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八十五章 汴粱到應天

葉清臣再一次的來到了定海侯府,在最近的這一段時間,他來的略微有些頻繁,不說天天登門了,兩三天一次,幾乎踏破了定海侯府的門檻。

按理說,這些東西,是要在朝堂上面,或者是三司,或者是在東府討論的,可是趙信不方便去,哪怕有再多的理由,他連上朝都給推辭了,更別說去東府和三司。

基本上,來到這里的時間,要麼就是在家里,要麼,就是去了苗家,很少出門。

葉清臣很清楚趙信的身份,也知道他現在擔憂的問題,從這個方面來說,之前他做出來的那個決定,是對的,趙信是沒有那種心思的,這也會讓朝廷少一些爭斗。

此時,是整個北宋最好的時代,毫不客氣的說,一直困擾了數十年的西夏問題,終于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北宋最大的一個漏洞解決了,再加上的得到了丁海軍的支持,在節源的方面的,一下子讓北宋的赤字變成了正數,哪怕未來,北宋的政壇財政狀況,繼續惡化,也有足夠的反應時間。

葉清臣之所以做北方的農田水利工程,也是為了如此的,整個北宋的北方,曾經是整個中國最富庶的地方的。

比如說,在唐朝之前,長安是王霸之地,從秦朝開始,到漢朝,再到唐朝,無不是在關中發力,然後佔據了四川,擁有了爭霸機會,關中的糧食加上四川的鹽鐵,成為了爭霸的根基,也讓秦朝成為了開天闢地,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王朝,而唐朝也擁有了王霸之資。

不過,現在,關中早已經沒落了,就連山東之地,也不是什麼富庶之地,可是他們卻擁有基礎,只要北方農田水利建設完成興建,用大量的水澆地,提升整個北宋的糧食生產的話,對于北宋來說,就是一個開源的過程。

葉清臣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利用現在,各方面的資金,沒有快速的被使用掉之前,用在更加合適的地方,當北宋的財政收入的體量進一步的變大之後,然後改變整個北宋的財務狀況。

葉清臣只能夠在自己的角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北宋的這個系統性的問題,卻不知道,這個問題,已經被趙信解決了。

北宋的問題,是沒有意識到稅收的重要性,你收農民的農稅,別說是30%,就算是十抽一,甚至是三十抽一,都不能夠解決農民的問題,後世甚至連農業稅都不收了,可是農村問題,依然是一個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

可是放在商業上面,你還是十稅一,甚至是三十稅一的話,不就太安逸了,哪怕是一個倒手的普通商人,不賺個30%左右的收入,就不能夠算是經商。

一件產品,從穿產地到消費者的手中,5倍是非常正常的,10倍也不會產生什麼問題,一些有獨特的作用的,獨門的產品,500倍,100倍,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後世已經證明了,商業上面的增值稅大概是17%左右,加上個人所得稅,商稅,固定的稅收,這些東西,讓商業的產品的稅務壓力很重,可是他就沒有出現問題。

北宋不可能如同後世21世紀那樣的收稅,計算和統計,是最大的問題,要想在整個北宋給普及,需要很長的時間。

可是簡單的提升一下,把整體的稅率,提升到的20%和30%,這樣簡單粗暴,卻可以讓整個北宋的商業稅收的,提升兩三倍,僅此一項,就可以獲得大量的收益。

其他的,諸如國有企業,科技跟技術的結合,用于收割的前提下,資金量會膨脹到一個可怕的程度,這也從根本上解決北宋的問題。

葉清臣是北宋最為頂級的人才,可以說,整個仁宗大臣之中,超過他能力的,沒有幾個,甚至從一定意義上面,在三司使這個位置上面,能夠比他強的,更是屈指可數。

仁宗朝正是因為葉清臣的出現,才基本維持下來,當葉清臣因為不堪北宋的問題,積勞成疾,最終不幸去世,當時仁宗也是悲痛無比,而北宋的財務狀況,也從葉清臣開始,出現了惡化的跡象,雖然繼任的大臣,都是比較出色的,可是北宋依然陷入到了深淵之中。

