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二十七章 歷史的波瀾壯闊,當真是這般就能夠裝得下的麼?

一路上總是听師父說起中原種種,如今親至長安,才知道什麼叫底蘊。別看大唐開國至今並不算太長,但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始終未曾斷絕。

或許三皇五帝在中原已經成為了傳說。

先秦列國,諸子百家的故事,到現在依舊膾炙人口。

出身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的大聖,在西行路上還往前推算過自己出生出生之時,大約正是中原的春秋時期而自己在花果山耍子的時候,中原諸子正逐逐漸登台。

據說那個時候,太清聖人化身老子下界,在人間創立道家學派,都未能拔得頭籌。

雖然道家的高人確實不少,但大家學著學著就隱居深山老林修仙去了對世俗之事,一向也不太放在心上。

反之,那些注重世俗名利的道家中人,自家學問肯定也不精深就更難同當世的那些入世顯學相爭了。也就是道家高人一個個都修為高深,否則若是只論學術,此消彼長之下,怕不是要就此消亡。

在去往御花園的路上。

大唐天子還不斷向頭一次來中原的大聖師兄弟幾個,介紹宮中這些建築風格,甚至在路上見了些裝飾之用的陪襯,都能說出一段淵源來。

各有來歷,各有寓意,乃是貨真價實的人族瑰寶。

尤其是路過弘文館的時候,見了一眾皇弟、皇子與衙內們下學,或許是李世民算著時間路過此地,便順勢將他們全都招呼上,同去御花園。

李世民自然就向大聖等人講述這弘文館來歷,雖說是門下省下屬的一個衙門,但他的弟弟以及兒子們,以一些皇親皇親國戚與京城高官的子弟,在成年之前都會送到這里來學習。

可謂是大唐的人才培養中心。

見是弘文館,法海便忍不住問了一句︰「皇兄,听聞此地藏書二十余萬卷愚弟不才,不知可否于內閱覽群書?」

「哈哈哈——」李世民听了大笑道︰「凡大唐境內,無御弟不可去之處。」

說罷,李世民還頓了頓,又說一聲︰「口說無憑,且等明日朕讓工匠專門打造一塊兒令牌,御弟憑此令,便如朕親臨。不過朕也有個小小的請求——」

法海也不等李世民開口,便道︰「不知陛下是要原版的佛經,還是小僧閱後批注過的?」

李世民想了想,道︰「朕都要。」

「阿彌陀佛。」法海也不見怪,只是笑道︰「若只要原版經文,小僧這就可以取出,放入弘文館內但陛下若是都要的話,陛下就要等一些時日了。」

「此事不急。」李世民笑呵呵說道︰「畢竟若無御弟翻譯批注這一萬五千卷的經文,也如廢紙無異。」

「太子。」

「父皇。」太子殿下連忙上前。

「慈恩寺修建的如何了?」

太子殿下拱手回應︰「回稟父皇,已經建好。」

「再于寺內修建一座佛塔。」

「是。」太子殿下也不用多問,便也知道這塔之用。

但李世民還是主動解釋了一句︰「這慈恩寺的住持方丈非御弟莫屬另外,這佛塔便專供御弟自天竺取來的真經,至于這崇文館內留一份原文抄錄的即可,原版真經,還是留在寺中,由御弟親自保管更為妥當。」

法海的本意是,自己留著無字真經就夠了;這有字真經,本就是為大唐取來的,放在弘文館內也並無不可。

不過此刻听了陛下之言,他也沒有拒絕就是了。

真經當然還是放在佛寺之中最為妥帖,這些經文若是放在弘文館里,怕最終也是個無人問津的下場。

「其實這些書卷,才是留給後輩子孫真真切切的財富。」李世民感慨了一聲,對太子以及弘文館中出來的那些學生們說道︰「即便是我們這些老頭子,打下再大的疆域,若後世子孫不孝,遲早有敗干淨的一天歷史的前車之鑒,不在少數。唯獨這些——」

李世民指了指弘文館,「我們繼承了前人的智慧,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大唐;而若要保證中華始終興旺,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發揚前任的智慧之上,始終將它們傳承下去等到那時,即便是大唐亡了,中華亦在。」

