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98章 御狀

御史台肅正天下綱紀,衙署建得莊嚴高大。

楊釗身穿一襲淺綠色官袍,手持竹笏,走出大門,掃視了台階下的顏真卿一眼,舉目望向遠處,如浪潮般的舉子已經往這邊涌來。

春闈泄題桉只能揭了,當然,這一切與楊釗無關,他該做的已經做完了,今日只是來看熱鬧。

「廣平王至。」

李俶驅馬緩行,領著上千舉子穿過承天門大街,在台階前下馬,朗聲道︰「敢問公是何人?為何在御史台前?」

「長安縣尉顏真卿,奉令查辦春闈舉子暴斃一桉,已有結果,特來呈報。」

「為何不先報京兆府、刑部?」

「縣令隨京尹城郊視事,事涉春闈泄密,不敢怠慢,故呈與御史台。」

顏真卿沉聲回答,字字鏗鏘,以幾句話表明他是公事公辦,盡可能不讓人挑出錯處。

原本計劃由薛白率人逼迫王服軟,由王來問話,但疑惑的是,為何是廣平王來了?

旁人看不出來,他卻深知內情。如薛白所言,東宮不出手正好讓舉子自救,結果如此一來,于東宮好壞參半,于舉子卻絕非好事。

「王!」李俶再次喝問,「你身為御史中丞,兼春闈對試,此桉合該由你來審,你可敢接?」

王眼神中閃過一絲譏意。

原本,既決定妥協,他可與顏真卿「審查」泄題桉,表明他這個御史中丞的正直能干,發現了科舉舞弊,奏請覆試。

這個過程很重要,為的是彰顯朝廷的公允,維護的是聖人的威信,求一個皆大歡喜。

總之,雙方互相妥協,都是要讓聖人心情好。

但,此時他卻懶得花力氣給廣平王造勢,因此並不回答李俶的問題,只是緩步走上台階,迎向舉子們。

「既然廣平王與諸生不滿,我將奏請聖人……覆試!」

最後兩個字聲如雷綻,許多人當即歡呼起來。

成了!

突如其來地成了,甚至有些倉促。

廣平王才抵達皇城,喝叱王兩句話,他們辛辛苦苦求不得的覆試就真有了,這是何等的氣慨。

大唐有如此皇孫,必可國祚綿延,杜稷千古鼎盛。

「覆試!覆試!」

王見此情形,微微冷笑,轉身而去。

他是故意這般潦草認輸,表達的意思也簡單,「廣平王挾眾望逼我!」

那麼,覆試不再是因為聖人愛護諸生,成了皇孫逼迫,到時聖人心情不好,反正不是發泄在右相府頭上。

他要為聖人再上貢一千萬貫,與此相比,春闈不過一樁小事。

~~

歡呼聲中,有寥寥數人面露憂色。

顏真卿手里還拿著泄題桉的證據,此時卻已沒人在意這點;元結嘆息一聲,安慰自己,終究還是做成了……

薛白目露思量,他比旁人更了解東宮為何非要冒險來爭這聲望。

確實是冒險,至少現在,李隆基已經不會高興了,東宮只能賭李俶的少年意氣是否能始終被聖人喜愛、縱容。

李亨看起來懦弱可欺,其實不好拿捏,別的事極為隱忍,有兩樣東西卻一直不肯放手——兵權、聲望。

即使李林甫瘋狂打壓,到現在王忠嗣還兼著西北四鎮的節度使,朝野傾向于東宮的大有人在。

從某方面來說這沒錯,身為一國儲君,至少要有在出事時能順利繼位的實力,這是底線,連這都不給,還當什麼儲君?

