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龍行千里 第一百四十九章 能農亦為賢

將整軍之事交給尉僚等人,姬丹也沒有閑著。

富國強兵,單是練兵,按現在的做法,最多也就是能搞出一支到了戰場上,足以抗衡秦、趙之軍的敢戰之師罷了。

要想戰而勝之,除了強軍之外,充足的糧草供應,堅甲銳兵缺一不可。

尤其是糧草,軍隊戰力再強,餓著肚子也打不贏對手。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秦趙長平之戰。

當初老將廉頗率軍和秦國對陣,雖然起初是小敗之局,但當廉頗退守丹河沿岸,憑險固守之後,兩年多的時間,秦軍始終無法越丹河一步。應該說,單憑軍隊戰力,趙軍並不在秦軍之下。

但是,兩年多的消耗戰打下來,兩國的經濟財力都有點支撐不住了。秦國還好,畢竟關中、漢中、巴蜀之地,都是富饒肥沃之土。就算是新佔的河東、河內地區也都是宜糧多產之處。而趙國的疆界雖廣,代北三郡,都是苦寒貧瘠,更適應畜牧,加上北有匈奴襲擾,能顧得下自己就好,根本無法支援難免的作戰,而單靠太行山東之地,支撐四十多萬大軍兩年征戰,早已累得吐血了。

在戰爭不分勝負的情況下,趙國因為糧草經濟的壓力,只能一方面求和,一方面向齊國借糧,以求挺過難關。

可惜的是,這兩個方法都不起作用,秦國不肯和,齊國不肯借!趙國沒辦法,只能是想辦法以戰求和,把秦軍打退,以圖結束戰爭。

既然廉頗堅持固守戰略,堅決不肯進攻,不換思想就換人,趙王才派上了馬服子趙括。

事後諸葛亮當然好做,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結果,可放在當初那個環境,不換趙括又換誰呢?起碼趙括乃是名將之後,自己也沒少打勝仗,而且還是宗室之屬。從威望到身份,都是個合適的人選。要知道,除了趙母,趙國上下就沒一個人反對大王的這個任命。

廉頗的戰略防守換成了趙國的戰略進攻。趙軍敗,秦軍勝。最終成就了白起戰無不勝的神話和趙括紙上談兵的笑柄。可真正去看,這場大戰,決定勝負的根本因素還是在于國力!如果趙國比秦國糧草更為充足,趙國也不會輕易更換主將的!

恰恰是因為經濟基礎的問題,在事關那一個國家更有資格一統諸侯的決戰中,趙國失敗了。從一個足可與秦爭奪天下的位置上,衰落到了一個秦國一統諸侯的麻煩制造者的地位。

當然,這也比燕國現在的情況還要好一些,燕國目前,連給秦直接制造麻煩的資格也沒有呢!

如今的大戰,經常發展成為壁壘、城池、險要的攻守戰,尤其是對于弱勢的一方,更是要揚長避短,盡量不去和對方野戰。

防守城池險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守方戰力的不足,使得速戰速勝越來的越少。而雙方對峙的兵力,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幾十萬。

先不說十幾萬丁壯常年在外對糧食生產造成的影響,單是十幾萬兵馬的糧草直接消耗,加上為了運輸這些糧草的路途人力、蓄力的糧草需求,那絕對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秦軍長平之戰後,為什麼不直接進攻邯鄲?還不是因為長平一戰,雖然秦軍取勝,可秦國國內的糧草儲備也是消耗一空,雖然軍事局勢極佳,也只能放棄大好時機,先喘口氣再說!

所以,強軍是一個方面,提高工農業生產,擁有更多的糧草兵甲才是更重要的基礎。

因此,當練兵整訓推入正軌之後,姬丹先是巡行各城,督促各城,落實各項新法令。

先是鄉里令。

根據鄉里令,各地要嚴格清查本地戶口丁壯,五家為一伍,五伍為一什,五什為一里,五里為一鄉。鄉上為城邑。所有人口,出生入籍,亡逝消籍。無論農、工、商戶,還是僮僕臣隸,均需登基分類登入,以保證勞役丁口的基數。

凡無田之家,均鼓勵開墾。入農籍者,按什一納糧為稅,入工籍者,以其產按什一納稅,入商籍者,按伍一納稅。

無論工、商、農,均需按歲服役,凡丁壯,每年服役兩月,男子二十,入軍中兩年服役。

姬丹巡行各城,對各城落實情況,還算滿意。

畢竟下屬各官吏都知道,如今太子鎮守下都,那可和公孫襄做上司不一樣。過去公孫襄是下都守,各城之大夫雖然是下屬,可公孫襄並沒辦法直接將城邑大夫撤換。太子可就不同了,就連下都司馬都讓太子一句話給換了下來,自己這城邑大夫算個啥。太子發話了,上面是老爺子撐腰,下面還有國相執行,誰也沒辦法頂得住。就是那些封君自領的城邑,也是小心翼翼,不敢稍有怠慢。

