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龍行千里 第一百四十章 甘羅之口

趙王偃登基八年,掌管一國政事,手下大臣如昔日的廉頗、樂乘,今天的大將龐煖、李牧,個個都是人精,趙王偃雖趕不上其祖武靈王那麼英明神武,可也很是有點心眼的。不但這一番話說的真真假假,就是那表情也是哀憤幽怨痛苦盡皆有之。

甘羅仰首大笑,道︰「大王所憂者,臣早知之,今日臣來,正為解大王之憂,送大王之喜也!」

趙王偃很是驚奇,當即問道︰「寡人願聞其詳。」

甘羅微笑道︰「臣聞代北三郡,趙有良將李牧,一戰而破匈奴十萬,雲中、九原和代北之地,兵強馬壯,百姓安然,趙之北何足慮哉?」

「中山之北為燕,燕為七雄,北有胡馬之用,南有督亢之饒,甲車萬乘,帶甲數十萬,然燕兵雖眾,惜無良將。前者栗月復為相,卿秦為將,起兵六十萬攻趙,被趙一戰而滅,劇辛為相,又興兵南攻,老將軍斬劇辛,取大城。燕趙但有戰,趙皆勝而不敗,燕國豈足以為大王之患也?」

「東邊之齊者,數十年休養生息,國富民足,只可惜安而忘憂,卒不堪戰,趙軍一出而取兩城之地,齊又何能為趙之敵也?」

「趙之西,乃河東、太原,趙之南,乃河內、東郡。此皆秦境,天下之大,秦有其半,誠非諸侯可敵也,大王憂之,甚當!」

「然臣之來也,本奉秦王之意,欲修好于趙也。如大王嘉允,則秦趙盟和,西、南征戰之地,頓為安居之誠,將士無戰斗傷殘之禍,國家無糧草消耗之累,大王後顧無憂,屬下精兵強將數十萬,東可迫齊,北可伐燕,四境又有何憂哉?」

趙王偃借四境局勢,說趙國乃是憂患重重。甘羅也從四境局勢說起,先說其他地方不足慮,只有西南和秦國交界,秦國實力強,不是趙國能抵擋的。但我來就是來談和的,只要你同意盟和,那趙國西南方向頓時就可安寧下來。

趙國西南安寧了,精兵強將無論是用來對付齊國還是燕國,都是勝算在握的,你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只是甘羅說的是美好無比,可趙王偃也不那麼好糊弄,秦國這麼多年,對趙國可從來沒有客氣過,一直是不斷的攻伐,趙國吃虧都吃大發了。

趙王偃道︰「趙秦屢戰,秦今日何親趙也?」

對呀,趙國和秦國打了這麼多仗,越來仇恨越深,可說不上不打不相識,今日怎麼回事,你對我這麼好呢?

這個問題,甘羅早想到了,要是連這個也圓不過去,甘羅還當什麼使臣,甘羅拱手為禮道︰「大王知我大秦之變乎?」

「昔日先王登位,以曾在趙為質,視趙為家邦之國,即位三年,未曾攻趙。」

「然天不佑善人,先王三年而崩,大王即位,以大王年幼,委政于文信侯。」

「文信侯原本韓人,來往欲韓趙兩地為商賈,因曾在趙,受辱于趙之豪門,秦趙邯鄲之戰,又幾乎為趙所殺,故對趙有切骨之恨!」

「加之龐老將軍為首,聯絡諸侯合縱攻秦,揮軍直搗函谷關後,文信侯豈有不伐趙之理乎?」

說完了前面秦軍必然伐趙的道理,甘羅將話一轉,道︰「然嫪毐之變,秦王以親政之威,揮兵平叛。國中大臣將相,悉知大王英武,無不拜服,而文信侯處置失當,威望大跌。如今文信侯被逐,出就封國,一國權柄,盡在大王,無掌國老臣為阻。」

「大王自幼長在趙國,視趙國為親國。豈肯加兵于趙乎?」

「臣請大王細思,昌安君叛秦歸趙,蒙驁戰死太行山,然大王兩年,終不出兵伐趙者,豈非以趙為親,能為是乎?」

甘羅巧舌如簧,說的天花亂墜,公子嘉坐在下首,冷冷插了一句︰「秦不攻趙,只怕是新敗之下,無力而攻吧?」

公子嘉冷言冷語,甘羅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呵呵一笑道︰「公子之言,似是有理,只是在下請公子思之,目下楊端和所領,不過一郡之兵,先攻垣、蒲、衍,繼而向東取仁、平丘、小黃、濟陽、甄城,接著又殺到濮水、歷山以北,攻無不取,戰無不勝。」

「一郡之兵尚且如此凶猛,秦以天下之半,又何能無力攻趙也?」

甘羅說的話,看起來很有道理,把伐趙的理由推到了呂不韋個人和趙國身上,而現在不伐趙,乃是因為秦王生長在趙國,對趙國有一種天然的親近。

當然,誰都知道甘羅這是扯淡,可是,有時候越是扯淡,還越沒辦法駁他。

甘羅自己當然知道自己這話沒人信,不過他說這話的原意,也是為了給和趙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至于要想說服趙國相信,甘羅當然還有比較真實可信的理由。只是這個理由,必須放在大帽子里面藏著,不能一開始就端出來,免得給趙王等人形成秦國著急求和的感覺。

