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839章 江寧戰役之序

「以你徐大人的親身體驗,請告訴鐵良大人,江寧城就算最牢固,也扛不了艦炮的持續轟炸,想守是守不住的,我陳天華尚欠他一個人情,他可以提任何一個要求,但江寧城除外。」陳天華笑眯眯地朗聲講述道。

「多謝大元帥不殺之恩,您說的話我徐良楨一定帶到,只是咱們各為其主,不能在一起共事,但大元帥的氣度令徐某敬佩,就此辭別,但願今世還能再見。」

說完,徐良楨朝陳天華拱手做了一個深揖,然後翻身上馬,率幾十名隨從,朝著江寧方向奔馳而去。

「全體官兵,今晚同慶同歡,慶祝鎮江府城收復,酒肉管夠。」陳天華當庭宣布。

「呵呵…」

「勝利了…」

「……」

現場一片歡騰的海洋,共和軍以極小的代價,收復了整個鎮江城,俘虜清軍三千余。

據從揚州傳來消息,鎮守使林樹清一看不妙,他率一個標團守軍宣告起義,明天,共和軍派員去接受,並且改編其軍隊。

蘇南地區,蘇州、常州、泰州、無錫等地,當地巡防營都紛紛陣前響起起義,無法是否心甘情願,但以這種和平方式收復,陳天華實感心慰。

戰後治理,這是另外一門學文,而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略目標中的最高境界。

……

滿清時期,江寧府作為兩江總督所在地,和江南政治軍事中心,其明城牆在防御工事方面,得到了加強。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里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余里,城高十余米,上寬八米,依山脈、水系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

城牆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鐘山為依,北有後湖為屏,西納石城入內,形成獨具防御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

眼下的江寧府城,除了堅固明城牆之外,還建有許多要塞炮台來拱衛。

烏龍山,幕府山炮台是江寧城垣北部的門戶,也是它的沿江主要炮台。

天堡城和地堡城炮台,位于紫金山上西峰的兩個要塞,地勢險要,可俯瞰整個江寧城,拱衛城垣東部堯化門。

雨花台的東、西炮台,位于城南外圍重要門戶,主要拱衛聚寶門。

獅子山炮台位于城垣西部的獅子山頂,也是江寧沿江炮台之一,拱衛儀鳳門,定淮門,清涼門等。

陳天華和他的軍事團隊,對江寧府的軍事要塞、炮台以火炮數量和炮兵布置等數據,了解得一清二楚,圍繞制定了一系列,多套多元化的進攻方案。

對于六朝古都,陳天華的要求有三點,一,盡量不傷及無辜百姓,二,不得炮擊搗毀了名勝古跡,盡量保護好古城牆,三,戰場勸降為主,武力殲滅為輔。

最後,在若干種作戰方案中,陳天華批準了其中一個較為合理的進攻方案。

第一步,利用強大的江面艦炮,首先解決掉江寧府沿江的三個炮台,烏龍山、幕府山和獅子山。

然後分別從上元門和觀音門附近等江灘登陸,重點進攻上元門,觀音門和佛寧門,佯攻江東門和堯化門。

第二步,同樣利用艦炮,轟擊沿江江灘陣地,進行地灘式無差別轟炸,最大限度殺傷清軍的有生力量于外城。

第三步,將一個重炮團調入位于紫金山西峰的天堡城和地堡城附近,轟擊那兩個炮台,壓制對方炮火並派兵攻佔。

第四步,派兵從上元門和觀音門等地攻入,然後指揮共和軍攻克太平門,進入江寧內城。

第五步,盡量引守軍于外城和內城之間的防御,反擊之上,減少巷戰之苦。

……

公元1910年元月八日,農歷十二月初十。

清晨。

江寧府長江下關碼頭的江面。

一陣又一陣的汽鳴聲,響徹雲霄,此起彼伏。

一支綿綿不斷的混成艦隊,沖破濃霧迷蒙,漸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軍艦旗桿上飄揚的是五色旗,這是中華共和軍的艦隊。

「共和軍來了,快去通報!」

「大戰就要開始了!」

「……」

長江兩岸的守軍如臨大敵,紛紛嚷叫起來。

共和軍這支混合艦隊,相當龐大,共有八十余艘大小艦船,其中作戰軍艦共二十二艘,除了狼字號戰艦,還有剛收編的十七艘楚字號淺水炮艦中的七艘,參加這次軍事行動。

滿載戰略物資,軍糧、食物和軍械彈藥的大商船,足有十五艘之多。

除了作戰艦艇,後勤保障船,恐怕要數運兵船隊最為龐大,千噸級大駁船共有三十五艘,滿載三萬三千人的陸戰部隊和裝備,包括部分軍馬。

共和軍出動了全部,共十艘掃雷艇,因為江防軍在長江各入口布有大量水雷,混合艦隊前面開道的,就是有一字鋪開的掃雷艇,這下他們有用武之地了。

清軍江寧水師統編為江防軍,共兩萬余人,總部設在浦口鎮,提督為張勛,是個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

張勛雖是漢人,可他是個不折不扣的保皇派,效忠清室的老頑固,禁其部屬剪發辮,人稱「辮帥」。

這次保衛江寧府城,張人駿專門召集鐵良,張勛和王有宏三位領軍統帥開會,在這次軍事會議上,三人做了具體分工。

下關水域,江寧府城漫長的江防,由張勛的江防軍負責,外城,主要是東南方位,主要由巡防營統領王有宏。

江寧巡防營共有二萬余眾,而他們的武器裝備和軍餉等都是滿額,所以,戰力不比以自強軍為基礎的新軍弱。

內城防御由鐵良率新軍守備,他共有二個步軍標團,總督府衛隊營,提督府衛隊營,炮兵標團等,約為六千余眾。

陳天華這次要面臨的五萬余清軍,三位領軍統帥又都是滿清忠臣,他和他的軍事集團,所面臨的困難自然不小。

他深諳這場戰役,每個階段都將是場場血戰,他並不怕打,也不怕血腥,而是怕因戰而毀了這座千年古城,成為歷史罪人,被後世的人唾罵。

下關江面上,原先停靠著許多外國軍艦,眼看著戰火紛飛,為了不引火燒身,不得已撤離戰區,退到外圍觀戰。

洋人們紛紛聲明,對于這場舉世矚目的江寧戰役,他們恪守中立,其中之理不難猜模。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