此時的葉清臣在趙信的眼里,卻是充滿了活力,財務這玩意,真的是一個很繁瑣,很細節的東西,如果是財務方面沒有任何的問題,一個合格財務人員,可以平穩的分配,可是當錢不夠的情況下,那個麻煩也就大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都沒有米,哪怕你有的御廚的水平,也無法發揮出來,當時葉清臣,或許是因為這個日夜苦思,最終陷入到了牛角尖,最終郁郁而去。

現在,北宋的財務狀況,遠沒有惡化到那種程度,再加上最近對于財政問題的緩解,葉清臣的心情肯定比以前好的多。

葉清臣來的目的非常的簡單,稍稍的閑聊兩句的,葉清臣就把問題引到了他來的目的上面了。

葉清臣透漏給了趙信,詢問趙信有沒有一個短一點的,可以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例子,這樣方便介紹。

葉清臣這樣的實干家,他可以為了驗證某一個方面好壞,選擇派人,用快馬的方法,到丁海軍去驗證,可是其他人,不能夠都這麼做,要想受到最少的責難,一個投資不算大,又距離的汴粱很近的鐵路,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葉清臣說的非常的對,趙信之前沒有考慮到這點,在思考了之後,又拿出了一份計劃書,這是一條汴粱到應天府的鐵路計劃。

北宋的四京,都是北宋最為繁華和富庶的,在北宋的版圖上面,地位也相當的高,這中間,又以汴粱到應天府的最為繁忙。

汴河聯通應天府和汴粱,應天府之下,那是淮河,汴河是一條支流,水量較少,卻是聯通應天府和汴粱的重要通道,哪怕幾經疏浚,可是運輸量還是不高,這實際上是制約了汴粱跟應天府之間的聯絡。

在古代,運河和河流就是一切交通的基礎,除了京杭大運河之外,沒有其他的人工開鑿的河流,也只能夠適應這個河流的情況,而不是改變。

現在,如果一條的鐵路在這里興建,300里的長度,並不算很長,只要投入足夠的人員,分成七八段一起修建的話,鐵路可能在八到十個月之間,修建完成,而且一旦完成,所產生的經濟效率,也就更高了。

實際上,在趙信原來的計劃之中,還有另外的一條路,那就是汴粱到河南府的鐵路,這也是一個優勢,雖然說,曾經的古都洛陽,早已經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灰飛煙滅了,沒有發達的水運,汴粱跟洛陽之間商貿往來並不高。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的,這是一個西北鐵路的一個分段,也算是一個初期的嘗試,只不過,相對而言,這個距離有些太長了,400里,幾乎長了三分之一,最關鍵的是,洛陽周邊的那些山脈,也不容易穿透的,不像是從汴粱到應天府,一馬平川,適合修建。

商議完成了之後,葉清臣在朝會上面提出的這個新的計劃,這個計劃,跟以前的計劃完全不同,馬拉車,在兩個鐵軌上面快速的行進,不說因為建設他所需要的技術問題,單純只是這個想法,就讓人們無法想象。

這可以麼,不用專門修建一條道路,只是兩節鐵軌就可以了,不是後世,有投影和圖片,在葉清臣手中的,只有派去人員繪制下來一系列的土話,中國古代的畫風,又有些抽象,更加看不出來這是什麼。

更別說,這一次被葉清臣派往到丁海軍的人員,他們負責歸負責,他們在記錄方面,非常的詳細,幾乎記錄了整個鐵路的各個步驟,卻沒有一個擅長畫畫的,甚至沒有給鐵路配一個圖。

