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240章凱旋而歸

彼此敲定了換城的事情後,接下來陸淵便與賀拔勝開始細談,這領土該怎麼交換?

畢竟兩國之間,原本就是仇敵,陸淵更是與對方有著深仇大恨,彼此根本沒半點信任基礎。

眼下說是說,用南鄭城和襄陽城互換了。

但這該怎麼換法,就很值得商酌了。

不然要是這邊他交出了南鄭城,另一邊周國卻不肯交出襄陽城,那自己豈不成了個冤大頭,白送對方一座郡城?

這種吃虧買賣,陸淵才不會去做。

好在對于他的顧慮,賀拔勝早就有所預料,故而當他提出此點後,便爽快道︰「若大王不放心的話,我國可先交出襄陽城,大王遣人領兵入城,接收城防之後。可再將南鄭城交出,換于我國。」

相較于陸淵的重重顧慮,周國對于領土交易這方面的擔憂,就小了許多。

畢竟周國拿了南鄭城,後面如果不肯交出襄陽城的話,陸淵自然是拿對方沒辦法的。

可如果陸淵拿了襄陽城,最後卻不肯交出南鄭城的話。

那麼在如今北伐結束,周、越兩個陣營,各自罷兵議和的大背景下。

以陸淵長沙一國的力量,可沒辦法獨自對抗整個周國。

因此他如果真膽大包天,貪欲過頭,拿了襄陽城後,還不肯教出南鄭城的話。

那麼以周國的實力,有的是辦法報復回來。

到那時,兩國交兵,陸淵,最後怕不是別說保住兩座郡城了,別把這次北伐以來的收獲,全都吐出去就算好的了。

故而對周國而言,他們並不怕陸淵食言,拿了襄陽郡後不履行協議,交出南鄭城。

面對如此誠意滿滿的條件,陸淵還有什麼好說的,當然是欣喜應下︰「如此的話,那本王沒什麼問題了。」

對面賀拔勝見此,飲了最後一口茶,然後起身整了整衣裳,道︰「既然這樣,那換城之事,就這麼定下了。我回營之後,便會傳信回去。

大王此時便可派人去往襄陽,接收此城了。

大軍撤離在即,本將公務繁忙,就不多留了。先行告辭。」

賀拔勝稍稍行了一禮,然後便轉身離去。

陸淵連忙跟著送他出了小亭,等對方身影閃動,消失在亭外原野上時,他又靜立了片刻,表情出神。

好一會後,才醒過神來,面露笑意,口中自語道︰「這還真是,一個不錯的好消息啊。」

出來一趟,白得了一座郡城。

這麼大好消息,怎能不令人開心?

因此心情愉悅之下,看了眼旁邊已空無一人的小亭,陸淵也腳步輕快,返回了南鄭城。

回了城內,他立刻讓人找來了藍彩兒,然後與她具陳此事。

听聞自家夫君竟與周國達成了此等交易,藍彩兒也不由吃驚,隨即很快意識到,這里面有著怎樣的好處與利益。

所以等面對陸淵要求自己,立刻領兵三萬,趕往襄陽,接收此城時,立刻就應道︰「大王放心。有妾身在,定會好好守住襄陽城。」

陸淵抱著藍彩兒,心下對自己這位王後很是滿意,同時寬慰道︰「王後先去一步襄陽,等我這邊事情忙完了,就率軍來與你會合。然後我們一同返回長沙,舉行未完的婚禮,正式成婚。」

