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94章戰爭與糧食貿易

收攏蕃人部落,對于楚國來說,不過是隨手之事。

區區一百三十萬蕃人,戶口還不及大楚隨便一郡,想要將其安置下來,簡直不要太簡單。

如今已經是神武二十五年,距離陸淵統一揚州,建號稱帝,已過去了足足十三載。

十三年的和平歲月,讓楚國徹底擺月兌了原先亂世的影響,各地不僅戶口大興,錢糧豐盛。

隨著對地方開發的深入,無數的物產商品,也接連涌現出來。

按照戶部最新統計,截止到今年秋,楚國直轄十郡的在籍人口,已經超過四千五百余萬人。

其中西川郡有四百萬人,漢中郡四百萬人,河谷郡一百一十萬人,黔中郡一百六十萬人,襄陽郡六百萬人,洞庭郡七百萬人,豫章郡八百萬人,臨海郡六百萬人,廣陵郡四百萬人,建安郡二百六十萬人。

僅從這些數字就能看得出來,這十幾年下來,楚國北境靠近中州的那些郡縣,人口數量基本都來了一個飛躍。

洞庭、漢中二郡人口翻了一倍,襄陽郡翻了兩倍,其它西川、豫章、臨海、廣陵等郡,人口也各自增加了一百多萬。

之所以能增加如此多的人口,自然是要歸功于楚國這十幾年來,失志不渝的移民工程了。

裁撤了嶺南的九真、通海、郁林、南海四郡,楚國向北方沿著長江的諸郡,遷徙了六百萬人。

收降了西涼國,又向沿江諸郡,遷徙了三百萬人。

這段時間蕃人內附,又遷移了一百三十余萬人。

光是這些從各地遷徙的人口加起來,便超過了一千萬人。

再加上十幾年的休養生息,百姓生聚,各郡府縣也迎來了人口的大爆發。

于是也就有了揚州一統之後,十三年間,楚國戶口增加近千萬人的盛況。

所以相較于楚國四千五百余萬的人口,區區百余萬人的蕃人,是真的不多。

這點人拆分一下,撒到楚國各個府縣,連個浪花都翻不出來,不用個十年就能消化干淨。

至于供養這些移民所需的錢糧,在沿江諸郡得到了充分開發之後,西川、江漢、洞庭、彭蠡等產糧地,徹底爆發出了潛力。

如今楚國上下開墾的良田,已有五億余畝,每年糧食產量高達四億石,按照當下平均一人一年需食五石糧來計算,楚國每年產的糧食足夠養活八千萬人。

哪怕過去耗量較多的軍隊口糧,以及供養各類牲畜戰馬的消耗,楚國多余的糧食,也可養活七千萬人。

眼下楚國才四千五百萬人罷了,口糧還多出了兩千五百萬人的份額。

別說養個百余萬移民,就是再來個千萬,楚國也養得起。

事實上,隨著各大產糧平原的深入開發,楚國糧食產量年年暴增之後,各地修建的糧倉已經全都堆得爆滿。

為了解決這些多出的糧食,陸淵先是開始的時候下令各郡修建常平倉,每倉都可囤糧五百萬石,但沒過兩年就都屯滿了。

然後又下令修建府級常平倉,每倉可囤糧百萬石,結果又沒幾年都滿了。

後面又修建縣級的常平倉,每倉囤糧二十萬石,結果前幾年,這些縣級的糧倉也屯滿了。

楚國郡府縣三級常平倉,迄今為止,囤糧已高達三億五千萬石,足可供應千萬大軍征戰三年所需。

但就算如此,每年新收的糧食,依舊有大量無法消化。

各地的常平倉,往往囤的舊糧還沒吃完,新糧就已堆在倉庫外面發爛。

近兩年,為了解決這些糧食產量過剩的問題,陸淵甚至不得不主動派出使者,去往魏梁兩國,和他們商討展開糧食貿易的事情。

是的,就是魏梁兩國,周國已經不存在了。

經過魏國的不斷入侵攻打,還有楚國常年在南境地區的騷擾,周國終于被持續近二十年的戰爭,給拖的不堪重負。

在接連丟了關內、南陽、襄陽諸郡後,只剩下一個河南郡的周國民生疲憊,哪怕有梁國的幫助扶持,也再難以維持不下戰爭。

五年前,就被魏人兵入河陰,攻破了東遷後的都城,徹底滅亡國祚。

滅亡時,周人舉國只剩下百余萬口,兵馬不足五萬,先天宗師更是只剩三人,可以說血都流盡了。

而在這場滅周戰爭中,魏人的收獲也極大。

不僅拿下了周國原先的國都關內郡,還一舉奪取了屬于中州的河南、南陽二郡,可以說已經在這場九州大劫中,拿到了上船門票。

以後不管如何,只要能保住這二郡,衛國一個國祚還是能夠留下來的。

楚國這邊,則只是奪取了處于漢水之北的周國襄陽郡三府,把襄陽一郡十府的疆域徹底完善。

之所以收獲如此之少,主要還是陸淵考慮到未來中州變局戰事,必然會愈來愈發劇烈殘酷。

此時貿然入場,只會引起魏梁二國的警惕,將兩國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把楚國拖入戰爭的漩渦。

那樣的話,可就是一場災難了。

不見像周國這等雍州霸主,不也因為連續不斷的戰事,給消磨的精疲力盡,短短二十年內就被滅亡了嗎?