行走在各城之間,姬丹查看農家所種,燕南這里,還是以麥谷為主。低窪平整之處,多是麥田,不過也就是剛剛種下一個來月,麥子長的還很矮。而更多的則是谷底,剛剛播種而已,或是剛露出頭來,或是還沒長出苗來。農戶耕種,多是人力,偶有用畜力的,所用工具,雖有些鐵具,但用石、木的並不少。

看姬丹行走田野,查看農事,那些賓客大都不以為然。陳余、貫高、宋意隨侍在側,勸道︰「太子,耕作之事,乃庶民所作,太子還當以大事為重,何必汲汲于谷麥播種勞作的小事!」

姬丹坐在車上,看著田中,遠近勞作的野夫農婦,長嘆一口氣道︰「眾卿以為小事乎?」

「一畝之產兩石,萬畝兩萬石,如一畝之產三石,萬畝則產三萬石。相較于畝產兩石,豈不等于增加五成田土也?」

「如畝產能有四石,豈不是相當于我燕之田土倍之原來?」

「農夫用人拉石割,一夫可種三十畝,如用牛馬耕種,鐵梨鐵刀,一夫可種百畝,豈不相當于我大燕農夫三倍于現今乎?」

「田土倍增,丁壯三倍,此小事乎?大事乎?」

太子這幾句話,陳余、貫高等人啞口無言。沒錯呀,燕國如今小弱,不就是人少,糧草物產不豐麼,如果說還是這麼多的人,耕種的面積卻增加到了三倍,單產增加了一倍。那豈不是產出增加到了原來的六倍?

六倍呀!燕國的糧草物產如果增加到了現在的六倍,那燕國豈不是一躍而為諸侯強國!

陳余、貫高等人,大為嘆服,道︰「太子所見,甚善,臣所不及也遠甚!」

姬丹心道,那是當然了,你們可不知道什麼叫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商鞅變法,鼓勵開墾也好,強迫人們多去耕種也好,總結起來,就是增加生產規模,並用法律始終來維護這一原則,我太子丹變法,既然不想走到重農抑制工商的老路上,那除了鼓勵開墾耕作之外,還要多采取點技術措施。除了擴大生產規模之外,還要提高勞動效率。

姬丹心里稍有得意,面上卻是淡然,擺擺手道︰「罷了,我也不過是有所感觸而已,這農事我也是不懂,還是要眾卿集思廣慮才行。」

「眾卿,可知哪里有懂農學的大家否?」

這隨在姬丹身邊的人,多是以武勇、權謀、治政為長,听姬丹說起農事,都是不甚了了。見姬丹問起,眾人都搖頭以示不知。

姬丹見眾人都是不知,也就不問。回到武陽城之後,姬丹令人寫了一封招賢令︰「農者,糧食之所出,國家之根本也!農不興則國不振,農業旺,則庶民足食,國家足用,誠為政之大要也。故農學之道,不可不重,知農之人,足稱大賢。

丹不肖,仍以國家庶民為念,願求諸諸侯鄉野,但有一策可增農之產,利農之用者,不問根基,不論貧賤,賞以重金,爵之高位!」

這一招賢令,不但送于屬下三十余城,更令賓客,傳遍武陽城中,但有諸侯客商,悉以知之。並令陽慶總管其事。

姬丹前世,雖然沒怎麼種過地,可對農業也略有耳聞,還不是五谷不分的城中秀才,因此又根據自己的記憶,想出了幾個措施︰

其一是選良種,不論是谷子還是麥子,都要精心選種。雖說再有三百年也不用想什麼雜交高產品種,可逐步篩選禾壯粒多的留作種子,還是可以的。不過這個事,需要有專門的人來推廣應用,絕不是朝夕之功。

其二,間作法,看現在不論谷麥,都是春季,北方之地,都是一茬,應該試行兩茬間作,秋收之後,先種下麥子,待來年,麥子成熟的要早,就可以間作谷子。這樣一地兩收。

如今韓魏之地,已經有了這樣的做法,只是還沒推廣過來而已。這個也需要試驗,模出經驗來推廣

其三,整修水利,有水可交,則麥谷產量定然大增。這雁南之地,乃是一馬平川,又多有河水溝渠,應用水利應當不難。如果將來可以制造出一些水車之類的器具,那就更是大善。

其四,用肥,農物秸稈枝葉雜草,以水漚之令熟,可肥其地。

其五,該犁耕之具,多用蓄力,以利于深翻,同時,還要改進播種之具,以利于間作。

陽慶雖然不懂,還是把幾個要點記了下來,心里也是有點嘀咕,太子不是說不懂農事麼,怎麼隨口就有了章程,難道又是在夢里學來的?

收藏在哪里,在哪里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