這個時代的人員,對于鐵路,沒有一個直觀性質的認識,單純依靠這些文字,不可能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葉清臣的擔憂,果然是正確,一下子修建一條貫通汴粱和靈州的龐大鐵路,肯定是會引起一系列的保守派的反彈的,可是一條實驗性質,只有300里的鐵路,就不是那麼難以接受了。

投資不大,300里的鐵路線,沒有一些大型的工程和橋梁,一條貫通應天府和汴粱的鐵路,的投入大概是40萬貫左右,這已經考慮到了固定原料,還有施工等諸多方面的成本,或許未來有說出入,但是整體比例絕對不超過10%。

在之前,40萬貫,對于整個北宋來說,絕對不能夠算是一個很小的錢,那是一個很大的錢,除了已經固定的大項之前,一些臨時性的支出,很難得到支持。

現在,伴隨著一系列的開源節流之中,北宋的財務狀況,已經相當的不錯了,不說從仁宗哪里得到的300萬貫,在葉清臣的手中,還有結余200萬貫左右,只不過這些錢是用來應急。

現在就是這種緊急的情況了,投入40萬貫,在應天府跟開封之間修建一條鐵路,讓這些朝臣,在近距離,看看鐵路的好處,以保證鐵路的興建。

300里的距離,不算長,也不算短,黃河在開封這里,開始向北,作為東都和南都的應天府,中間只有洛陽到揚州的這一條京杭大運河,無法通過黃河水系的。

在南北交通密集的情況下,實際上的,通行有些密集,需要一條陸上道路作為補充。

300里處于較為平坦的平原地帶,整個華北平原,沒有多少山區,險峻的地方也不多,300里,又不是太長,如果上了大量的人力的話,應該會很快。

早就準備好了,作為的西北道路的預先工程,定海軍也派出了大量的熟練的,在各方面的水平都出眾的工人。一條300里長道路,被分成了10個分段,開始了前期的工作,一旦這些關鍵地方的數據,得到了匯總之後,整個鐵路的興建立刻可以進行。

相對于後世的鐵路,這個要求不高,後世需要考慮經濟,周圍的自然環境,可是這個不過是承受 15噸左右,又是簡單的馬拉火車的的鐵軌,這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只要找到相對比較近的線路,少修建各種的橋梁,然後就可以了。

少修建河流這是一個大方向,可是完全的,一條河流都沒有,這也不存在的,為什麼大陸之上,會有這麼多的文明,能夠繁衍如此龐大的人口,跟地表徑流有很大的關系。

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都是要有水流經的,沒有水的城市,就無法存在。

古代樓蘭,在古代,在漢朝,甚至更早的時代,那是一片芳草豐美的富庶之地,所以,建立了龐大的城市群,巔峰時刻,有很多的人口,成為周圍的關鍵節點。

可是,氣候變遷,在不可抗力的推動之下,周圍的環境迅速的惡化,變成了的沙漠。

沒有食物,還可以堅持幾天,可是沒有水,人類恐怕連一周都堅持不下去,北方的水網,沒有南方那麼的密集,每隔三五十里,總是會有大大小小的河流存在。

真的想要繞過,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橋梁是必須要興建的,定海軍在各方面去的了一定的突破,預制件也出現,借吊車,不過是滑輪組的應用而已。

或許一些性能初衷的滑輪組的,無法用量產的方法生產,但是手工打造還是可以的,出色的鋼鐵,制作出的任性強度都非常不錯的鋼索,再加上大量滑輪組的組合的,可以讓力量的節省,達到32甚至是64分之一,也就是說10個人的拉力是一噸的話,這個,最少可以拉起來64噸左右的物體,這對于修建橋梁而依然,非常的關鍵。

雖然說,大型的,超過1000米,甚至以上的橋梁,這些也預制件,最少也在300甚至是是500噸的,可是200米以下的橋梁,64噸,已經非常好了。

助著葫蘆吊這種簡單的工具,實現吊裝,在足夠準備了預制件的前提下,橋梁等的修建速度大大的加快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