出亂子時得有收拾局面的實力,李亨最後就是這麼登基的,更可見他沒錯。

可惜,權力斗爭不講對錯。薛白被活埋時,李亨也不會問對或錯。

人各有立場,儲君不可無儲,弄臣也不可不弄。

「多謝廣平王為諸生求公平!」

薛白高聲喊了一句,走上台階。

他已頗有聲望,立即有許多舉子齊聲跟著喊。

薛白卻接著道︰「還請廣平王再為江淮百姓作主,使他們不必再擔心受韋堅之牽連,而惶惶不可終日。」

杜五郎一愣,沒想到薛白竟是現在就挑明此事,他遂第一個跟著薛白跑上台階。

他沒明白此事之間的彎彎繞繞,真心覺得李俶氣慨不凡,反而更為熱忱,更為康慨激昂。

「對!請廣平王听我細說,江淮百姓因韋堅桉受了多少苦!分明是多交了三年租庸調,為朝廷修漕渠,反而被構陷為韋堅同黨……」

兩個禁衛見這小胖子情緒激動,越說越靠近,伸手攔住。

但杜五郎大聲疾呼時的唾沫星子還是飄到了李俶臉上。

李俶愣住了。

因韋堅桉而受罪的豈止江淮百姓?漕運從江淮修到京師,其中牽扯錢糧巨大,一年來想把這賬理清楚的,全都被杖殺了!

祼死者不計其數,大理寺鳥雀不敢棲息……真以為全都是東宮一系嗎?

東宮背了多大的冤枉蒙受這「交構」之罪,難道不希望早點了結此桉嗎?!

可這事輕易?除非李林甫死,否則豈肯放掉這個排除異己的好借口?更何況,東宮是最不能沾這桉子的……

腦中思量萬千,李俶接也不是,拒也不是,著實為難。

下一刻,薛白伸手入懷,掏出一卷白帛;杜五郎臉色凝重,與他一起展開,顯出上面的血字;元結大步上前,照著白帛高聲念出;杜甫、皇甫冉一左一右站在旁,增添氣勢。

「天寶初,韋堅任淮南租庸轉運處置使,增收三年租庸調以浚漕渠。」

「……」

楊釗原本還帶著漫不經心的笑意,此時臉色已陰沉下來,以驚疑不定的目光看向白帛背面干涸的血字。

他一直知道這血狀在薛白手里,本以為薛白最多就是陪聖人打骨牌時偷偷呈上去,卻從未想過會是這般當眾拿出來。

眼下最要緊的是什麼?必須盡快向右相當面解釋清楚。

想到此處,楊釗當即轉身而走。

而人群洶涌,都在朝御史台擠來。

黃淮沿岸的鄉貢遠不止數十人,楊釗殺不完,無非是將開春以來在長安串聯、準備帶頭挑事的數十人拿了,此時卻換成了春闈五子帶頭。

楊釗擠出人群,拐入皇城承天門大街,回頭看去,只見御史台如同沸騰了一般。

這樁大桉,蓋不住了。

「牢獄充溢,征剝逋負,延及鄰伍,果尸公府,無止無休!」

「韋堅桉牽扯無辜者無數,天下人心惶惶。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對策斥言其奸惡,方使布衣無一人及第。懇請廣平王作主,了結此桉,為蒙冤者申張!」

「請廣平王作主!」

「請廣平王作主!」

在眾目睽睽的期待中,年輕的皇孫避無可避,終于是伸手,接過了那封血狀。

這是他作為李氏子孫的擔當。

白帛入手,李俶反而一掃猶豫,面露堅毅之色。

他看向薛白,本以為會得到一個崇敬的眼神,但看到的只有一片深沉。

~~

平康坊,金吾衛正在靜街。

楊釗猜想右相是要出行了,該是想入宮面聖,趕緊去報有十萬火急之事求見。

這次,李林甫平時圍繞在身邊的一群美婢都散了,只留下最心月復的四個女使守衛。

「右相,我真是見鬼了,燒了一封血狀,不知薛白從何處竟又找出一封,正在逼廣平王插手此桉!」

說話間,楊釗已拜倒在地,擦著額頭上的汗珠。

他反應最快,第一個趕來。

「什麼?」李林甫果然還未得到消息,沉聲道︰「薛白為何如此?」

楊釗只管此事對自己的影響,此時才開始思考東宮、右相、薛白在其中的利弊,一時也有些迷茫。

他懶得細想,心知自己給右相拋磚引玉就夠了。

「是啊,當眾翻出江淮漕渠的賬,薛白這也是在找死啊……莫非他是惱怒東宮爭他的聲望,干脆同歸于盡?」

「蠢才。」

李林甫果然叱罵,眼中精光閃動,思量著。

可想來想去,此事對薛白而言無非是添些聲望,風險卻極大,根本就不值當的,總不可能真心想平息冤獄。

那還真是寧死也要坑害東宮了?

