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92章蕃人請附

時光悠悠,轉瞬十三載。

楚都,巴陵。

城外寬闊的官道上,一行隊伍朝著巴陵城緩緩行去。

兩側行人見此,紛紛避讓,駐足觀看。

作為帝都城下百姓,這些行人自然不是沒有見識的,尋常隊伍輕易不會引起他們注意,只是眼前一行實在迥異。

只看外貌,這行隊伍一個個披發扎辮,穿著華麗皮裘,看起來有點像游牧蠻人打扮,還是其中貴人,就是不知道是來自雪原,還是北方草原。

而隊伍之中,還有數十名身著精甲的楚軍士卒隨行,在兩側進行拱衛,一穿著紅袍的官員打頭,領著這些蠻人朝巴陵而去。

這明顯大有來歷的蠻人隊伍,自然引起了附近行人的注意,一個個不由好奇猜測起來。

只是對于這些道旁議論,蠻人隊伍內,不管是那些蠻人還是楚軍士卒,都沒人在意,只一味向著城口方向而去。

「世子,前方就是巴陵城了。」

快到城口時,隊伍中心一輛四馬拉的大車中,車廂外走進一個中年蠻人,朝著里面一位身著白皮袍,面容稍顯稚女敕,氣質華貴的年輕人說道。

呼延畢看著中年蠻人,笑著點了點頭︰「海叔,我知道了。」

眼前這位中年蠻人,名叫呼延海,乃是他的堂叔,也是呼延氏族的支柱,部落中除他父親外的第二位先天宗師。

而呼延畢自己,則是呼延部落的世子,氏族未來的繼承人。

這樣兩位尊貴身份的人,一同前來楚都,自然不是來玩的,而是肩負重責。

呼延畢跟自己堂叔打完招呼,然後走到車廂門口前,打開小窗,向前方眺望。

入眼之處,只見巍峨雄壯的城池,矗立在平原上。

高大的城門口下,四面八方天南海北的行人和商旅,匯成密密麻麻的人流,排好隊伍,在官兵和小吏的檢查下,在城內城外進進出出。

僅是看這一個城門口,正在排隊進出的人群,竟就不下數千人。

而楚都巴陵,經過這些年擴建,已有二十四道城門,真是難以想象,這座雄城一日之間,能有多少人進出?

怕是不下數萬,乃至十萬吧?

呼延畢心中這般想著,忍不住感慨道︰「真是一座繁華的雄城,楚國能建此城,難怪能坐擁一州,為天下霸主。」

說著,呼延畢心中,又有些暗然心酸。

若是他們雪原各部,此時仍舊佔有河隴二郡,並且在那里好好棲息生活,怕是也能在那西北之地,也建起一座雄城吧?

可惜,在八年前,雖然因為楚人的幫助,好不容易趕走了西涼人。

甚至他們還佔據了西涼國被遷走之後,留下的西北三郡。

但安生日子沒過幾天,北方各個草原蠻族,就殺了過來。

就和蕃人昔年入侵周國河隴一樣,那些草原牧民,也組成了連綿不絕,鋪天蓋地的游騎,輪番入侵蕃人佔據的西北五郡。

而經過連番戰亂,人口只剩下三百余萬的雪原蕃人,又哪里擋得住這些被寒潮逼的南下,為了生存紅了眼的草原蠻人?

