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黑鐵紀69年9月,人們把這一個月稱為奇跡月。

在造紙原料浸泡或干燥的間隙,張義又從磚廠的黏土中提取出上好的膠泥,用小模具把膠泥壓制出數百個模塊,高兩厘米,寬一厘米,然後送入火窯燒制,最後堅硬如磚。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事實上,整個過程就和燒磚一樣,蕭寒設立的磚廠給他提供了最好的條件。

他在紙上寫好文字,黏在模塊上,拿一把找胡鐵匠打造的凋刻刀,細細的凋刻出字形。

接下來,他用一塊帶框的鐵板做底托,把凋刻好的字模排列進去。上面涂抹一層黑墨,覆蓋一張白紙,拿滾筒一刷,揭下紙,印刷就完成。

白紙上出現一首詩,唐代的《詠鵝》。

旁觀者無不叫絕!

這就是活字印刷術。

說實話,張義並不了解古人的具體技術,他只記得幾個關鍵詞,比如說膠泥和字模。有幾個關鍵詞就夠了,張義就知道從哪里下手。

蕭寒、阿奴和月芽兒參與了整個過程,張義讓三人記下流程,這樣就能組織人們分工協作。張義還確定了工種的名稱,分為模具、書寫、凋刻、調墨、印刷和裝訂六種。

接下來,蕭寒、阿奴和月芽兒就能根據每一道工序的標準,選拔合適的人員進行培訓,組建起印刷廠。

9月,造紙廠和印刷廠相繼成立,隨後又建立起指南針和望遠鏡加工廠。

望遠鏡,張義前期已經揣摩出了制造的辦法,讓胡鐵匠打造出精鐵模具,把碎玻璃放入火爐燒到軟化,用模具壓制出鏡片,之後再細細研磨,這樣一來就能批量生產望遠鏡。

指南針,還要簡單一些,拿鐵匠鋪打造的鋼針,在磁石上摩擦帶上磁性,然後裝入帶有透明塑料罩的圓盤里,底盤刻出方位,方便攜帶的指南針就應運而生。

……

四家工廠招募了600多人,100名男工,其余都是女工。體力活交給男工,細致的工作都由女工完成。

如今,磨盤城進入大發展時期,男人們都從事開荒耕田、燒磚建房、修造道路和水渠等重體力活兒,工廠的建立給婦女提供了機會。幾百人轉變成了產業工人,這是一種更先進的生產力。

到了10月,第一批合格的產品就生產出來,因為工人們經驗不足,數量還不算多,但隨著技術的熟練,產量肯定會不斷提升。

看著城堡庫房里日漸增多的紙張、書籍、指南針和望遠鏡,張義高興極了,這些產品,能給百姓帶來更好的生活。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麼把產品變成財富。

他成立了商部。

在沒有合適的負責人之間,他兼任商部負責人,選拔了35名頭腦靈活、能說會道的男青年,把他們培養成銷售員。外面的人們,還是按照習慣,把他們稱之為商人。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