這一刻,大聖似乎明白了師父以往說過的一句話,人之所以不畏死,乃因精神傳承永續。

大聖只是心中感慨,但一旁的小白龍卻不知為何忽然有些無地自容或許是因為他們龍族壽命悠久,又得天地鐘慧,生而便有呼風喚雨之能,故而生性自大不如人族上進就不說了,便是他們老祖宗留下的榮耀,都快要丟完了。

他一時覺著,即便是那些龍宮寶庫中的諸多奇珍異寶,甚至都比不上這人族這些書卷來的珍貴。

李世民也不知想到了什麼,忽向著三藏法師問了一句︰「御弟,你說朕死後,那史書之上會如何記載朕的一生功過?」

他也不等三藏法師說話,更像是自問自答︰「朕翻閱前朝遺留下來那些典籍,區區幾句話,便能概括人的一生,區區幾頁紙,便能記錄一個朝代的興亡可歷史的波瀾壯闊,當真是這般就能夠裝得下的麼?」

這話,便是法海也沒辦法接。

因為事實就是如此。

世人皆知,太宗皇帝有三面鏡子,其中一面便是「史」,可知興替。

大唐之所以能有如今這般興旺,絕少不了太宗皇帝以史為鑒。

「險些忘記了。」法海見氣氛稍有些沉重,便上前一步從袖中取出了通關文牒,呈至李世民面前,「此是當年離開長安時,陛下送臣弟的通關文牒多虧有此物,才能叫臣弟于西洲諸國,一路暢通。」

李世民十分鄭重的接過來,又想起這是貞觀一十三年之事,便嘆笑一聲︰「久勞遠涉,今已貞觀二十七年矣。」

稍稍翻閱,見牒文上有寶象國印,烏雞國印,車遲國印,西梁女國印,祭賽國印,朱紫國印,比丘國印,滅法國印;又有鳳仙郡印,玉華州印,金平府印與天竺國印。

心中又對御弟西行之故事,做了一個大概回顧,這才將文牒收在袖子里,心說︰等朕百年下葬,此物當為貼身陪葬。

不多時,便到了御花園。

早有長孫皇後相迎,「臣妾恭迎陛下,見過三藏法師與諸位長老。」

「見過皇後娘娘——」

除了李世民之外,眾人一同向皇後娘娘行禮。

雖然據法海所知,這位皇後娘娘英年早逝,應當是在貞觀十年病逝,但如今卻依舊尚在可法海也並沒有因此而大驚小怪。

畢竟本該貞觀二十三年駕崩的李世民,如今不也依舊生龍活虎?

況且最離譜的事情分明就在他自己身上。

即便如此,法海還是運轉了法眼,稍稍探尋了一番長孫皇後的氣脈,發覺確有氣血虛浮之象,想來是大病之後,身體漸虛,至今不能恢復。

一番見禮之後,眾人紛紛入座。

啪啪——

寒暄幾句之後,便開始上齋了。

因為是招待三藏法師還朝,故而今日全都是素宴。

「幾位長老就在疆外,如今到了大唐,不妨品鑒一番我大唐美食。」

李世民這話看似是向著三藏法師的幾個弟子,但八戒總覺著他在看自己但隨著菜品越上越多,越來越齊全,八戒早顧不得其他,只把一雙眼楮放在身前的珍饈之上。

若非他還記得禮數,早就開始大快朵頤了。

看那異香馥郁,奇品新鮮——琥珀杯,玻璃盞,瓖金點翠;黃金盤,白玉碗,嵌錦花纏。

先上來的是一應開胃瓜果,如核桃柿餅,龍眼荔枝。宣州繭栗山東棗,江南銀杏兔頭梨令人眼花繚亂。

瓜果上完了之後,便是素齋,什麼爛煮蔓菁,糖澆香芋。蘑孤甜美,海菜清奇。面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來服,芥末拌瓜絲等等,花樣繁多,更是應接不暇。

最後上寫蒸酥蜜食兼嘉饌,更有那美酒香茶作陪可謂是無般不備,無件不齊。

「請——!」

一聲令下,八戒已然開動!

