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一十三章︰院士候選

「人員和設備方面的事情,就多麻煩彭老和韓教授了。」

「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電話或郵箱聯系我,比較緊急的情況直接找我司機鄭海也可以的,他能直接聯系到我。」

聊了一會,安排了一些事情後,徐川也起身告辭離開。

畢竟可控核聚變剛立項,雙方都挺忙的,有很多事要做。

彭鴻禧點了點頭,笑道︰「放心吧,我這個糟老頭子雖然已經八十了,但還是能做點事的。」

徐川笑道︰「彭老您是老當益壯,絲毫不弱于當年。」

彭鴻禧哈哈笑道︰「忙你的去吧,我打打雜還可以,能幫你的不多。可控核聚變工程的重擔還是落在你肩上啊。」

這邊,徐川在忙碌著可控核聚變工程。

國土的另一邊,京城,歸屬于國wu院的華科院和工程院正在召開著會議,進行著緊張的工作。

間隔兩年,華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增選活動再一次開啟。

對于國人而言,院士,是一名科學家或學者所能拿到的最高榮譽稱號,也是華國科學技術界的權威標志之一。

院士的評選要求候選人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農業科學、醫學與衛生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就。也需要擁有博士學位或者相當于博士學位水平的研究成果,並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當然,能被提名院士評選名單的科學家或者學者,這些基礎條件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借用梅貽琦先生的一句話︰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下,院士也可以做近似理解吧

華科院,工作局辦公室,負責最近院士增選工作的溫鴻文主任正在翻閱著手中的名單。

無論是對于他來說,還是對于華科院亦或者整個華國來說,每兩年一次的兩院院士增選,毫無疑問是國內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也牽扯著無數人的注意力和目光。

就在溫鴻文忙碌著工作的時候,辦公室的門被人敲了幾下,隨後一個老人緩步走了進來。

溫鴻文抬起頭,看到眼前的老人後,放下了手中的鋼筆,笑著起身迎接。

親自給眼前的來人倒上一杯茶水後,他笑著道︰「潘老今天怎麼有空來我這里了?」

潘德明接過茶杯輕抿了一口,道︰「你說我還能為了什麼事情?」

聞言,溫鴻文笑了笑,問道︰「是為了徐教授的事情?」

潘德明嘆了口氣,沒有說話。

每兩年一次的院士評選活動,無論是對華科院還是工程院來說都是一項盛事,但也是一項讓人頭疼的事情。

對于一個人口超過十四億的超級大國來說,院士,代表的不僅僅是榮耀和權威,也是各種科研資源和人脈。

在國內的很多地方,一個院士就代表了一個學科,甚至是一所學校。而院士的流動也會帶動整個學科資源的流動,對大學的意義涉及到方方面面,很難簡單概括。

換句話說,在國內,只要拿到了院士的頭餃,就意味著權力、地位、名聲、資源的多重收獲;也意味著在國內你可以橫著走。

因此每到這個時候,為了有限的幾個名額,有資格提名院士的候選人甚至連帶背後的派系和人脈都會爭搶。

反目成仇,互相揭短什麼的是常有的事兒,有時候甚至還會出現偽造材料誣陷對方的情況

對面,溫鴻文沒在意的笑了笑,伸手從桌上拿起一份材料,遞給了潘德明,道︰「潘老不如先看看這個?」

潘德明看了一眼溫鴻文,接過材料翻閱起來

候選名單中,一個熟悉的名字映入了潘德明的童孔中。

他抬起頭,看向溫鴻文,驚詫的問道︰「他還進入了工程院那邊的候選提名?」

溫鴻文笑著點了點頭,道︰「核能領域和電池領域的幾位大牛聯手推薦的,今年六月份驗收的《核能β輻射能聚集轉換電能》項目潘老應該有所耳聞,這項技術可以說是最大程度的解放核電的生產力。」

頓了頓,他接著道︰「所以其實不止咱們這邊頭疼,工程院那邊也一樣。」

聞言,潘德明反而笑了笑,道︰「在同一年同時入選華科院和工程院的候選名單,這還是有史以來的頭一次吧?」

溫鴻文點了點頭,道︰「是啊,所以這事挺麻煩的,雙院院士的提名,再加上他的年齡還那麼」

對于今年的院士增選,工程院和華科院都沒有料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對于華科院來說,這位徐教授入選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畢竟諾貝爾獎和菲爾茨獎兩大世界頂級獎項的光芒實在是太耀眼了。

從Xu-Weyl-Berry定理到徐-霍奇猜想,從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應用到惰性中微子的發現,這位大老的成果可謂是隨便挑一個出來都夠讓另外的學者入選華科院的院士提名了。

而另一邊,對于工程院來說,這位大老的成果同樣不容小覷。

人工SEI薄膜解決了鋰枝晶難題,讓華國的鋰電池行業直接起飛走在了世界領先。

《核能β輻射能聚集轉換電能》項目更是解決核廢料難題,不僅極大程度的緩解了能源方面的壓力,更是為國家從其他國家交換來了繁多的稀缺科技和設備。

對于工程院名下的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來說,無論是鋰枝晶難題還是核廢料難題,隨便來一項都足夠提名了。

所以核能領域和電池領域的幾位大牛就聯手推薦這位大老。

而現在,頭疼的就是他們了

听完溫鴻文的話,再加上看到了這份材料,潘德明反倒是安心了下來。

他端著茶杯小抿了一口,笑著感嘆道︰「在之前,我們都還在爭吵要不要讓他入選今年的華科院院士,有人覺得他實在太年輕了可以再等幾年,或者說滿三十歲後再考慮。」

「畢竟就算是2003年時入選的國內最年輕的盧院士,當選的時候也有三十八了,但他才二十三歲,要到今年年底才二十四,不少人抓著這點不放。」

「現在看來嘖嘖」

潘德明嘖嘖的感嘆了兩聲,接著道︰「恐怕該考慮的,並不是他能否入選今年的華科院院士了,而是今年兩院院士該給他哪一個。」

溫鴻文溫和的笑了笑,道︰「為什麼就不能兩個都給呢?」

相對比潘德明來說,他作為辦公廳的主任,了解的東西更多一些,也知道上面對這位年輕教授的看法和支持。

聞言,潘德明反倒是愣了一下,遲疑道︰「兩個都給,同一年?」

雖說同時擔任華科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的學者不是沒有,但是在同一年,將兩院院士的名額頒發給一個人,這是不是有點太夸張了?

要知道院士的名額就那麼幾個,每次評選都有繁多的候選人在等待。

不僅資歷老的教授不少,也有很多做出過重大研究成果或貢獻的教授,這一下讓他拿兩個,恐怕會引起不少人的非議,畢竟樹大招風。

溫鴻文端起茶杯吹了吹茶水,喝了口茶水潤了潤嗓子後接著道︰「

別忘了,在那位的身上,還有著一枚啟明星勛章。」

那可是上面專門為那位打造的獎章,不僅僅是榮耀,更有著極深的含義。

聞言,潘德明愣了一下,隨即明白過來徹底放下了心。

老實說,在今天沒有來這里前,他在數學物理學部那邊已經和其他人大吵過好多次了。

就是想為徐川爭取一個華科院院士的名額。

雖然北大之前和他結過仇,但沒什麼是不能消融的。

更何況,一名諾獎+菲獎得主都無法在國內拿到院士,這名單一公布出去,國人怎麼看?

不過在今天來到這里後,他反倒不怎麼操心了。

听這位溫主任的意思,今年的院士增選可能有好戲看了

PS︰求月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