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50、最重要的一天

今天是極其特殊的一天!

因為一場堪比永和九年的盛大集會即將上演。

單從人員配置,就不是永和九年那場可比的,可將這場集會的參與者劃分為幾個層次︰

其一、吃瓜看客。

皇帝司馬聃,一個平平無奇的皇帝,廟號孝宗。

兩漢時期,廟號是對一個帝王一生的總結,非常神聖,非大功于社稷之君王不可得,兩漢共計有七位君王有廟號,其余帝王在漢獻帝時,因功績不夠被除名。

等到了三國時期,廟號成了爛大街的貨,司馬聃由此混到了一個廟號,大概是實在是沒什麼拿的出手的功績,便混了一個「孝」。

司馬聃兩位即位,二十歲不到就掛,東晉開國至今短短三十多年,他是第五位皇帝,由何充、蔡謨、會稽王司馬昱等人輔政,生母褚蒜子攝政,一個傳奇的女性,能不「孝」麼?

中國歷史上,同為「孝宗」的一共有三位,第二位是南宋孝宗趙,我們能了解這位帝王,主要是他在位期間,平反了岳飛案,文治相當了得。

第三位則是大名鼎鼎的明孝宗朱祐樘,從他混子老爹手中接過皇位,開創「弘治中興」,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使大明王朝再度復興,公認的中興之主。

所以,司馬聃的功績,與這兩位想比,差的不是一點兩點,但「永和」、「升平」期間,倒是發生了許多大事,最著名的就是永和九年的山陰蘭亭集會。

其次,司馬聃繼位之初時,庾氏兄弟(庾冰、庾翼)欲故技重施,想要賭一把從龍之功,結果賭錯了隊伍,事後遭到了褚蒜子清算,庾氏的基本盤被桓溫接手了。

由此,因外戚起家的庾氏開始走下坡路,桓溫開始崛起。

升平二年的這場集會,呼聲很高,以至于十五歲的司馬聃在皇宮里都听聞了,剛好今年太後褚蒜子還政,于是寂寞無聊的司馬聃下達了口諭,把本該在司徒府舉辦的集會,放到了「華林園」內。

並且,無聊的太後褚蒜子也將出席集會,眾所周知,庾氏在褚蒜子的手中逐漸走向沒落,而這一次,褚蒜子將作為見證者,不可謂不巧合。

其二、策劃者。

司徒司馬昱、謝安、王坦之、王彪之、刁彝等皇家士族階級,不止于此,還有許多名流世家也會出席,共襄盛舉。

其三、庾氏。

以庾苒為代表的一眾庾氏子弟,勢必要一雪前恥,干掉初出茅廬的蕭欽之,重振庾氏風光。

其四、蕭欽之。

一個為自己正名的少年人,一個被無端推到前台的少年人,一個由不得自己做主的少年人,一個為了她為奮斗的少年人。

總之,各種機緣巧合之下,這場集會應運而生了,吸引了無數道目光。

建康「華林園」,仿造洛陽華林園而建,在皇城的西北角,從秦淮河西至運瀆,到皇城西北角,在轉東西走向的潮溝從大廈門進入。

「華林園」雖不如洛陽的大氣和精致,但該有的一樣不缺,西北堆山,東南闢池,基本格局為「一池三山」,承接秦漢追求飄渺仙界的意境,比如著名的「景陽山」、「華光殿」、「九華台」、「天淵池」等。

時稱「華林園」內有大海,建「蓬萊山」,山上設「仙人館」與釣台殿,以飛閣相連,而此大海即天淵池,與「蓬萊山」對應的是「九華台」,亦在海中,上設「清涼殿」,是個乘涼納暑的好去處。