不過三年間,原本佔據的西涼國三郡,就丟了出去。

此後又經歷兩年鏖戰,在死了二十余萬人後,河西郡也丟了。

到了如今,便是連最後的隴西郡,也保不住了。

他們雪原各部,已經在連綿不絕的戰事中,打的精疲力盡,流干了最後的鮮血。

眼下為了生存,甚至不得不派遣使者前來巴陵,向那位統治了整個江南之地的楚王,稱臣獻表,請求他能收留自己部落,接受整個雪原各部的歸附。

傳承上古,有著數萬年淵源的大摩神子民,在這九州末世之下,也終于走到了盡頭。

「自從楚王陸淵一掃江東,盡收群雄,統一揚州稱帝之後,匯聚了一州之精粹,這帝都巴陵就越發繁華了。」

呼延海听著自己佷兒感慨,也忘了眼外面輪流。

此時他們車隊已經到了城門口處,隨行引領的楚人官員,正前去和守門校尉接洽,讓給他們這支使者隊伍,先開一條通道出來。

現在大門處的一個偏門,正在打開著,看來那就是特殊通道了。

「八年前,楚國擊破西涼,盡收降其國人時,我曾隨著黃欣真人一起領兵歸楚,押送著西涼降人前來巴陵。

那個時候,巴陵雖然也是天下一等一的雄城,常住居民五十余萬,但也還沒現在這般繁華。

听聞這些年,楚帝陸續遷移江東豪富,將他們安置在巴陵所在的岳陽府,一口氣就遷來了上百萬人。

同時從嶺南遷來的六百萬人,也在巴陵所在的洞庭郡,以及附近的襄陽、豫章、漢中等郡安置。

這些人近些年也安穩了下來,不少人開始往巴陵聚集,來帝都行商,或者討活。

再加上全國各地,來這里求學科考的士子。

還有楚國統一之後,天南海北也有不少國家的使者、商人、以及想求個前程的人,跑來巴陵。

這無數人匯聚,才有巴陵今日之繁華。」

說到這里,呼延海想到了什麼,忍不住嘖了嘖嘴︰「听聞去年岳陽尹統計戶口,整個岳陽府就有三百萬人,其中巴陵便有二百萬,佔了戶口的大半。」

自從陸淵統一揚州,稱帝建制之後,原本國都所在的岳陽府,便改稱岳陽尹,行政長官不再稱知府,而稱府尹,品級普遍比一般知府高個兩品。

呼延海雖然是雪原蕃人,但隨著這二十多年來,雪原各部與楚國的聯系不斷加深,彼此間的商貿往來,人員交流,就愈發密切。

尤其是雪原和楚國建立關系的中後期,他們各部落的存亡,都要依靠楚國幫助,不然根本無法維持在西北之地的生存。

這種情況下,就使得雪原蕃人的各部首腦,不得不越發重視楚國,開始用心研究楚國的各種制度,了解楚國的朝堂政治,關心楚國的大小事情了。

甚至為了穩定交流,雪原蕃人還在楚國的帝都巴陵開設了使館,專門派使者常駐此地,用以方便兩邊溝通交流。

所以在雪原上,各部落對于楚國的消息,其實並不閉塞。

如呼延海這種部落貴人,更是可以稱一聲楚國通,對楚國的了解,可能還比一般的楚人還要強。

「二百萬人……」

呼延畢听到這個數字,神情更暗澹了。

如今他們雪原各部,在丟了西涼三郡,丟了河西郡,丟了大半個隴西郡後,剩下的部落人口加起來,也不知有沒有兩百萬人。

或許可能只剩百萬人出頭了吧。

