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龍行千里 第一百四十五章 軍事(上)

姬丹既然受令出鎮武陽城,這二十來天,基本上已經把武陽城和所轄的三十個城邑的情況已經掌握的差不多了。

掌握的情況太清楚,反而覺得有點不知道從哪里開始。

首先是燕國現在的行政體制讓他覺得非調整不可,因為在燕國並沒有完全實行郡縣制。

燕國北部還好,都是原本胡戎之地。在昭王以前,燕國雖然也號稱華夏大國,但實力遠比不上齊、楚、三晉和秦國,別看燕國立國甚早,又是正宗的周天子宗室之國,但因路遠,雖然一些會盟活動也參加,但中原的爭霸和兼並涉及到燕國的並不多。反倒是因為常常受到北方胡戎之族的侵擾,歷代燕王的心思一直用在如何對抗諸戎上。五國相王之時,燕國倒是參加了,但因為燕趙之間,有中山相隔,而南邊的齊國,因為一心向西、南的中原和淮泗地區發展。所以無論是趙還是齊,都和燕國保持了相對不錯的關系。

直到燕相子之逼迫燕王噲退位禪讓,導致國內大亂,齊國當時實力正強,趁機起兵一舉入燕。

剛開始,燕人以為齊國仍是來幫助燕國穩定局勢的。燕人對齊兵的到來很是歡迎,齊軍入燕可說是兵不血刃。可齊軍不僅沒有扶立燕國王室公子,反而是將燕國王室寶貨劫掠一空,對燕人也很是暴虐。燕人才猛醒過來,齊軍之意原來是要滅國。這才紛紛反抗,而其他諸侯知道一家獨大的齊國,可不是什麼好事,讓齊國這麼簡單的就吞下一個諸侯國,豈不是太便宜齊王,因此,趙、韓、魏等國對齊國紛紛施加壓力。齊國外有諸侯之壓,內部又沒法快速平復燕人反抗,只好割了燕國十幾個城池,撤兵退走。

當時在位的趙武靈王,接來入質韓國的燕公子職,派兵送入國內,扶立為燕王,即是燕國歷史上的一代雄主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以後,禮賢下士,一心圖強,歷經二十多年,國力大增,不但在諸侯的協助下,取齊國七十余城,更任用大將秦開北逐東胡,拓地千里。使燕國的國土大為擴張。

當時各國因為爭戰需要,國家行政體制都開始走向集權化,推行郡縣制,燕國這新開闢的國土,因是緊臨大漠,面對著大漠胡族的襲擾,為了防御,不但依照山勢地形,修建了兩千多里的長城,同時這新闢之地,又沒有國內舊族干擾,因此仿諸侯之制,自西向東,設立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郡設守將官署,下面分設各縣。這些郡縣,因是原本都是游牧之民居多,又多有山脈河流,故此每縣人口不多,少則一萬,多也不過五萬之數。

但是燕山之南,太行之東的燕國舊地。很多都是已經賜封出去的城邑,燕昭王能夠即位,和這些城邑封君對他的支持關系很大,昭王為了穩定政局,當時並沒有徹底進行政體的改變,仍是實行城邑制,這些城邑,有的是燕王任命的世卿大夫掌管,其他的則是封君自領。這些封君,有的是宗室重臣後人,有的則是功臣之後。

正是因為城邑制的存在,使得燕國王室對下屬城邑的管理力度可就差了不少。更何況是三都鎮守,畢竟對于某些城邑來講,只要完成了應該上交的賦稅,能夠按照大王的命令征召丁壯、出兵,城內之事,大王是很少能干預到的。

姬丹在秦國一年,深知秦國之強,和國內法令統一,郡縣政事通順有很大的關系,同時由于商君的合鄉聚為縣,秦國的每個縣,地方和人口相對較多,城池規模和縣里的實力自然也會比較強。而在燕南這部分,由于城邑過多,雖然這里已經是燕國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了。但各城邑除了武陽乃是下都,人口十幾萬之外,各城邑人口都相對諸侯的縣要少的多,當初趙軍大勝栗月復之後,能突進五百里,直接攻到薊城之下,也和燕南地區城邑過小,實力不足,沒有可以作為防御支撐點的大縣高城有很大的關系。

鎮守下都武陽城,姬丹自然很想快刀斬亂麻的在燕南地區快速改變這個局面,但要做出這個改變,利益波及最直接的就是那些封君和世卿大夫們。想不引起反彈是不可能的。

如果把這個改變作為自己的第一把火,那就必須點的著,燒的旺才行,絕對不能出師不利,否則自己這個太子可是顏面無光,權威盡失。

可萬一因矛盾激化,導致內亂,那豈不是正好給了趙人進攻的時機?