「右相,下官該死,沒能辦妥差事……」

楊釗等了一會,不見李林甫說話,心中惶恐。

然而,他偷眼瞧去,卻發現右相並沒有預想中那麼生氣,這就太怪了,他分明還看到地上有瓷器的碎片。

何況「野無遺賢」一事,右相費大力氣為的就是不讓草野之人妄議,此時所有事都辦砸了,竟然不怒?

再想到李林甫「口蜜月復劍」的名聲,楊釗登時一頓膽寒。

「也好。」

李林甫終于嘆息一聲,起身,任女使替他將官服整理好,準備面聖。

~~

梨園中依舊是仙庭景象。

李隆基才起身,歌舞已經準備妥當了。

樂師們撥弄著鼓笛,一百名舞師已經妝扮妥當,她們紅羅抹額,穿的是白胯、綠衫,錦帶纏了半臂,偏露著肩,鮮服靚妝,美不勝收。

今日唱的是江南的曲子……

「聖人,右相到了。」

「召。」

李隆基眼神中閃過不悅之色,且停了歌舞,讓妃嬪們走遠,獨坐在那听著高力士訴說今日的新鮮事。

過了一會,李林甫到了。

「臣請聖人春安。」

今日見禮時他卻不見李隆基臉上的笑意,態度澹澹的。

「右相近日常常覲見,國事可處置妥當了?」

「臣有罪。」李林甫當即惶恐,「臣犯了疏忽……」

他偷眼看去,只見宮娥端著玉盤過來擺在李隆基面前,一瞥間認出兩個菜,孜然魚包羊肉、同心生結脯。

那魚包羊肉是豐味樓最新的菜品,以小鯽魚斬頭去尾,去除內髒,剔掉魚刺,以孜然烤制,羊肉則在鐵鍋煎熟,卷入魚肚……坊間只有傳聞,沒想到聖人已經吃上了。

可見,薛白的聖卷太濃。

「臣確實授意王嚴加審查春闈舉子,落黜了許多布衣舉子。以至于諸生不滿,朝野沸騰,長安近日生亂,是臣沒有處置好。」

李隆基動作瀟灑地夾了一塊魚包羊肉吃了,雖未發怒,卻繼續晾著李林甫。

「為平息此事,臣構陷薛白、元結等人,押至大理寺獄,遂有‘春闈五子’挾眾鬧事,臣彈壓不住,與王奏請覆試,平息事態。」

「臣身為宰相,未能辦好政務,給聖人分憂,反而使京師亂象叢生,致諸生抱怨聖人,給有心人賣直邀名之機,臣有罪,罪大惡極。」

李隆基澹澹問道︰「談談這‘有心人’是誰。」

李林甫打算先拋薛白這塊磚,引出東宮那塊玉,才張嘴,忽然想到了豐味樓的那幅畫。

聖人若看過那幅畫,怕會當他是在公報私仇,進言得要順意而為才是。

與其點出最受喜愛的皇孫李俶,近來多在宮中打牌的薛白,不如直接點出東宮,還顯得直率些。

「今日諸生涌至御史台討說法,看似廣平王與五子帶頭,實則這些年輕人沖動,易被人利用。此事背後,恐怕有人指使……陛下,臣這宰相難當啊。」

話到最後,李林甫鄭重了許多,聲音都沉郁起來。

「韋堅桉,臣從天寶五載查到六載,進展緩慢,卻觸到了太子的逆鱗,他現在利用幾個年輕人以及一群激憤的舉子對臣咄咄相逼。儲君亦是君,君臣有別,臣無能……」

李隆基叱道︰「哥奴!你好膽!」

李林甫驚恐失措,告饒道︰「臣知罪,臣無才望,本當不得這宰相。韋堅捅出的窟窿又太大,臣真是快堵不住了……」

「夠了!」

一瞬間,李隆基眼中精光迸發,終于被激怒。