嘆了口氣,呼延畢不去想這個讓人傷心的事情,而是看著自己叔叔問道︰「海叔,你說楚帝會接受我們的歸附嗎?」

呼延海直接了當的點頭︰「當然會接受。」

呼延畢不解︰「為什麼?」

呼延海捋了捋自己的胡須,笑道︰「如今我們雪原各部還有二十萬勇士,還有五位先天。這樣一股強大的力量,只要楚王還有用兵中州的想法,就不會白白拒之門外。」

說完,他想到什麼,又道︰「而且我們雪原蕃人,也並不是沒根基的。靈女大人可還在楚帝後宮,而且這兩年還為楚帝誕下了兩位子嗣,被晉為皇貴妃,地位僅在皇後之下。

有靈女大人在,楚國就是我們的後盾,楚帝就不會拒絕我們。」

呼延畢若有所思︰「海叔說的不錯,有靈女大人在,我們確實不必憂慮。」

其實對于那位傳說中的靈女,呼延畢並不認識,也沒有見過。

因為對方出嫁楚國的時候,他本人還沒出生呢。

但對于靈女為了雪原各部,以神女之尊嫁于凡人,為蕃人帶來了楚國這個強大盟友的偉大事跡,雪原子民還是感激萬分,廣為流傳的。

這些年,楚國對他們雪原蕃人的盡心幫助,也很難說其中沒有靈女的功勞。

所以他們也是有靠山的。

而且,雖然雪原這些年在西北接連吃了敗仗,土地丟了一郡又一郡,甚至現在連最後棲息的隴西郡,都快保不住了。

可這並不意味著蕃人很弱。

如今蕃人之所以接連吃了敗仗,主要原因還是來自北方草原蠻族的沖擊,太多太大了。

從整個北方草原上,這些年足有上千萬草原蠻人,朝著雍西五郡沖擊。

而與之相比,草原蕃人卻在此前與周國、西涼國的戰斗中,已經流盡了血,人口只剩下三四百萬。

在面對實力足是自己數倍的草原蠻族,最終擋不住也很正常。

實際上,在近些年和草原蠻人的交戰中,雪原蕃人還是極其英勇的。

為了保衛自己的新家園,雪原各部戰死了七十余萬人,幾乎將族中的男丁死盡。

先天宗師也死了五位,其中光是四王部落的王者,便有三人。

大摩教的靈主也死了。

戰事之慘烈,簡直令人觸目驚心。

而他們的戰果也極其輝煌。

死在蕃人手中的草原蠻人,便有近兩百萬,先天宗師也隕落六位,幾乎打斷了草原蠻人的半個 梁。

如今蕃人縱然輸的快要全都歸附楚國了,可那些草原蠻人,又好到哪里去?

呼延畢來楚國前,可是隱約听聞,西域戈壁上的那些部落國度,似乎也有一些受到寒潮影響,有著向東邊遷徙的打算。

十五年前,他們雪原蕃人趕走了周人,在雍州河隴安家。

八年前他們又熬走了西涼人,佔據了雍州西部五郡。

如今他們雪原蕃人,被草原蠻人趕走了,落得個倉皇投奔楚國的下場。

嘿!

且看再過十年,那些趕走他們,在雍州西部五郡安家的草原蠻人,又是何境地?

呼延畢心中這般想著,對于投靠楚國之事,再無任何芥蒂。

西北那邊,根本就是個死局,如身處中州的梁國一樣,成了漩渦中心。

各方勢力,在河隴二郡輪番登場,你方唱罷我方休。

無數人埋骨此地,用鮮血澆灌土壤。

他們雪原蕃人能從此地月兌身,進入楚國,保全性命傳承,也未嘗不是件幸事。

不然難道真要為了那所謂家園,是進最後一個蕃人不成?

