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七十四章 朕狠狠的羨慕了;能得孔聖指點,乃貧僧之幸

成仙?

成佛?

那有什麼意思?

正如御弟三藏法師一樣,人家明明一個念頭便可以成佛,卻始終以一個凡僧的身份行走三界,也就是如今要立下宗門,這才應下了如今這唯識宗初祖的身份。

李世民在了解到人族先賢可以飛升火雲洞之後,這心里面便總也安分不下來了。

雖然他是紫薇大帝的化身沒錯,但也正如當年伏羲大帝所言,既轉世為人,便是人。

這是人族的特性。

至于那些主動舍去了自己人族身份,反而要是成妖入魔的,終究也是少數。不是目光短淺之輩,恐怕就是有些迫不得已的苦衷。

李世民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到怎樣的地步才能有飛升火雲洞的資格,但在自己之前的秦皇漢武,兩位此兩位可稱得上是千古大帝的人間帝王,依舊沒有這個殊榮。

據李世民了解,除了當年的三皇五帝,以及幾位功績出眾人王之外剩下的便是引發了當年百家爭鳴的諸子,但那也不是人人都能這個資格。

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當年諸子即便沒能飛升火雲洞,也都被天庭招攬走了。

比如醫家的扁鵲的,兵家的孫子,公輸家的魯班等等。

飛升火雲洞的,如孔聖人及其門下諸位弟子

但也有一部分,隱居人間,既不受天庭招攬,也不去火雲洞受約束的如墨子、鬼谷子等。

但對于李世民來說,似乎飛升火雲洞,就成為自己當下為之奮斗的一個的目標可想要如願以償,那又得立下多大的功業才行?

最起碼也得開創一個時代吧?

那麼朕要率領大唐的鐵騎,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

一統神州,恐怕不太夠。如若四洲皆在大唐掌控之下

千古一帝?

錯!

萬古聖皇!

李世民心中的暢想,瞞不過法海的雙目,他只是澹澹說了一句話︰「陛下似乎有些好高騖遠了。」

三藏法師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入耳之後,卻直刺心靈,將他此前的「妄想」滌蕩一空,李世民這才回神,但他也不在意,反而小聲向三藏法師問了一句︰「御弟以為朕之所想,能夠幾分成算?」

「大秦奮六世余烈,才得以一統神州。」法海也不是看不起李世民,而是說其余三洲的情況根本同南洲天差地別,只是憑借大唐一國之力,就想要完成一統四洲的偉業,無異于痴人說夢。

西洲的靈山,北洲的妖蠻以及東洲的仙門大宗,便絕不是現階段大唐能夠輕易招惹的對象。

況且打仗是要死人的。

若只是為了自身功業,大唐天子就要挑起四洲大戰,那麼對于這樣的戰爭,法海也是絕對不會支持的。

雖然法海不忌殺生,但這也確實跟法海所修佛法相違背。

而且,若李世民當真因為這樣的理由去發動戰爭,恐怕也不會得到火雲洞的認可。

除非師出有名。

若己方是正義之師,那麼情況自然又不一樣了,而其中的理由法海甚至都能夠設想出一些來而對于李世民來說,以他麾下的智囊團,想要找出些個緣由,其實也並不算難,區別只是在于只是單存第一個出兵借口,還是真心而為之。

如向西洲發兵,可假借清理無道佛宗,愚昧人族思想,大唐兵鋒所向,是為了真正開化西洲人族的思想,救他們出苦海;

陳兵北洲就更簡單,斬妖除魔,天經地義,大唐作為人間第一帝國,有責任掃清寰宇,立天下太平;

真正麻煩的是東洲,那邊兒可都是神仙洞府,大派宗門

不過若大唐當真有一天,掃平了西、北二周,東洲自然也不可能視若無睹雙方遲早會有一戰。

而真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不簡簡單單是人間的事情了,玉帝恐怕都坐不住了。

對天不敬的帝王,當年又不是沒有出現過。

始皇帝嬴政之所以暴斃于東巡之途恐怕也有這方面的關系,即便他此前並沒有露出要伐天的意圖,但他也是實實在在的破山伐廟,要斷絕神祀的斷了神明的香火來源,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也就削弱了神明的力量那麼依照始皇帝的脾性,將來率領大秦兵甲,攻上南天門似乎也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

