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

韓琦在下午的時候,滿意的離開了,雖然他貴為宰輔,就算是深夜回京,也不會進不了門,可是這樣特權,就算是韓琦,動用起來也比較麻煩,哪怕這里距離汴粱,快馬就是半個時辰的距離,他們也會提前回去。

韓琦走了,趙信沒有走,當天晚上,趙信實際上,就是在工地附近住下了,離開是已經決定好的,甚至昨天晚上,趙信還給貴妃送了一封信,他可以想象,貴妃接到新的表情,不過,溫情雖然好,他不能夠再沉迷下去了。

定海軍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這種程度,不算是關鍵的攻堅階段,卻也離不開他掌控的。

雖然說,按照既定的目標的,丁海軍的大局上面,不會產生多少的問題,可是細微的問題,肯定是會出現的,越早回去,就可以越容易解決,對于工業化而言,一些細微的問題,也足以引起重視,輕則影響效率,重則影響某一種產品的方向。

實際上,在丁海軍最初發展的三年之中,除非是關鍵的事情,否則的話,趙信,是不適合離開丁海軍的。

最初的三年,是丁海軍發展最快的三年,發展已經步入了正規,哪怕因為污染的問題,一些項目沒有涉足和的領域,減少了大量的收入,可是僅僅是目前的收入,就是一個天文數字的。

要知道,單純汴粱來說,丁海軍的各種直營店,在汴粱的銷售,半年4000多萬貫的銷售額,在現在,又增加了一個台階,玻璃制品,絕對可以稱之為,整個北宋的奢飾品,

經過了調整之後,引發的風潮,不停的醞釀,最初的時候,就達到了接近千萬貫的銷售額,一直到春節過後,都沒有減弱多少。

這跟趙信的估計,有些的差異,他沒有想到,汴粱和輻射區域,購買力會如此的強悍的,這是北宋最精華的區域,哪怕是在後周後漢時期,也沒有經過多少的戰亂,從後漢一直到目前仁宗年間,幾乎百年的和平,又是首都,讓汴粱附近,非常的繁華。

這個數據,趙信實際上是判斷錯誤的,他是按照大名府,還有周邊的數據,來計算的,大名府,雖然也是北宋四京之一,甚至在五代十國年間,還是戰亂之地,北宋建立之後,也有被攻破的經歷,面臨著遼國的威脅,民眾和富豪能夠有多少。

可是汴粱不一樣,它是首都,又承平接近百年,這種情況下,積累起足夠的財富是正常的,再加上丁海軍的各種產品,非常合適普通人使用,所以才產生這麼大的銷量,並且在春節之後,還持續下來。

這樣的前提下,加上之前的產品的各種的銷量的,預計整個年度,在汴梁的銷售額度,可能會超過1億貫。

一億貫啊,這是之前,沒有人能夠想到的數字,如果放在整個汴梁人身上,平均每一個人會花費100貫,這有些多了,雖然有些人,甚至花費萬貫,10萬貫都面不改色的,可是大部分人花費都是一個定量的數字。

可是汴梁輻射,可不單單是汴梁本身,而是整個汴梁周邊,涉足到整個水系之中的範圍。

這個涉足的,可是千萬人口,甚至一些富商和官員,也會隨著官職的更迭,還有一些其他的移動過程之中,進入到汴梁。

這些哪怕毛利潤,也超過了30%,真的算是真正的成本的話,高達80%以上的,這可是一倍可怕到了極點的數字。

這些,只是單純的在汴粱的一些銷售,汴粱或許在整個北宋政治經濟的版圖上面,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就算是輻射的人口來說,也佔據了整個北宋的十分之一,可是要說,汴粱的銷售額,佔據整個北宋的絕大多數,那就是說笑了。