龐煖看甘羅言語滔滔,辯才無礙,有心壓一壓甘羅的氣焰,不由微笑道︰「甘君好一張利口也!」

「秦趙之間,大戰十數,小戰不可勝數。長平之戰,趙軍雖喪師四十萬,然秦軍圍攻邯鄲兩年不下,反被諸侯大軍所敗,河東上黨太原之地,得而復失。蒙驁大兵攻魏,信陵君率諸侯兵擊之,蒙驁狼狽逃回函谷之後。就是老夫,也曾領兵殺到河西之地。蒙驁大軍出井陘,和老夫大戰都山,秦軍敗績,連老蒙驁都死在陣上。此亦攻無不取,戰無不克乎?」

「老夫聞賓客之言,道燕太子丹潛逃歸燕,秦王大怒,盡逐其客。先生此來,莫非是為報復燕丹之事乎?」

龐煖先貶了秦軍一通,然後直接點出來了,我們早知道秦王恨上了燕太子丹,你來大概想利用我們報復燕丹吧?

對于龐煖這老頭,甘羅還是要客氣一點,不過,也就是禮貌上,至于言辭之間,那該說啥說啥,甘羅呵呵一笑,毫不在意的道︰「將軍乃是上將,豈不知勝敗乃兵家常事也?百年以來,秦軍自是敗過,適才將軍所舉,皆無誤也!」

不過甘羅後面的話可就不好听了,道是沒錯,卻是信陵君打的蒙驁抱頭鼠竄而去,可是你現在看看,魏國的地盤,目前連秦國的一個郡都趕不上了,只剩下大梁和周圍之地。你也領著大兵,自蒲津渡河,攻到了關後,可秦軍大軍一出,你不是也趕緊跑回來了麼?我們是敗在都山,連主帥都戰死了,可太原河東之地,不是還在我們手里麼,那可是你們原先起家之地,你怎麼不趁機奪回來?還不就是怕了我們秦國麼!

一番話,說的龐煖臉色頓時通紅,連趙王偃都很是有點抹不過面子。甘羅看在眼里,話風一轉,笑道︰「至于燕丹潛逃無禮,大王甚怒。只是我大秦和燕之間,遠隔千里,老將軍言之有理,非趙不能助秦雪此恨也!」

「燕趙之仇,遠勝秦燕之恨。趙燕之間,俱是一馬平川之地,燕南趙北之地,皆是富饒,燕軍孤弱,如趙軍攻燕,定然大獲全勝,所得土地丁口錢糧,必然豐裕。故燕趙之戰,利于秦者,不過舒大王之怒,利于趙者,則無可計數也!」

「如趙以秦為親,攻燕為取大利而悅其親。如趙以秦為仇,秦趙之和,趙趁機攻燕而強趙,自為日後伐秦而增力也!」

「有利無害之事,又有何疑哉?」

有利無害?就算是不知道秦國的驅虎吞狼之計,趙國君臣也不肯相信秦國的建議是有利無害。況且姬丹的信息早就透漏給了這在座的人。

公子嘉心里是暗自慶幸,如非燕丹主動求和,只怕還真看不清秦國的險惡用心。

趙王偃和太子遷,則是仔細琢磨甘羅的話,覺得甘羅的話也確實有些道理,如果真的能穩住秦國,拿下幾個燕國的城池還真是不錯的選擇。

當然了,明知道秦國是想在後面趁虛沾點便宜,這事還是不干的好。

至于老龐煖,則是琢磨,秦國想來個驅虎吞狼,燕丹想聯趙坑秦,好讓燕國在後坐享其成。那趙國呢,能不能來個兩全齊美,左右逢源,秦國的便宜也佔了,燕國的城池也拿了如何?

大家轉念一想,不管趙國怎麼選擇,這面上都是要和秦國搞好關系。那還和甘羅叫什麼勁呀,先應承下來再說。

趙王偃很是滿意的點點頭,笑道︰「先生之言,果然大有道理,待寡人好好思之!」

甘羅年齡小,可人聰明,看趙王偃的神態,自覺應該已經打動趙王君臣,遂忙拱手道︰「大王英明,自有決斷,臣靜候佳音!」

歡宴到晚,趙國君臣令人將甘羅引導驛館安歇,趙王和群臣評論一番甘羅和秦王為人,這才散去。

續後幾日,雙方多次會晤,既是秦想謀和,龐煖當然想從秦國撈點城池土地的回來。甘羅卻毫不松口,又是利誘,間而恐嚇︰道秦趙不和,秦定會遷怒于趙,如秦南割地與韓魏,東許大城廣邑于齊,北遣一使臣和燕,四國既得大利,又畏秦之威,自然對秦俯首听令,秦舉五國之兵,四面而攻趙,趙國四境皆敵,防不勝防,別說好處,只怕國祚都有傾覆之憂。

到了最後,趙王和龐煖等重臣終于答應盟和。為了顯示誠意,趙國派重臣赴秦,以秦王親政一周年為由,為秦王置酒,當面定盟。

甘羅這才滿意,又留了幾日之後,才帶了趙王所賜,興沖沖回秦國去了。

求紅票,更求收藏,各位大大,您懂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