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735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河間國篇上

那里有壓迫,那里就有反抗。

這是後世用來形容華夏歷史上反復出現的農民起義的一句非常經典的解釋。

但是,這句話一般也只能在比較極端情況下,才會真正在民間出現。

寧為亂世犬,不做離亂人。

這才是華夏普通百姓一般生活狀態下的最真實寫照。

只要不遇到災害連年,只要不遇到張家三兄弟那樣的野心家,亦或者只要不遇到秦二世或者隋煬帝那樣的昏庸無能,或者荒婬無度的君主,百姓們發動大起義的概率實際上是相當之小的。

反而像是高陽縣境內的那樣的強盜團,才是各地可能會出現的活不下去的百姓的真實體現。

因此,哪怕辛評上任後,除了易縣之後,河間國境內其他各個屬縣新上任的主官如何貪贓枉法,無節制的征收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稅,百姓們但凡能夠活下去,也很少會有人敢真得向陳勝吳廣那樣,揭竿起義,起兵反抗官府。

不過,高覽所部黑山賊的出現,貪官周扒皮和妻弟縣尉的死,以及那股已經被高覽輕松消滅了的,以往屢次被官府征剿卻屢屢能夠逃月兌的強盜團,這三個消息的出現,就如同黑夜里的一點明亮的星火,開始在河間國境內那些被壓迫的百姓們的心中被逐漸點亮。

故而,高覽所選拔的兩個正式別部司馬和四個緊急被選拔出來的臨時別部司馬,各自率領三百名士兵,來到高覽制定的第二計劃當中新選定的六個目標縣的縣城之下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鄚縣等六縣縣城的城門無一例外,幾乎都會在同一時間被人從內部打開。

無一例外。

就連辛評親自坐鎮的河間國國都樂成縣也同樣如此,當然,河間國畢竟是河間國的國都,守軍數量眾多,最終在樂成縣縣城內軍民共同發動暴動之際,辛評的弟弟辛毗力力挽狂瀾于即倒,及時動用親兵殺了準備在內城哦發動叛亂的亂兵和亂民之後,搶先關閉了樂成縣內城的城內,這才最終免除了國都樂成縣被高漢一並奪取。

負責領兵劫掠樂成縣的別部司馬,就是高覽最先挑選出來的三個別部司馬其中之一,被高覽新賜名為高漢,另外一個,就是領兵去河間國北部負責劫掠文安縣的別部司馬,此人名叫高龍,他們先開始都是高覽一直帶在身邊的近身親衛頭目。

其中,高朝是親衛首領,而他們這是親衛副首領。

三人當中,高朝不但個人武藝最強,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比較平均。高漢帶兵穩重,高龍敢打敢沖。

可以說,這一次,是高覽分配錯了任務,若是讓高朝,高龍負責領兵劫掠樂成縣的話,那麼,即便有辛毗在,以他們二人把握稍縱即逝戰機的能力,絕對不會讓辛毗有再次關閉內城城門的機會的。

畢竟,高漢帶兵到樂成縣縣城下的時間不但是在晚上,而且,不論是辛評,還是辛毗事先都未曾預料到有人敢在縣城之內發動叛亂,響應高覽派到樂成縣境內的軍隊。

不過,即便是這樣,巧合之下守住了內城的辛評和辛毗兩兄弟的日子也不好過。

這是因為,那一天夜里,在縣城內發動叛亂的不僅僅只是被壓迫的生不如死的普通百姓,城內那些同樣被新上任的河間國中尉盤剝的食不果月復,衣不蔽體的守軍也同樣參與到了其中。

天亮之後,經過點算,還留在縣城內城之中,願意保著辛評和辛毗的,也就只剩下已經戰死了的中尉焦觸上任之後收買的1500親兵。

前文提到過,受金玨的影響,天下有能力的軍閥,不再專任郡太守或者國相專管一郡或者一國之地,重新恢復了郡都尉或者國中尉的官職,而且,能夠當上這兩個官職的官員,也不再是儒生,一般情況下,軍閥多任命其麾下的將領擔任此官職。

到建安六年為止,也許,全天下的軍閥當中,也許就只有劉備是一個特例。

在他控制的郡國當中,汝南郡被一分為二,東西分成了兩個郡,分別是西部征羌郡和東部的汝南郡,而分別擔任這兩個郡太守的人,則分別是趙雲和陳到。江東爭奪戰開戰之後,魯肅到兩郡負責兩郡的政務和房屋,也只是暫時代替他們二人代管這兩個郡罷了。

廣陵郡太守是昌霸,豐郡太守是關羽,廬江郡太守是太史慈,唯有九江郡的太守是王修。

如果說,樂成縣縣城內百姓起兵響應高覽,發動叛亂,是受不了國相辛評的壓迫的話,那麼,縣城內超過一般的守軍也一同加入到叛亂之中,卻是因為上任不到一年的新任中尉焦觸。

在漢代,中尉不僅僅曾經的九卿之一,在地方上,各諸侯國的武職官職的名稱,就叫做中尉,其實,此官職也就相當于一郡的都尉,只不過,因為這是在諸侯,故而才換了一個名稱而已。

在袁紹麾下,焦觸與現在擔任清河國中尉的張南齊名,其在軍中的名望和地位,也只比高覽低了一點而已,甚至還要高過之前名聲不顯的張頜不少。

當然,若是真得把高覽和焦觸放在戰場廝殺的話,單論個人武藝,他是拍馬也趕不上高覽的。

到任之後,按照慣例,在沙汰過很大一部分士兵之後,樂成縣縣城內,除了被留下來的兩千守軍之外,焦觸又重新征募到了兩千多青壯,補充到了守軍當中,因此樂成縣守軍的總兵力一直都保持在五千人的規模。

剛開始的時候,第一次當上地方軍事長官的焦觸,並沒有敢貪得太多。

焦觸也僅敢吃了大約一千人的空餉,克扣了兩千人大約兩成的兵餉,而那些被他新招募到軍中的2000名新兵則被他視作自己的預備親軍,不但未曾克扣一粒糧食的軍餉,而且,他還多加了一成給他們作為獎賞,目的,自然準備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逐步將這兩千名士兵培養成他身邊真正能夠依仗的親兵。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