十分之一的人口,哪怕人均的消費額較高,相當于尋常地方一倍,甚至兩倍,還有可能,再高,那是不可能的。

丁海軍生產的產品,不是專供高端的奢侈品,如果算是高端的,也只有玻璃制品這一項,未來,當玻璃制品,收回了一定的資金之後,也會迅速降價的。

相對于產出較為困難,價格高昂的高端產品,還是最初級的產品,更容易獲得更大的利益,或許要成千上萬的數量,才能夠達到原來,銷售一件產品獲得的收益,可是以工業的生活從那速度,生產成千上萬的產品,並不比的一件精品的困難。

就算是現在,除非趙信使用卡牌系統具現產品,以正常的方法,手工來生產的話,哪怕是手藝精湛的師傅,經過了長時間的模索和熟練,要生產出一件精品的話,也需要好幾天,甚至是十來天的時間。

可是如果這樣手藝精湛的師傅,進行工業化的生產的話,只要有一定的機器輔助,再加上一定的生產流程,足以生產出成千上萬的成品,這一點,從大名鐵匠作坊就可以看出。

或許,煉鐵跟玻璃的制造,不能夠等同視之,可是也算是差不多的,大規模的玻璃產業,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基礎產業之一。

因為眼光的問題,趙信從來都不會考慮那種暴利的行業,暴利的行業,永遠不會長遠,除非是在材料和工藝上面的,否則的話,單純的秘方,永遠不可能長期的保存。

威尼斯人,對于玻璃制品的保護,可以說是嚴格到了極點,在沒有通訊工具,沒有飛機和衛星的時代,找一個偏僻無人的荒島,全部派遣死囚來生產,讓威尼斯保持了幾百年的時間,可是最終還是泄密了,當整個歐洲的玻璃制造工藝飛速的發展。

保持秘方,對于一家一戶而言,那是巨額的財富,一個簡單的秘方,就足以支撐一個家族數百年,可是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那就是障礙。

換成21世紀的,找到某種的關鍵的沒放,當然是要保密,可是在這個時代,整個世界,連原來的科技水平,都沒有發展到北宋的高度的,更別說丁海軍這麼提升幅度科技的,用相對開放的態度,興建整個丁海軍的科技基礎的,然後,就是自由的發展了。

一夜無話,趙信的身體素質,再加上野外的帳篷,也不是那麼簡陋,最少說密封性相當的好,一夜無話。

第二天清晨,天剛剛亮,太陽還沒有徹底的升起,趁著微薄的晨曦,看著已經在忙碌之中橋梁的,這個從無到有,在短時間貫通的橋梁,只是這一片土地上面的一部分,而在晨曦的另外一邊,在山巒遮擋住的平原地方,還有一條寄托著丁海軍的期望的鐵路,在緊張的修建。

只要鐵路完成了基本的施工和修建,龐大的運力,帶來效率,絕對會讓整個丁海軍的產品,獲得更大的銷售結果。

工業社會,供需是關鍵,一手原材料,一手銷售,原材料上漲的,帶來成本的大量上升,最終下降利潤的,或者被迫漲價,影響銷售份額。

這中間,交通的問題就非常關鍵,後世很多工業區,多是興建在交通發達的地方,一些貧窮的地方,哪怕人工成本低到很低的程度,也無法吸引到大型級別的工廠,核心就在于交通問題。

北宋的交通條件,已經比絕大部分的朝代好很多,北宋是最為重視京杭大運河,借助著京杭大運河的水系,貫通中國最重要的幾大水系,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幾乎把整個中原最重要的水系,都囊括其中,水運異常的發達。

哪怕是最傳統的水運,只要規模起來,保證來回的運輸,也能夠保證把運費降低到非常低,這個運輸,支撐了整個丁海軍的生產和銷售。

伴隨著丁海軍的體量越來越大,河運的方法,就有些不太合適了。

水運在任何時候,都是比較廉價的,可是真正廉價的,那是海運,海運才能夠全天候的運輸的,只要不是封凍港,並且海運的承載能力,只要技術標準,能夠興建多大的船,就可以使用多大的船來運輸。