這可是繼寧國之後,九州第二位出局的霸主之國啊。

江北戰事如此之殘酷,死傷如此之慘重,自然讓陸淵心有忌憚,不願這麼早早入場,把寶貴的力量投入到前期毫無意義的戰爭中。

現在才剛剛統一的揚州,需要的是休養生息,恢復民力。

而不是把軍隊送到戰場,把糧食送到前線,讓百姓在饑餓疲勞中往來奔波,把經歷亂世後,揚州剩下的最後一點底蘊也消耗干淨。

以上這些場景,只要想想,就讓人心頭發寒。

所以出于長遠考慮,陸淵配合魏國出兵後,只奪取了襄陽郡三府,在中州佔據了一個落腳點,便止步不前。

至于真正的肥肉,河南與南陽二郡,則讓給了魏國。

打算讓這個北地霸主,去充當吸引梁國,以及其它北地諸國的靶子,為楚國吸引火力。

如此做,效果果然斐然。

在滅亡了周國,佔據了河南、南陽二郡後。

幾乎就是在當年,魏國就和梁國打了起來。

兩邊在河南、南陽一線,各自屯兵百萬,展開了激烈的交戰。

最終彼此死傷數十萬人,先天彼此折損數位,誰也討不了便宜,這才不得不罷兵休戰。

但這休戰,也只是暫時的。

到了第二年,兩國就開始了規模更大的交戰,兩邊動員的兵馬,加起來幾乎有三百萬眾,烏泱泱的人馬,幾乎將兩國交界的兩千里邊境都給填滿。

為了維持這場戰爭,魏梁二國,都可以說是傾盡全力了。

但兩國都是一州霸主。

梁國佔據了整個青州,據有十六郡,人口經過這些年繁衍,也達到了八千萬的規模。

兵馬則依舊維持在三百萬左右。

魏國原先雖只有十郡,但隨著他接連南征,攻滅了周國之後,又奪取了四郡之地,如今已據有兗、雍二州十四郡之土。

人口雖然少些,但兼並了周國之後,也達到了五千萬之眾。

兵力則因為近些年用兵較多,擴增到了二百四十萬的規模。

單從國力上來看,魏國雖然比梁國底子薄了些,但差距也並沒有太大,兩者還是處于同一個體量的等級。

至于在外部環境方面,魏國北邊有草原蠻族之患,需長期在北境屯駐六十萬兵馬,用以護衛北疆。

梁國則需在長江沿線,以及大河沿線屯駐兵馬,防備楚、趙、徐三國,兩處防線也需用去大約一百二十萬之軍。

兩國除去邊境防守,以及國內地方鎮守兵馬外,差不多都可以在前線戰場上,維持一百二十萬到一百五十萬左右的大軍,並且能夠長期支撐下去。

至于先天宗師方面,梁國這些年,增長倒是不少。

先是在周國滅亡的時候,得到了周國三位先天宗師的投靠,得了一波周國紅利。

近些年,自己又培養招攬了一些,使得梁國先天人數達到了五十一人,已破半百之數。

而魏國那邊,雖然沒吃到周國的先天紅利,但在其滅亡周國,雄踞雍東之後。

一直抽身于外,遲遲沒有入場下注的玉華山玉蟾道,終于下定決心,選擇投靠魏國。

于是有了這個雍州仙門的幫助,魏國先天方面的底蘊,瞬間大增。

玉蟾道不僅直接向魏國派出了五位先天出仕,還向對方貢獻了上千枚靈丹,為魏國培育出了兩位新的先天宗師。

