衛尉軍一部組成大軍,既有足夠的戰力,也有適當的隱蔽性和攻擊的突然性。兵力當在二十萬到三十萬之間。

因秦軍以為趙軍主力北上伐燕,趙軍雖有留守,但畢竟力量弱了不少,只能依靠北地郡兵對抗秦軍的進攻,上當之地,山險人少,趙國上黨之地,最多也不過能有四萬到五萬軍兵,還要分守閼與、燎楊各城,秦軍有十萬大軍,攻其一點,趙軍雖有城池山險為依靠,只怕也難以抵擋。

而趙軍鄴地九城,乃是漳河長城以南,從魏國接收過來的城池,人口雖不少,但能征召七八萬軍也就是極限了,而此地無山險河阻為依靠,秦軍十幾萬大軍來攻,攻著一點,趙軍守著分散,趙軍還是處于極大的劣勢。而趙軍主力南渡援救,背水而戰,鄴地九城回旋余地甚小,一旦有所不利,冬日寒冷之時也就算了,漳河不足為礙,但如是其他季節,則大軍進退無據,實乃險地。有此觀之,在趙軍整體實力不如的情況下,鄴地九城守是守不住,戰則是大險之地。

所以,要想大戰得勝,趙軍必須在把握戰略先機的情況下,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如果不舍,就算是大軍主力回援,如果分派大軍進入上黨和鄴地抗敵,則最多是不敗當勝,把秦軍的進攻遏止住,兩軍對峙下來,彼此小勝小敗,形成秦軍屢攻不下,趙軍反擊無力。不是直接議和,就是秦軍知難而退。

但兩軍大耗而無所得,秦無所謂,除了這五郡之地,還有三川、黔中、巴蜀、關中、南陽荊宛等地支撐國用,而趙軍則是全國之力相抗,從中山到邯鄲之地,丁壯皆在軍中,只怕一仗打下來,國用也空,民用也乏。

如果要舍,鄴地九城既非可戰之地,自當以壯士斷腕之志毅然舍之,以九城分秦之兵,趙軍一部,依托漳水長城死守,甚至可依托邯鄲堅城,硬抗秦軍之攻,吸引秦軍一部主力在此。而趙軍主力,則要相機潛入上黨之地,在上黨之地,擇優勢地形,誘秦軍深入,以大兵圍殺。

秦軍雖強,但趙有地形之力,又兵力佔優,只要困住秦軍,秦軍必然糧草不濟,就是戰力再強也是白搭。

上黨之戰,困住秦軍之後,也非數日就可成功,畢竟大軍行進,一月糧草還是有的,趙軍須能堅決抗住外圍秦軍的救援,才可能大舉圍殲秦軍而不是被秦軍里應外合,反佔了便宜。這就需要,趙軍的主力必須大部投入上黨之戰。

上黨戰勝,代地趙軍應可自北而南,大舉攻略太原郡諸城,趙軍主力東下太行。

秦軍一部被殲,則河內之軍和趙軍想必,已然處于劣勢,孤軍難支,唯有撤退一途,則趙軍前期所失又可盡數取回,此所謂有舍才有得。

張耳很是誠摯的說道︰「我家太子有言,囑在下轉告大將軍,傷其十指,莫如斷其一指。面面俱到即為面面不到,大將軍深通兵法,自當知曉,上黨之地絕不能丟!丟上黨之地,則趙國祚危矣!」

求收藏,求評論,求紅票,呵呵呵!!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