自從訂婚以來,藍彩兒對陸淵事業的幫助,可謂極大。

正是有著對方幫助,他才能順利逼得朝廷妥協,建國長沙。北伐以來,更是可以專心在前方破敵,不用憂慮後路的安危。

因此對于藍彩兒的幫助與情誼,陸淵還是記在心中,有些感激的。

而且兩人婚事,拖了大半年了,各國使者雖然看在他連戰連捷的面上,還留在長沙城中,沒有離去。

可再拖下去,難免不會保證有人等不及,先行離去了。

故而對于快點成婚,舉辦婚禮,陸淵也是想快點辦好,不想再拖下去了。

而藍彩兒听聞這話,頓時臉色羞紅,只是微微點了點頭,嗯了一聲︰「妾身听大王的。」

陸淵見此,不由哈哈大笑。

……

與賀拔勝達成了協議後,接下來幾日,周人撤軍的速度明顯加快許多。

顯然有了這份對陸淵大有好處的盟約在,周國那邊也不怎麼擔心,陸淵會在這個時候,出手對付自己了。

而在雙方放心的情況下,到了弘道八年九月二十的時候,周國三十萬大軍,已經盡數撤離了南鄭府。

甚至其中二十萬大軍,都開始沿著來時的道路,北歸周國。

在漢中郡的地界,周人只留了十萬人下來,作為當地守備。

陸淵也稱此時候,讓藍彩兒領著三萬兵馬,開始向東而行,前往襄陽郡準備接收城池。

與此時候,他也讓後方的周青,開始逐步遷移征召民勇的家卷,把他們都遷往巫山、臨江、渝中三府。

如今與周人罷兵議和,陸淵軍中,那些民勇卻還剩下了六萬余人。

這些人都是精壯男子,就算當不得兵,帶回去種田做苦力,那也是一把好手。

而西川、漢中兩國已立,雖然此前就有著協議,他們與長沙國間可以互為盟友,共同抵御周國,甚至防備朝廷。

但喬康全漢中一事,卻還是讓陸淵起了戒心。

不管是他,還是濟慧,原先就處在朝廷核心掌控的廣陵、臨海兩郡,要說這兩家與朝廷關系淺薄了,那是打死陸淵都不信。

故而對于他們說的話,真當真那才是傻。

于是思來想去之下,陸淵覺得,還是得再削弱削弱他們。

而削弱的最好辦法,當然是遷走他們的戶口了。

眼下還有六萬民勇,算上這些人的家人,那就是六萬戶,三十萬口。

把這三十萬人遷走,本就遭受戰亂重創的西川一地,人口又將來個斷崖式下跌。

到時除了陸淵掌握的巫山、臨江、渝中三府外,西川剩下七府之地,怕是只能剩個六七十萬人了。

平均一府連十萬人都不到,怎個淒慘可說。

至于陸淵這般做了,濟慧和喬康全會不會有什麼不滿?

在已經認清自己無法完全相信這兩人,也無法和他們結成可靠盟友後,陸淵就已經無所謂了。

甚至如果這麼做了,喬康全不和自己換領土怎麼辦?

協議先前就已經有了,甚至于巫山、臨江、渝中三府,都還被自己佔著。

在這種情況下,喬康全有的選擇,和陸淵交不交易嗎?

對方能做的,就只有履行諾言,然後跑去漢中郡開國。

不然的話,大不了雙方戰過一場,戰場上決勝負。

雖然周國退兵了,但梁國的二十萬大軍,此時還在江夏郡呆著呢。

有著這股外力在,此時此刻,陸淵對于朝廷陣營,那是半點也不虛。

大不了干一場,看誰贏誰負。

不過大概率的,濟慧和喬康全還是會咽下這口氣,乖乖接受現實。

讓周青在後方遷移那些民勇的家人,陸淵在南鄭城這邊,在等了幾天,等藍彩兒領軍出發去接收襄陽城有一段時間後,也開始讓人遷移南鄭府的戶口。

他和周國的協議,是交換城池。

這里面,可不包含交換人口。

周人在襄陽府那邊,願意給人口出來,那是對方的事。

可在南鄭府這邊,陸淵可從來沒說過,要把這里的人出去。

賀拔勝說得不錯。

南鄭府戶口十萬,五六十萬人,此時雖然已經被遷移過半,但剩下二三十萬人,那也是一個極大的數字了。

把這些人留在這里,只會充實周人的實力,讓他們能養更多大軍,提供更多後勤,來威脅漢中國。

新生的漢中國可沒多大實力,能扛住這麼大的強壓。

而漢中國一頂不住,沒了這個屏障,作為與漢中國接壤的長沙國,可不就得直面周人的壓力嗎?