在同等噸位的前提下,越大的船的,運輸費用也就越低,除了人力成本之外,還有運輸等一系列的成本。

河運就不一樣了,大河的承載能力強大,小河的承載能力較小,同時,還有枯水期和豐水期的區別,甚至北方還有冰封,這對于體量較小的丁海軍,影響不算很大,可是當丁海軍繼續發展,特別是掌控了整個北宋的日常消費的時候,需要的物資可是天文數字,這樣的數字,河運雖然可以,卻不能成為主力。

這才是趙信花費了40天的時間,專門到汴粱的而結果,現在,已經成功完成了,他當然應該功成身退了。

趙信是跟韓琦一起離開汴粱的,他的船隊,還留在汴粱,實際上的,這個船隊過去的40天時間之中,已經來回汴粱和洪澤湖兩次了。

趙信這一次到汴粱排場巨大,可是丁海軍需要的物資和運送的商品,是海量的,一只巨大的船隊,當然不能就這麼的趴窩在汴粱,它們肩負的任務很龐大,需要滿載各種的貨物,來往于河道之上。

現在,最後一次運輸,在2天之前,完成了卸貨,就等在汴粱,這不,趙信出來,船隊也跟著出來,目前,就在汴河之上。

趙信沒有直接上船離開,既然已經看了這麼一個橋梁,那就多看看,應天到汴粱的這個鐵路,很短,卻非常的關鍵,不但是向北宋高層展示的舞台,也是關鍵的咽喉,一旦建成,從應天府到汴粱,貨運能力,將提升很多倍。

甚至一定程度上,還會提前催動客運的產生,封建社會,對于戶籍管理比較的強悍,可是短距離移動,還是沒有問題的,一些在農民,離開土地,到城市之中打零工的,也有不少。

只要鐵路修好,價格又不是很高的話,一些遠在應天府的農民,甚至可以跑到汴粱之中打工,原來,只是四五十里左右距離的人來,現在300里距離,也是大半天的時間而已,這對于農民來說,只要負擔的起車費,過來是沒問題。

因為這些方面的考慮,趙信沒有直接的離開,而是沿路視察了一遍。

鐵路實際上,沒有問題,有丁海軍修建的經驗,修建已經不成任何的問題了,關鍵的節點,永遠是橋梁。

在這些橋梁之中,之前些通過的那個橋梁,不過是一個小地方,真正關鍵的地方是那些大的橋梁的。

超過10米的橋梁,施工難度都在加大,特別是更長的,二十米,三十米的橋梁,建造難度就會顯著增加。

制約這麼一條鐵路最大的關卡,實際上是應天府到汴梁之間的一條橋梁,這是跨度最大的橋。

這一作橋梁,這個單純河面的距離,就超過了80米,整體橋梁,最少也是180米以上的橋梁,可以說,是施工最大的難點。

橋梁的長度,提升幾倍,帶來的工期和工程量,提升也非常高,在小河上面,橋梁的修建,已經進入到了尾聲了,只要是水泥干涸了之後,就可以鋪設鐵軌,完成最後的修建了。

可是更長的橋梁,比如150米以上的,現在,連基礎都沒有打造完畢,60米長的河面,在一定程度上面,是一個相當困難的事情。

趙信就是听說了這個關鍵性的橋梁,之前就想要過來參觀,可是有韓琦的出現,他不得不選擇距離汴粱最近的一座橋,沒有能夠看這個最關鍵的工程,可是現在,自由的過來之後,這一座橋是必然的。

300里長的鐵路,如果分成更多段的話,施工速度明顯還能夠上一個檔次,關鍵的問題,就在這麼一座橋上,這個橋,可能是整個鐵路修建之中,耗時最久,技術難度最高的橋,不但有4輛起重機在這里,整個丁海軍,修建鐵路和橋梁,最出色的技術人員,也都在這里。

幾乎絕大部分的技術力量放在這個橋上,這一個橋建設,依然緩慢,原因就在于,這不是一個單孔的拱橋,而是一個三孔的拱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