飯飽之後,李世民向八戒問道︰「豬長老以為如何?」

八戒意猶未盡,起身一禮,認真說道︰「這百味珍饈皆是上品,我中華大國與西夷果然不同。」

不覺天晚,謝恩宴散。

李世民本要挽留三藏留宿宮中,但听三藏說他已經答應了洪福寺眾僧,晚時相見李世民便也沒有強留,但他已經打定了主意,明天一早便去洪福寺上門相見。

且說法海回到洪福寺,見天色雖晚,但寺中大小眾僧皆還未睡,都在此等候

他們見三藏法師歸來,也不等三藏法師先說話,便一個個的先磕頭迎接上前一步,將老方丈扶起來,後面眾僧也跟著一同起身。

三藏法師乃是大唐太子親封的天下大闡都僧綱,實乃眾僧之首,他們這些僧人見了自當要跪拜迎接。

即便是一寺的方丈,也不能例外。

法海讓他們日後見了自己無需再跪,僧人們反而誠惶誠恐心不能安。

見三兩句話不能讓他們更改,法海也沒有急于一時,往後再慢慢矯正就是了。

畢竟連大臣們上朝面對大唐天子時,都是坐著議事自己一個凡僧,即便是領了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卻也不必如此。

後一想到,這些僧人日常跪拜佛祖許是跪得久了,反成了習慣,想要再讓他們站起來,恐怕也當真不易。

等入了寺中,便有他舊時弟子開口說道︰「師父,這樹頭兒今早俱忽然向東。我們記得師父之言,遂出城來接,果然到了!」

「我等還是比不過陛下。」又一個弟子說道︰「陛下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在城外望經樓中住上一段兒時日,等候師父歸來只可惜那望經樓中全是禁軍,即便是我等僧人,也不能擅入。」

自古以來皇帝出行,就沒有輕率的。

除非是皇帝自己微服私訪,偷跑出皇宮。

但一般來說絕大多數皇帝,等閑之時是很難離開皇宮的。

越是賢明或者說,越是想要做個好皇帝的皇帝,都會或多或少的被底下的位置束縛。

即便是李世民也不例外,若非如今有太子分擔國務,他也不見得能有這般任性,每天的奏章都夠他頭疼的了。

入了大殿,自然又是一陣寒暄。

法海師徒幾個沒有困意,但眾僧還是漸漸露出疲累之態,法海便遣他們各自散去,有什麼話明天早晨再說,奈何眾僧不從,法海遂以天下大闡都僧綱的名義下令,眾僧這才不情不願的散了。

三藏法師畢竟在這里住過一段時間,他的禪房始終空著,且時時有人打掃,即便是走了十四年歸來,也能立時入住。

況且今日白天里,眾僧還又悉心打掃規整了一遍,連四位弟子的房間都準備出來了,就在三藏法師禪房的左右兩間。

四個弟子卻都在三藏法師的禪房中,晚課已經成了習慣,大家都很自覺。

或許他們也終于感受到了大師兄之前的擔憂,知道師徒一眾團圓相聚的日子,恐怕是當真不剩下幾日了。

一夜修行,並無閑話——

次日一早。

太子殿下便接到了傳訊,說父皇天不亮就出了宮,今日早朝依舊讓他梳理。

李治頓時一個頭兩個大,心說︰想必古往今來那些為了這個位置爭得頭破血流的皇子們,是萬萬不知道這個位置的辛苦吧?

太子殿下愈發佩服自己的父皇了,以往竟能勤政如斯自己只是在父皇的指導之下監國幾年,便已經有點兒想要撂挑子了。

大哥、四哥都是你們不爭氣,才叫這苦差事落在小弟的頭上。

太子殿下去上朝。

李世民自然是來到了洪福寺外。

法海早有感應,自然提前迎接卻見李世民身邊除了一隊禁軍之外,還有一個中年人。

稍稍打量了幾眼,見他面色雖然蒼白,眉眼甚至還有幾分陰柔但似乎內心聚攏著一團無處宣泄的火氣。

更有一點,對方于李世民,能有七分相似。

「見過皇兄。」法海收回了目光,並沒有詢問對方的身份。

他知道李世民會主動說的,畢竟人是對方帶來的,自然有其用意。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