前幾天,姬丹因為這個很糾結,動手吧,怕引發亂子,和自己示強的目的背道而馳,不改又不利于整合最大的力量。因此姬丹心里一直遲疑不定。

今日酈生這一說,一言驚醒夢中人。

自己沒抓住重點呀!

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關鍵是看是不是適時、適地。自己出鎮,是為了避免燕趙之戰。要避免燕趙之戰,除了外交,只要給趙國看到,燕軍有一戰之力,絕非趙人隨時可吃可捏的軟柿子就已經足夠了。

那自己的重點,就是如何快速增強軍事的力量。先把這個抓好了,就會給自己和燕國爭取更長的時間來徐圖其他。

姬丹奉令出鎮,最先接受的就是下都武陽城的軍事管理權,武陽城中的軍營,姬丹已經跑了不少趟,對軍內的情況已經模得很清楚。

從燕軍的組成來看,燕國相對中原之地,略為苦寒,燕國庶民百姓的體魄,說起來還要比中原韓、魏、楚的人更為高大強壯一些,為人也很是淳樸敢斗。單從人員體質來說,燕軍絲毫不次于秦人軍士。

另外這武陽城,本身冶煉制造,乃是燕國最發達的城市,絲毫不在薊城之下,燕軍的兵器鎧甲,也不弱于諸侯各國。

但燕軍這幾十年來,對外作戰,幾乎從沒有什麼勝利,戰力之弱都成為了諸侯中的笑柄,其原因並不在于軍士本身,而是存在著影響燕軍戰斗力的幾個短板。

第一個短板,就是燕軍的各級將佐的水平問題。

如今的諸侯之戰,動輒幾萬、十幾萬人的大兵團作戰。要想保證作戰的勝利,主帥的謀略固然非常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基層部隊的完成主帥所謀劃布置的的戰斗任務和戰略意圖的貫徹執行能力。

這個執行能力的核心,就是作為部隊骨干的各級將佐,有沒有面對戰火的生死考驗,堅定不移的完成戰斗任務的決心和素養。

秦軍為什麼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秦軍在這上百年的征戰中,通過實行軍功爵制,摒除了世家官宦子弟直接出任各級官佐的升官之道,而是通過征戰中血與火的考驗,不斷的選拔和培養出敢斗、會斗、守紀的中下級軍官。這些軍官,在一步一步的晉升當中,不斷的經受考驗和鍛煉,戰術的素養自然也在不斷的提高。這樣的一個軍官團體所帶領的部隊,在面對千變萬化的戰場局勢時,所做出來的戰術指揮動作,以及其穩定的心理素質,自然要遠勝于因家世而直接帶領部隊沒有任何經驗的世家子弟。

這一點從燕國自己的歷史也能看出端倪。在燕昭王後期,燕國實力強盛一時,說起來都說是昭王禮賢下士,奮發圖強的結果,可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昭王即位的前面二十年,昭王雖然恨齊國入骨,可仍然與齊國虛與委蛇,多次派兵隨齊軍作戰出征。通過多年的血與火的錘煉,才打造了一支強軍。

五國合縱攻齊,齊軍主力大敗,在諸侯撤兵之後,單靠燕軍還能攻臨淄,取齊國七十余城,固然是因為有樂毅的高超指揮,但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樂毅所帶領的燕軍中,擁有一大批多年配合著齊軍征戰宋地,具有實戰經驗的中下級將佐。

只可惜,燕惠王中了田單離間計,用騎劫代替了樂毅為主帥,又趕上齊國出了田單這麼個奇才,這支強軍全部交待在了齊國的戰場上。

自此以後,燕軍的一蹶不振,和始終沒有培養出一批經過戰火考驗的各級將佐有關。因為軍力弱,越是不敢輕易打仗,越不敢打仗,軍隊越是沒有征戰指揮經驗,軍力越弱。待後來被趙軍一敗再敗。就算是有幾個上過陣的將佐,也已經產生了心理障礙,更何況,那些連苦都沒吃過,更別說生死考驗的世家子弟。

而一支很少打仗的弱軍,更不利于產生善戰的名將。,名將不是天生的,每一個名將的背後,是無數次的戰場的歷練和指揮經驗的積累,在常戰常勝之軍,上有前輩提攜,下有強力部屬,自然那些天資聰穎之輩,容易月兌穎而出,越戰越有名。故凡是名將,多產生于常戰之軍,白起如是,王翦亦如是!

昨天有些不在狀態,寫上去以後,自己發現實在是沒法看,所以今天全面修改一下!

這段時間,關于如何往下進行,在具體的安排上出現點瓶頸,所以更新的比較慢,請大大們原諒吧!!!收藏吧!給我點信心!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