只是一個玉蟾道,就給魏國貢獻了七位先天。

而魏國這些年在北境,也接連擊敗了不少南遷蠻人部落,其中有不少都在戰敗後,選擇投靠魏國。

魏國從蠻人中,也吸收了不少人口兵源,先天宗師也有好幾位,可謂大大充實了自己的戰爭潛力。

再加上其國內,自己培養和招攬的一些人。

如今魏國的先天宗師數量,也已經達到了三十七位之多。

雖依舊比不上梁國,但架不住魏國需要防守的地方少啊。

除去防守北方邊境,和鎮守國內的必要先天宗師,魏國依舊能動員二十位左右的先天,上到前線和梁國爭鋒。

而梁國除去三處邊境和國內防守之外,其實差不多也就只能動員,這個數目的先天宗師參戰。

所以這樣一場規模浩大的邊境戰爭,注定只是一個爛戰。

兩邊打了數年,彼此死傷逾百萬,依舊也未能分出勝負。

河南、南陽一線的戰場,已經成了一個絞肉漩渦,魏梁兩國不斷的往那里投入兵馬資源,慢慢消耗著自身的底蘊潛力,處在持續失血的狀態當中。

而以上這些,還只是兩國動用的參戰兵馬。

實際上,為了維持那規模達百余萬的大軍,兩國各自還在後方動員了數量在兩三倍的民夫,用以輸送軍糧物資,供應前方大軍的消耗。

兩國彼此都有五百萬人的成年男丁,被用在了河南、南陽一線戰爭之上,成了純消耗單位,無法從事生產。

如此龐大的戰事,如此多不事生產的人口,地方上少了如此多的生產單位,對于兩國的壓力可想而知。

其中梁國還好一點。

戰場就在中州,距離它很近,輸糧方便,供應後勤的壓力較小。

而且足足八千萬的人口,也足以令他維持住,五百萬不事生產的軍事單位。

可魏國那邊就難了。

魏國乃是從北方兗州而來,國中核心之地處在兗州,距離前線足有數千里之遙。

想從這麼遙遠的後方,轉運糧草軍資到前線,其中的難度和損耗之大,可想而知。

而如果不從後方轉運,剛剛佔領的周國之地,也無法維持前線大軍的消耗。

因為之前長達十年的戰爭,早就將整個周國月復心各郡給打爛了。

朔方、關內、河南、南陽等郡,別說為魏國前線的大軍提供糧草了,四地嗷嗷待哺的數百萬災民,反倒還要魏國提供救濟。

在整個周國舊地,算上前線兵馬,足足有七八百萬人要吃魏國的。

這還不是全部。

近些年來,北方的寒潮影響越來越大。

原本一直指在草原中流傳的大毛天,這兩年來,竟然已經逼近到了兗州北境和草原交界的邊疆。

照這趨勢看,可能再過個三五年,那傳說吞噬一切生命的大毛天,就要降臨到兗州的土地上了。

雖然魏國的疆域並沒有觸及兗州北部,那些北部諸郡,此時也早已被草原遷來的蠻人佔據。

可大毛天逼近兗州,依舊是一個極其可怕的信號。

因為這意味著,距離寒潮徹底將兗州淹沒,可能沒有多少時間了。

或許再過個二三十年,兗州就要步上草原後塵,徹底淪為一片冰天雪國。

這可怕災難逼近,叫魏國上下怎麼能夠安心?