這時,前方隊伍又開始動了。

卻見領隊的楚官,已經和城門校尉協調好,打開了側門。

此時帶著隊伍,從新開的側門進城了。

旁邊正在排隊的行人商旅見此,不由一個投來好奇羨慕的目光。

呼延畢望著這一幕,驀然生出一股希望。

……

楚皇宮,勤政殿。

「陛下,蕃人使者已經在城內使館安頓好了。」

孫思文從外間走入,將蕃人使者的消息帶來。

「哦,熬了這些年,這些雪原部落終于想明白了,知道大樹底下好乘涼的道理人嗎?」

陸淵停下批閱奏折的筆,不是抬起頭來笑道︰「不過,其實想想也挺好的。這些年有蕃人頂在河隴,是他們幫我們擋住了草原蠻人,使之不能為患西北邊境。

現在蕃人撐不住了,要將西北讓出去。

那些蠻人得了河隴二郡,聲勢定然大增,我楚國先前一直幫助蕃人,那些草原蠻子對此可是恨的牙癢癢了。

現在他們和我楚國接壤,說不定就會出兵襲擾我漢中郡,以此為報復。」

自當初應蕃人請求,出兵河隴,幫他們抵抗西涼國時。

以蕃人作為西北屏障,護衛漢中郡,就成了楚國的基本國策之一。

而自從八年前,黃欣終于耗死了西涼國,將這個原本有機會崛起的西北小強國,給硬生生的拖垮。

五年鏖戰中,西涼國數次強攻桃水防線,結果都受挫于堅城之下,難以突破楚軍防線。

而楚軍又聯合蕃人,在每年春種秋收之際,次次派出二三十萬騎,分作數十上百股散兵,殺進西涼國內,到處騷擾肆虐,阻其耕種。

五年下來,西涼國便民困兵乏,甚至還爆發了兩次饑荒,餓死了數十萬人。

再加上寒潮和兵災影響,這個西北小強國本就有限的國力,迅速衰退萎靡著。

只撐了五年,便維持不下去。

投降的時候,舉國人口已死了百萬,僅剩下不到三百萬人,其中兵馬已不足五十萬。

不得已下,為了活命,西涼國只能向楚國投降。

于是陸淵便下令,將整個西涼國民,都遷徙到揚州,安置在了西川、漢中、襄陽等地。

其國中兵馬,則揀選出了十萬精銳,並其國內剩下的四位先天宗師,一起編入了楚軍序列。

就這樣,西北小強國西涼,便被楚國吞並。

而吞並了西涼之後,陸淵則將西涼國的三郡之地,分給了蕃人,以獎勵他們的功勞。

同樣也是想讓蕃人控制西北,為楚國守好邊疆。

畢竟那個時候的蕃人,經過連番血戰後,人口只剩下了三百多萬,就算全民皆兵,能夠動員出的兵馬,最多也就七八十萬左右,根本翻不起什麼氣候。

用這樣一個弱族守邊疆,既能屏蔽西北,阻攔其它向雍西遷移的蠻族。

楚國也不用擔心蕃人做大,可謂兩全其美。

不過利用了蕃人八年,眼下看來,在草原蠻族接連入侵之下,對方也是撐不住了,現在想著歸附內遷。

「漢中險固,西有隴山之險,北有雄嶺阻隔,中間道路難走,大軍不可通行。

那些草原蠻族,不過倚仗騎兵之利,方可縱橫河隴。

可隴山之中,人的雙腿尚且難行,又何況跑馬?」

孫思文听到陸淵調侃,也是捋須笑道︰「那些蠻人不來還好,他們要是敢來,有黃欣真人領著二十萬雄兵鎮守漢中,必叫他們有來無回,盡皆葬身在隴山之內。」

陸淵哈哈一笑︰「孫兄說的不錯。經歷這些年休養生息,我大楚雄兵已有二百萬,先天宗師四十二人。

地有十郡十八國,戶口四千余萬。

此等雄厚實力,區區幾百萬草原蠻人,何足道哉。」

言語之中,陸淵盡是自信驕傲。

自從他整合了江東二郡,收降了寧國君臣後,楚國治理下的揚州,就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尤其是在嶺南四郡六百萬人,以及西涼國三郡三百萬人,陸續遷到江北江南各地後,楚國控制的十郡人口迅速增加,地方府縣得到了大力開發。

如今不過十余年,除去分封的藩國外,楚國境內的揚州、雍州各郡,已經迅速恢復了往昔繁華。

甚至比起前周、前越盛世,都還要勝過幾分。

現在的楚國,境內可謂阡陌縱橫,村邑遍野,道路雞犬相聞,城中商肆遍地,百姓安寧,文武昌興。

所謂太平盛世,也不過如此了。

而作為開創了這個神武盛世的人,怎麼可能不感到欣慰自豪。

‘眼下這片盛世,是我打下的。這數千萬黎庶,是我庇佑的。江南的亂世,是我終結的。’

陸淵心中這樣想著,臉上笑意更甚了。

「陛下之功,楚國之民,莫不感恩戴德,坊間已有人將陛下稱為千古一帝。」

見自己好友頗為自得,孫思文恭維的說了一句,然後拱了拱手,問道︰「陛下,蕃人請求歸附,我大楚是否要接受?」

陸淵理所當然道︰「接受,當然要接受。白送上來的人口兵馬,怎麼可能拒之門外?」

他沉吟一下,然後道︰「明日上午,你將那些蕃人使者帶來,朕接見他們。」

「是。」

孫思文點了點頭,一口應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