所以不管是為了削弱周國在漢中郡的實力,還是幫漢中國守住這邊,把南鄭府的人口都遷走,對陸淵來說,這總是沒錯的。

如此時間又緩緩推移,在一片忙碌中,來到了十月中旬。

在十月十二的這天,陸淵終于收到襄陽郡那邊的消息,藍彩兒成功從周人手中,接收了襄陽城。

得到這個消息後,他也沒猶豫,讓人前去通知了周人在漢中郡留守的大軍,等了幾天,一支五萬人規模的周兵,就抵達了南鄭城。

陸淵爽快的和對方交割了城防,然後留下了一座空蕩蕩的城市,拍拍,就領著手下兵馬,離開了南鄭城。

經過這大半月的遷徙,整個南鄭府剩下的近三十萬人口中,又被牽走了二十萬。

而留下來的人中,南鄭城更是沒有一個,這座天下雄城,已然成了一座空城。

對此自然別提周人在後面怎麼破口大罵,問候陸淵親屬了。

以上這些,只要不當著他的面說,直接就當不存在。

眼不見,耳不听,是為虛嘛。

已經撈足了實惠與好處的陸淵,此時已經領著最後的五萬精銳,分別駐守在了漢中郡南三府之地。

之所以還停留在漢中郡沒離去,主要還是喬康全他們還沒建國,越國朝廷的旨意還沒下來,兩人都沒法開國。

好在他並沒等多久。

到了十月下旬的時候,喬康全與朝廷使者一起,齊齊抵達了漢中郡的南江府。

等再次見面的時候,喬康全看著陸淵,臉上雖然掛著笑,但多少都有些強顏歡色的意思。

不只是他,跟著一起到的朝廷使者,同樣都是這幫神色。

想想也是。

陸淵和周國一方操作,南鄭城與襄陽城就完成了交換。

有了這麼一座郡城,陸淵在襄陽郡的根基,就已經徹底穩固。

反過來,倒是朝廷在襄陽郡南的荊門、京山、竟陵三府,要受到陸淵一方,來自襄陽和巴陵兩座郡城的壓迫,有了被兩面夾擊的意思。

朝廷才剛剛到手的三府之地,隱然間,竟然有著幾分朝不保夕的意味。

這怎麼能開心的起來?

而喬康全這邊就更是了。

他的封號可是漢中王,開的叫漢中國。既然都叫漢中國了,卻沒有南鄭城,這叫什麼事?

濟慧那禿驢都還有一座錦官城,能坐實自己西川王的事實呢?

可自己這邊卻把南鄭城丟了。

一想到這事,喬康全心中就郁悶的吐血。

除此之外,陸淵前段時間,讓周青遷移那些民勇家屬的事情,也是一件糟心事。

西川郡經歷戰亂,本就戶口稀少了,此時他還把人牽走那麼多,這不就是在割濟慧和喬康全的肉嗎?

自己身上被人割了這麼大一塊肉,換誰誰不心疼,換誰誰能不恨?

只是雖然又疼又恨,心中郁悶,但此時形勢比人強。

雖然已經要建國稱王了,但自己的漢中國是什麼情況,對面的長沙國又是什麼情況?