帝王有建立不朽功勛的功業心。

正如和尚有普渡眾生的慈悲心,雙方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克的。

絕大多數的和尚與一個充滿抱負的偉大君王,總是相性不合的,除非是個同樣不肯安生的殺生和尚。

法海雖然是個殺生和尚,但他的殺戮並不涉及無辜,恰恰是為了護持眾生所以李世民來他這里找答桉,注定是無功而返的。

也或許是李世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神情稍有些尷尬,但他畢竟是人間帝王,自有一套心術,很快就恢復了平靜,仿佛之前的神情根本沒有提過一樣,「不日就是開宗大典了,不知御弟都請了哪些賓客前來觀禮?」

「除了告知黎山老母、鎮元大仙、如來佛祖、大日如來、觀音菩薩以及二郎真君與子輿先生便也沒什麼客人了。」

「地藏王菩薩不出冥界,貧僧此前已經去拜訪過了」

李世民︰

你這是開宗大典,還是仙佛大會?

「貧僧其實本不想請那麼多客人前來觀禮,但他們畢竟身份不同。」法海又頓了頓,道︰「其實原本還有兩份請柬是要送到火雲洞軒轅與大禹兩位大帝面前的,但想到他們不能擅出火雲洞貧僧準備在開宗之前,先去火雲洞中拜訪兩位人王。」

李世民︰

這個可真是狠狠的羨慕了。

「那個不知御弟口中的子輿先生,是哪一位?」

「孔聖的弟子,曾子曾參。」

李世民走了,沒有再多在慈恩寺多呆片刻,即便這寺是他出錢建的。

其實這一次御弟回來,李世明便直接將這慈恩寺的地契送給了他,御弟也並沒有拒絕,反而欣然接受。

其實他們師徒取經歸來之後,便已經是身無分文的狀態,之前在靈山送人事,悟空是一點沒留下,把一路上所得的財貨全都擺在了靈山大雄寶殿之上。

只是最後佛祖也沒收,全都散入了人間,渡濟給了貧困之眾。

如今的李世民不比開國時財政緊張,現下國家太平,吏治清明,百姓安定這國庫自然也豐厚了不少,否則他憑什麼敢想那萬古聖皇的大夢?

火雲洞外。

此處雲生八處,霧起四方,挺生秀柏,屈曲蒼松。

法海在山下恭敬施禮,道一聲︰「人族唐三藏,前來拜見諸位人王陛下。」

他是一個人來的,這里畢竟是人族聖地,悟空他們覺著跟來不自在,便全都留在慈恩寺操持開宗大典一事除了如來佛祖不能離開靈山之外,幾位仙佛都是特意向前來送信的大聖表明,當日一定會到場。

他們師徒自然也不能大意。

以上幾位,是法海的請的人而作為開山弟子的幾人,自然也有資格邀請親朋好友前來觀禮。

比如大聖就邀請了二哥蛟魔王、哪吒三太子、赤腳大仙、太白金星以及四廢星君袁洪等幾位神仙了,又因為去邀請陳塘關哪吒時,李天王也在家,就跟著一同也請了

八戒、悟淨以及小白龍在三界其實並沒有太多深交之人,那到是也給清風、明月下了帖子,不過這兩位當日本就是要跟著鎮元大仙左右同來的。

除此之外,小白龍請的四海龍王了。

其實這名單在三界傳開了之後,許多神仙之流甚至沒有請柬,也紛紛往大唐趕來這些人物是他們尋常就能見到的?

別說是鎮元大仙與菩薩他們,即便是跟四海龍王套上交情,那也是了不得的事情。

想當年,李靖與敖廣不也兄弟相稱?

李靖見了敖廣,那得是客客氣氣叫一聲兄長,可豈料時過境遷如今四海龍王見了位高權重的托塔天王,即便是心中再不情願,也得是恭恭敬敬叫一聲李天王。

火雲洞有伏羲大帝在,自然早就吩咐了童子在外迎接,這邊法海才見了禮,那童子便直接開口道︰「幾位陛下知道聖佛要來,已經等候多時了。」

所謂學無先後,達者為先。

這位童子看起來年幼,其實早在天皇年間追隨在伏羲大帝左右,當年跟著大帝一同到了火雲洞,也只是做童子形象若當真論起來,他絕對算得上是人族的老祖宗,只是一直都是孤身一人,並沒有在人間留下血脈傳承,可謂是十足的純陽之體。

法海粗略的感受了一下,便能在對方身上感受到一股極強的血脈奔涌之力這便是上古時期的人族武道麼?