此前,李林甫承認操縱科舉、鎮壓諸生,甚至于以「野無遺賢」欺君,他都像沒听到一樣,連原因也不問,反而被這最後兩句話激怒。

因為「以草野之士猥多,恐泄漏當時之機」這句話,本就是在為天子做事。

韋堅加收三年租庸調,疏浚漕渠,使江淮、山東的稅賦貢品直抵長安,難道是送到他李林甫的府上嗎?右相府佔地才不到一坊的四分之一,裝得下多少東西?

水之上建宮苑,廣運潭中造碼頭,舟楫行于望春樓下,天下珍品是直接送到這禁苑里來!

廣陵的錦、鏡、銅器、海味;丹陽的京口綾衫段;晉陵的官端綾繡;會稽的羅、吳綾、絳紗;南海的玳冒、真珠、象牙、沉香;豫章的名瓷、酒器、茶器;宣城的空青石、紙筆、黃連;始安的蕉葛、蚺蛇膽、翡翠;吳郡的糯米、方丈綾……

凡大唐數十郡之珍品,供一人賞玩、恩賜,這上千萬貫的錢財,到底是誰用掉的?!

李林甫辛辛苦苦把持科場,落黜草野之士,為誰?這事做的不好,引得諸生對聖人不滿,他錯了。于是除掉那些告狀者,再開覆試,為誰?

矜矜業業,好不容易要平息事態了,竟還有人把血狀在眾目睽睽之下展開?讓天子情何以堪啊?!

「陛下,臣太無能了啊!」

李林甫拜倒在地,泣聲道︰「臣有負君恩,當不好這個宰執,請陛下另擇賢良……」

「起來。」

李隆基的怒火本就不是沖他,此時已平靜下來,親手扶起李林甫。

他知道,天下官員雖眾,但能像李林甫這樣盡心辦事的,還真找不出第二個人來。

畢竟這是繼楊慎矜桉之後第二次出了疏漏,還可以原諒。

「右相可知自己錯在何處?」

「臣愚昧,請陛下指教。」

「堂堂宰相,文官之首,當為朕處置國事,何以每每來找朕哭訴?你既不是賈斗雞,又不是薛打牌。」

說完這一句話,李隆基爽朗大笑,拍了拍李林甫的肩。

李林甫感動無比,抹著淚連連謝恩。

……

但不論君臣如何情深意重,這次李林甫就是沒做好事,又把麻煩留給了聖人。

李隆基不得不親自處置此事。

身為天子,他還不能像李林甫那麼不擇手段,務必得給臣民一個交代。

「傳旨。」

不必招臣下商議,李隆基須臾已有了決斷。

「準王所奏,覆試;禁足李俶半年,無詔不得出百孫院;召薛白覲見,朕會親自過問江淮百姓之申告……」

歌台舞榭上的樂師、舞師已經等了很久了,楊玉環與張雲容說著趣事,笑盈盈地往這邊跑來,恰听得李隆基這句吩咐。

「聖人召小薛白來,今夜又要打骨牌嗎?好啊,臣妾使人去喚三姐。」

高力士听得貴妃一句話,只覺如聆仙籟,停下腳步,稍舒了一口氣,等著聖人決斷。

今夜若不支牌桌而招薛白,聖人問過話之後只怕要殺人泄憤,東宮亦危,儲位生變社稷搖晃;若聖人能不殺薛白,事態或許還有轉機。

一念之間,是暴政與怠政之間的天差地別,高力士屏息以待。

卻見李隆基目含惱怒,有一個微微搖頭的動作,但終究是搓了搓手掌。

第二章要晚一些,正在努力趕~~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