不客氣的講,兩國根本就不是一個體量級別的。

經歷了一場北伐之後,陸淵能輕松拉出二十余萬精銳兵馬,有著十七府之地,數百萬人口。

可漢中國能拉出個兩三萬兵馬都夠嗆,地盤更是只有五府,戶口六七十萬。

這近乎十倍的差距,哪怕喬康全已經稱王了,也沒絲毫底氣,和陸淵理論對錯。

因此這次吃的暗虧,也只能認下了。

不僅是認下,甚至面對陸淵的時候,喬康全還要腆著笑臉感謝︰「此次長沙王為我守御西鄉、南江、白石三府,此等情誼,本王莫此難忘,日後定有所報。」

陸淵看著對方吃了蒼蠅的難受樣,擺了擺手,笑道︰「不必客氣。你我既為盟友,那就是一家人了。幫自己家人看下家業,有什麼謝不謝的。」

「長沙王說的是。」喬康全強忍著心中惡心,點了點頭,然後笑著邀請道︰「本王定在十日之後,就在南江府外登壇建國,屆時還望長沙王能賞臉觀禮。」

正常的建國流程,其實應該像陸淵一樣,修建天壇,登基祭天,再邀來各國使者、國內以豪紳官員觀禮。

但如今漢中郡局勢窘迫,周人收回了南鄭城,還在此地屯駐了十萬兵馬,可謂實力雄厚。

你猜猜,這些周人對喬康全的漢中國,那是個什麼態度?

所以對喬康全來說,不趁著陸淵大軍還在,自己這邊還有著底氣的時候,快點建國。

怕不是再拖下去,等陸淵離去了,自己建國之日,周人會領著十萬大軍前來觀禮。

你說到時候,喬康全還要不要建國?

因此哪怕知道倉促,但時局如此,無奈之下,喬康全也只能匆匆上陣了。

趁著這時間建國,定下了名號,然後再抓緊時間組建兵馬,用以防御周人。

‘不過好在濟慧那邊,已經同意我的請求。等西川建國之後,便會派出一萬兵馬來協防漢中。

到時我這邊再征募個兩三萬兵馬,湊出三四萬人,倒也勉強可以防住周人了。

只是這樣一來,窮兵黷武,漢中國想要恢復生氣,就更不知要何年了。

都是那個陸淵。

若是南鄭城在我手中,那麼有此雄城,只需兩萬兵馬,再由我本人坐鎮,縱然周人十萬大軍來攻,又有何懼?

今日卻是窘迫至此,可恨!可恨!’

喬康全在心中一連說了兩句可恨,但在臉上,卻依舊滿是誠摯邀請。

這份心性涵養,真不愧為世家之主。

而對于這個請求,陸淵自無不可,利落點頭道︰「既然如此,那本王便多待些時日,等觀禮完了漢中王登基,再行離去吧。」

喬康全連忙道︰「那到時便恭候大王了。」

……

弘道八年十一月初二,喬康全于南江城外祭天,正式登基稱王,建國漢中,擁西川、漢中兩郡五府之地。

而後其以帶來的喬氏五千部曲為骨干,再于漢中國內征募兩萬五千新兵,組成了漢中國的軍事力量。

十一月初五,濟慧聖僧于錦官城大開法會,聚集了數千骨干佛子,收攏了西川數萬信眾,正式宣布建立地上佛國。

西川佛國立。

而後濟慧聖僧梳理國政,以僧官治理國內,以佛法教化民眾,初步穩定了西川國。

接著西川國派出一萬僧兵,北上漢中國,協防周人。

十一月初八,陸淵帥軍返回襄陽郡西城府,然後在此地留下兩萬兵馬,以弟子楚維統帥,防備漢中。

十一月十五,大軍抵達襄陽,陸淵留下五萬兵馬,以弟子周青為襄陽總管,鎮守北疆。

次日,便帶著藍彩兒一道,領著剩余兵馬,返回長沙城。

十二月初二,北征長達一年之久的大軍,終于返回長沙城。

留守國內的崔長青與孫思文左右二相,輕率城中百官及居民,出城十里相迎。

歸師當日,歡聲笑語,眾人共賀。

而後。

回城第二天,在和崔長青他們商議之後,陸淵定下時日,決定于月末二十三日這天,正式與藍彩兒舉行婚禮,為長沙國迎來正式的女主人。

于是剛剛為大軍凱旋而歸,慶賀沒兩天的長沙城,又再度迎來了繁忙的時候。

城中各街各巷,都開始張燈結彩。

王宮內外,也開始籌備典儀。

留在長沙國的各國使者,也有專人一一上去送上名帖,邀請觀禮。

一切關乎婚禮的事情,都有條不紊的籌備了起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