就連那些南遷的蠻人,也在大毛天的威脅下,開始了瘋狂的沖擊魏國北境邊疆。

那幾乎是不惜人命代價,要打破北方封鎖,向南遷移的決心。

魏國或許要等二三十年,才會被大毛天給吞噬。

他們處在草原南部邊界和兗州北部的蠻人,那可是已經被大毛天在吞噬了啊!

留在北邊是死,向南突破,則還有一線生機。

這該怎麼選,已經不用多想了。

于是被濃重危機籠罩,哪怕魏國上下也知道,如今不是時候,國力也很難撐得住,卻依舊不得不推動移民南下的工程。

如今每年都有上百萬魏國北境的百姓,從兗州之地向南遷徙,進入到魏國佔領的河南南陽二郡,在那里重新扎根發芽,建設生產。

而這,又是一項巨大的錢糧開支。

並且這項開支,還在以每月的時間推移,迅速的擴張增大著。

因為魏國每年向南遷移的人口,也在迅速增加。

魏國的兗州本土,有三千余萬人。

以上這些人,想要在二三十年內,全都遷移到雍州、中州之地,這可是個規模浩大,工期也極為緊湊的工程。

想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趕在寒潮降臨前撤走,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更艱難的是,以魏國五千萬人口的國力,根本就支撐不起,如今千萬人級別的糧食消耗。

這代表著魏國要以四千萬人,去養活一千萬不事生產的人口單位,這是何等絕望的數字。

僅靠魏國,是根本支撐不下去,戰爭和移民兩項龐大消耗的。

對方若是不想餓死自己的軍隊和百姓,就只能向外尋求幫助。

所以基于這個需求,楚國那每年多出來的,吃不完的糧食,便有了極好的去處。

甚至就連梁國那邊,近兩年也開始從楚國進口糧食,並且進口的規模,正逐年迅速擴大著。

原因也很簡單。

魏國感受到了大毛天的威脅,在這個天災的逼迫下,拼命向南遷移。

而趙國所在的冀州,徐國所在的徐州,那可是同魏國處在相同的緯度,同時兩國的北方,也同樣有北域草原以及玄域雪林的蠻人存在的。

受寒災影響,這兩域的蠻人也開始大規模遷徙,南下的人口以千萬計。

這龐大壓力,自然也促使趙國和徐國不得不考慮,向南突破,奪取中州用以落腳的打算了。

故而這兩年來,趙徐二國和梁國的邊境,也開始爆發中小規模的沖突。

三國在大河邊界上,囤積的兵馬越來越多,隨時都有擦槍走火,再次引爆兩場規模不下于魏梁河南、南陽戰事的征兆。

這種情況下,梁國自然壓力極大。

為了國中安全,不得不加強北境的防務,向大河前線輸送糧草物資。

同時又下令,在國內再次選征百萬新軍,在後方大營進行操練整訓,作為三處前線的後備兵員。

一下要在三處戰場開戰,而且每一處戰場,還都是百萬兵馬規模,後方需要動員的民夫苦役,同樣要數百萬人。

如此大的消耗,自然影響到了梁國後方的生產。

所以為了減輕自己糧草壓力,同樣也是為了囤積更多的物資。

梁國也同魏國一樣,選擇了從楚國這個局外人手中,購買糧草以及各種物資,以供應自身戰爭消耗。

于是楚國每年多出來的,多達兩千多萬人的口糧,瞬間就有了去處。

國中產量過剩的危機,在梁魏兩國的大力需求下,迅速被化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