此次集會的舉辦地就在九華台,十幾丈高的巨型平台,削山填石,壘砌而成,臨之可俯觀華林園全景,迎風朝霞,頗有縹緲之意。

清涼殿內,已然布置好,羅案林立,酒水飲品,一應俱全,皇上和太後身份最高貴,桌華服,坐在高位,余者論資排位,依次列坐,殿外守著各家的跑腿小廝,還得識文斷字,以便及時的把此次集會的內容送回各家,好似現場直播一般。

蕭欽之是被謝玄領著來的,主要是徐邈和趙芸菲還沒資格出席,蕭欽之本是個面生的,欲想找個沒人的角落觀摩觀摩,只是作為今天的主角之一,想不引人注目都不行。

在太監的引領下,蕭欽之走上前,先是與皇帝、太後等一干有名頭的人躬身行禮,期間太後褚蒜子問了幾句,還賞了一根玉如意,以滋嘉獎。

于此,蕭欽之在來了建康幾日後,第一回在權貴們面前露了個大大的臉,然蕭欽之深知裝逼秘訣,一定不能激動,得要表現的不卑不亢,端正大方,似這種大場面不值一談,方才能獲得好評。

事實上,蕭欽之裝的很到位,一舉一動,都深得這個時代的精髓,外加長得好看,大大加分,不出意外,給大家的第一印象不錯,但也僅此而已,勉強得個眼神好評,誰讓蕭欽之出身不高呢!

舉辦盛大的集會,不是請客吃飯,是有流程的,甚至精確到具體的開席時間,方位坐席等,一絲一毫都不能馬虎,特別是皇帝、太後在場的情況下,很是講究,故大家都還比較克制,雖然某些人已經是一副眼懟眼,要干架的樣子。

這得歸咎于中國人講究「斗而不破」,也就是場面一定要看的過去,明明要干仗,得文雅著來,就比如這次集會,大家都知道一定會干仗的激烈,偏要一上來先飲酒宴樂,等差不多了才開始。

要是一場來就干仗,就顯得很不文雅,不符合名人雅士們的習慣,所以,總體來說,暫且一片祥和,觥籌交錯,歡聲笑語,談笑風生。

也不知到安排坐席的人是不是成心和庾苒有仇,偏把庾苒的坐席排在了王坦之、郗超之後,這也就算了,忍忍就過去了,若不講家世,從官職來說,他們倆真比庾苒高,關鍵王坦之捻著一杯酒,拿十分不憤的拿庾苒打趣道︰「何不與我同座同飲?」

氣的庾苒差點破口大罵,後面的一幫庾氏子弟怒目而瞪,然後郗超再接再厲,挑釁道︰「同飲不同坐!」

庾苒深吸一口氣,心知嘴炮不是這倆人對手,于是撇過頭去,窮凶極惡的盯著末席,正與人和談的蕭欽之,衣冠楚楚,風度翩翩,當得一個風流美少年。

蕭欽之遇到了不少老熟人,謝氏兄弟不必說,郁悶的王氏兄弟也在,還有顧愷之、陸俶、張玄之等人也在,大家久未蒙面,閑談一二,不免聊及接下來的事。

很奇怪,蕭欽之明明是末等士族出身,不知怎的,就混到了頂流圈子里,且看起來,絲毫沒有違和感,便是一些建康士族大家出身的青年才俊,也不見能被這個圈子接納。

謝玄非常敬業,臨行前得了阿姐的囑咐,開始替蕭欽之一一介紹在場的誰是誰,忽然就迎上了庾苒不懷好意的目光。

蕭欽之絲毫無芥蒂,甚至還舉杯以酒代禮,洋溢著微笑,落在了旁人眼中,就是有涵養的表現,其實,若是能扒開蕭欽之的心扉,此刻定是在罵娘。

似這類場合,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用來熟絡交流,拉進關系,為大家提供一個彼此交融的場合,這個模式在此後數千年的時間里,依舊在延續。

好了,話不多說,因為宴席過半,好戲開場了。

【我沒太監啊,不過最近,沉迷于明史,嘿嘿,,,,,,】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