「阿彌陀佛。」法海念一聲佛號,道︰「還請仙童帶路。」

「聖佛就別叫我仙童了。」那童子笑著回應了一句︰「我火雲洞中可無仙人,聖佛可以稱呼我為卦。」

「卦?」

「當年陛下察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而後便撿在河邊撿到了我,便給我取名為卦。」

「原來如此。」

這事兒法海可從來沒有听說過,這一趟算是漲見識了。

「聖佛請。」

「請!」

這火雲洞不是尋常所在,即便是如今被稱成為是三界聖佛的法海,在這里也更是始終保持謙遜本色這才入山,便見芙蓉峰聳,紫蓋嶺巍峨。

又嗅得百草含香,遠處又有爐煙鶴唳。

想來是神農陛下正在煉藥。

神農陛下與道家高人不同,他雖有神農鼎這等天地靈氣,卻從來不煉丹熬的是治病救人的藥。

再往前走,還見一幅幅壁畫在眼前,如有巢建屋、弇茲結繩、燧皇鑽火、緇衣系裙伏羲創八卦、神農嘗百草、軒轅戰蚩尤一直到大禹治水,算是一個完結。

轉過這一條山路卻見一座草廬學舍在前,其中有一位高大威 的壯漢,正在執筆寫春秋,一邊兒寫,還一邊兒向下面听見的弟子們講述他自己的感悟。

似乎是感受到了法海的目光,那大漢稍微停了停,對視過來的時候,還向法海招了招手而後或是覺著有什麼不妥,便向弟子們說了幾句,便向著法海這邊快步走來。

一旁的卦便向法海介紹道︰「這位是儒家的孔聖。」

這還是能看出來的。

法海也連忙迎了上去,等雙方走近了,他先開口行禮,道一聲︰「貧僧唐三藏,見過孔聖。」

「不必多禮。」孔聖人笑道,「你是如今人間的聖佛,老夫只是早生了你多年,痴長幾歲」

話雖如此,但法海依舊保持謙遜,在這位儒聖面前,即便是再狂傲的人,也得收起自己的狂傲之心。

孔聖人接著說道︰「不過如今相識也不算晚,聖佛的唯識教法我很感興趣,若得空時,不知可否討教一二?」

「豈敢。」法海雙手合十,「能得孔聖指點,乃貧僧之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對于孔子來說,三界沒有不可學之物,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是此理。

況且三藏的佛法,于整個三界來說算是超前的,孔聖怎麼可能會不感興趣?

而對于三藏法師來說,百家的學問他本身就來者不拒,能跟孔聖有個坐而論道的機會,這豈非是天大的機緣?

更是不能錯過。

主要法海一直以三藏的身份行走三界,至于前世「金蟬子」,他基本上是不提的不然他也算是個千年前的古人了。

若從金蟬子這邊兒算起來,他跟孔聖其實還是一個時代的人物。

少言了幾句,法海便暫時向孔聖告辭了,畢竟今日此來主要還是拜見軒轅與大禹兩位人王的只是在分別之前,孔聖則是從懷中取出了一卷書來,笑道︰「此物聖佛且收下,只當是見面之禮了。」

書卷之上沒有書名,法海也不好打開觀看,便取出了一本隨身攜帶的佛經,也贈送給了孔聖,也算是相互轉交了贈禮。

孔聖也欣然接受,而後才細看封面,上面寫著《成唯識論》。

過這一片山谷,卻見有寶策靈台,更有一方大鼎矗立面前,此鼎並非是炎帝的神農鼎,而是禹王所鑄之九州鼎的彷制

其後樓閣飛青鸞,亭台隱紫霧。時見龍潛澗底,虎伏崖前

不及法海細看,便听一道豪邁之聲,笑曰︰「哈哈哈哈哈——,唐三藏總是當面相見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