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卷 龍起大成鄉 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灣戰爭(二)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以米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國際關系始終是一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米國總統布什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果的侵略」,對米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米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2個航母戰斗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1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40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持與米對立立場的常態。月3日米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米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14票贊成,0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660號決議。從月日至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12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于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1991年1月15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米國為首的3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二戰後40多年的時間里,由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米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台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放棄與米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米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米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蘇聯與米國合作的態度使米國總統布什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米蘇戰後在地區沖突首次結成同盟」。米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米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米國可以毫無顧忌地采取各種軍事行動。

中小國家的領導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小國家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沒有大國的支持,不要說發展,連生存都會有問題。以色列沒有米國的支持早就被消滅了。朝鮮沒有華夏國的支持,韓國沒有米國的支持,早就被另一方統一了。阿富汗沒有米國的支持趕不走蘇聯。越南沒有華夏國的支持趕不走米國。伊拉克沒有米國的支持早就敗給伊朗了。伊拉克在沒有大國支持的情況下入侵科威特結果一敗涂地。中小國家的命運掌握在大國的手里,中小國家需要投靠某個大國來實現國家的發展。有時,中小國家必須在大國之間做出選擇,如果選錯了,就有亡國或分裂的危險。地理位置敏感和資源豐富的中小國家不找一個大國當靠山是不行的。

中小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之道不是獨立自主,而是見風使舵,順大國的風發展比逆風發展容易得多,而且中小國家逆風的後果往往是自討苦吃。質量小的天體圍繞質量大的天體旋轉,這是自然界的法則。實力弱的國家圍著實力強的國家轉也是自然界的法則。從來就沒有公平、公正和正義,只有法則,只有真理。

1990年月2日和3日,米國總統布什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采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要時采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準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

1990年月7日凌晨2時米國東部時間,布什總統正式批準了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米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動防御,采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部署。

計劃確定後,米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征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月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署。是時,米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海軍陸戰隊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余艘。

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醫療隊。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月中旬,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沙特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米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將的統一指揮,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對米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應對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沖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米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防御作戰的準備。

為此,伊拉克在外交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系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采取了內部緊縮,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約54萬人,坦克420輛、火炮200門、裝甲輸送車200輛。

米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

12月20日,米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批準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伊拉克國家指揮當局;2、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4、盡量摧毀伊拉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決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和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2、奪取制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後期限。

1991年1月9日,米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余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

1991年1月16日米國東部時間午10時30分,布什總統簽署了給米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命令米軍向伊拉克開戰。

薩達姆一生最大的失誤就是對米國總統老布什行為的判斷失誤。在戰略,伊拉克在米國的幫助下打贏了持續年的兩伊戰爭。但薩達姆過河拆橋,得罪了米國人。俄羅斯人有「袖手旁觀」的傳統。為了避免與希特勒交戰,斯大林和希特勒攜手瓜分了波蘭。為了避免與希特勒交戰,蘇聯眼睜睜地看著法國潰敗。蘇聯在米國投擲原子彈後才對日宣戰。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俄羅斯人也盡力避免直接參戰。在戰略,薩達姆得罪了米國人,而蘇聯人又靠不住,阿拉伯國家又各懷鬼胎,以色列則已經成為超級袖珍大國,而伊拉克還沒有在年的兩伊戰爭中恢復過來。在這種情況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顯然並不合適。

在國際社會幾乎完全一致地反對侵略,米國和蘇聯協商一致,43萬美軍和50萬其他國家的軍隊部署在伊拉克周圍時,薩達姆仍然拒不撤軍。科威特也是阿拉伯國家,伊拉克的「聖戰」旗號完全不成立。薩達姆判斷米國總統老布什決不會下令開戰,因為一旦開戰老布什就不可能連任米國總統。為了連任米國總統,老布什決不會下令開戰。薩達姆又判斷即使開戰,伊軍即使戰敗也可以重創多國部隊。但是,老布什讓薩達姆失望了,老布什寧願輸掉總統選舉也要下令開戰。伊軍也讓薩達姆失望了。

如果薩達姆在1990年月7日「沙漠盾牌」行動實施前撤軍,等幾年再入侵,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聯合國規定的最後期限前撤軍,等多國部隊散去後再入侵,情況可能也會有所不同。「一口吞」是野蠻的,「蠶食」更加實用。伊拉克如果只佔領伊科邊境的部分地區,那麼得手的可能性就高得多了。運籌帷幄時,應該避免對個人行為的判斷,特別是關鍵性的判斷。基于個人行為的假設最容易不成立。

海灣戰爭應該反思到台海局勢?在戰略,米國一超獨大並將中國視為最大的潛在的戰略對手;歐洲與米國是傳統誼,如果非要在華夏國和米國之間做出選擇,歐盟一定會選擇米國;日本和印度是不希望中國強大和統一的,印度有「趁火打劫」的傳統,日本有「卑鄙」的傳統;俄羅斯則有「袖手旁觀」的傳統。從戰略分析,台海局勢是悲觀的,如果華夏國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武力行動都可能付出過高的代價。這種代價主要由經濟制裁和封鎖造成,而不是由軍事造成。即使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迫使大陸采用軍事手段,所付出的代價也是高昂的。從戰略說,華夏國的統一和強大必然削弱美歐日印俄對世界的影響力。在世界影響力,永遠是零和游戲。

當且僅當華夏國的綜合國力達到米國的0%以時,台海局勢才會樂觀。而現在,華夏國的綜合國力僅為米國的25%。當華夏國的國力達到一定的程度,台海問題將不再成為問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