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二十章 拖下去,即刻斬了!削言官權力!

李標捂著胸口,指著陳子壯,臉色蒼白,滿口只有︰「你,你,你……」

陳子壯再次強調道︰「請陛下正人心,靖浮言,殺奸臣!」

滿朝清流言官們,不少也對陳子壯恨得咬牙切齒,但此時也都不知道該怎麼反駁。

因為陳子壯太能說了。

你要是說他為外戚說話,他就以一起下詔獄讓東廠查查誰底子干淨的大招來做威脅。

你要是跟著李標一樣,贊成孫傳庭、周遇吉有原罪,那他就給你扣大帽子說你大不敬,說孫傳庭、周遇吉都是皇帝用的人,跟外戚沒關系。

你要是說自己人多,持的是天下公議,他卻說你們是專政,還說比外戚干政、宦官專政還可怕。

清流言官們已經不敢再言語了,也不敢再仗著人多威脅皇帝,因為他們不願意真的給自己也扣一個專政的帽子。

「好一個文官專政,史書與人言亦不能昭其惡。」

天啟听了進去,且月復誹道︰「還是讀書人批評其自己人來更狠啊!朕還是第一次听到這個說法。不過,也沒說錯,如今大明,外戚後宮出身寒微,早已無威脅,宦官不過家奴,一手詔即可除之,武臣已不能入相,上下官校皆出于兵部任命,唯士大夫做大,又能言善辯,善于文過飾非,故難以盡知其弊,倒是他們自己人才把自己看得更清楚。」

天啟看向了孫承宗︰「先生,你認為陳子壯所言如何?」

孫承宗一臉郁悶。

能不能別問我!

沒看我最近一直很低調嗎?

但孫承宗知道皇帝問他,是在試探他。

他知道皇帝天啟最在乎的文官里,就是自己這個帝師,是不是跟他一條心。

孫承宗也就只得回道︰「陛下,陳翰林所言是正論!」

孫承宗這話,雖然迎合了天子,承認了陳子壯的觀點,但也得罪了清流言官們。

李標等清流言官因此錯愕不已地看向了孫承宗。

孫承宗沒有看他們,只低著頭,他不可能只為了士林名聲而真的背叛君王。

天啟欣悅地一笑,就道︰「就依先生所言,李標明言邊臣游于外戚,暗蓄對君父大不敬之意,可謂大奸似忠,大偽似直,機巧詭詐,判斬立決!」

李標听後怔在了原地,隨即看向張貴︰「國舅爺!你難道就不說些什麼嗎?!」

在李標看來,這一切都是張貴導致的,自從張貴出現後,就禍害得大明朝越來越不按他們文官所希望的路子走,如今連文官與文官之間都相殺起來。

「陛下,不是我西廠和中軍都督府的事,臣一個外戚不便多言,臣請陛下準允,臣保持沉默。」

張貴回道。

天啟點頭。

李標︰「……」

他不得不承認張貴不是一般的外戚那麼好對付。

因為這位國舅爺不會直接搞黨同伐異的事,除掉別人也總是用皇綱國法來除掉某人,顯得自己不是出于私心,還總是拉一幫打一幫,用利益和大義收買人心,更關鍵的是,凡是選擇支持或者站在他這邊的人都能升官加爵,以致于到現在都還有很多人在為其說話。

李標只能耍橫,激動地道︰「陳子壯分明就是你的人!」

「陛下,臣冤枉!」

「陳翰林乃天子門生,臣是外戚,皆只是陛下的人,哪敢互為主僕,為證臣清白,陛下可以下旨讓臣與陳翰林去詔獄,受東廠嚴查。」

張貴忙回了一句。

陳子壯也附和道︰「陛下,臣亦願下詔獄受審,以證清白!」

他與陳子壯的確無私利來往,只是朝堂上會很默契的配合而已。

當然,陳子壯這種歷史上寧破家寧看見自己幼子被清軍殺死也不肯降清的忠烈之士,張貴也用私利拉攏不了,自始至終,陳子壯願听張貴使喚,皆因為兩人理念一致而已。

「把李標拖下去,即刻斬了!」

天啟也不耐煩地說了一句。

無論陳子壯與張貴有沒有私交,他也懶得多問,他甚至巴不得張貴多結些文官,讓士大夫內部更分裂,這樣他這個皇帝就可以拉一幫打一幫搞制衡。

而且,天啟現在最怕張貴說把自己下詔獄的話。

天啟知道,如果他真把張貴下詔獄,就不只是前朝不寧,後宮也會不安。

何況,他自問自己那皇後也不是自己好拿捏的。

「陛下!」

李標郁悶地大喊了一聲,隨即看了張貴一眼,心道︰「又是這招!明明知道天子不會將你下詔獄,就動不動讓天子把你下詔獄自證清白,你敢下詔獄,他魏忠賢敢審嗎?陳子壯肯定也是跟你學的,也動不動以一起下詔獄來威脅!」

李標知道自己現在惹不起張貴和陳子壯這些動不動說一起去詔獄的人了,他是真的怕了。

所以,李標最後只向天啟哀求道︰「陛下,無論怎樣,不能讓臣等因言獲罪啊,不能阻塞言路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然陛下真的想讓天下從此萬馬齊喑,無人敢再進言嗎?!」

安桐也跟著道︰「陛下,臣等死不足惜,然臣等若死,恐無人再敢直言啊!」

「陛下!臣以為,這種險些壞了邊事,讓邊臣枉死的直言不要也罷!」

「如今朝廷要做的,其實是對言路進行改制,不能再讓一些奸邪之徒借著直言之名而壞朝廷大政!」

陳子壯道。

天啟這里沒有理會李標這些人,只讓錦衣衛把李標、安桐等人拖了下去。

而李標、安桐等人接下來也的確被梟首。

話轉回來,天啟這里只問著陳子壯道︰「怎麼改制言路?」

「首先,言官不能只由文臣當!」

「因為,就現在幾個只來自于文臣中的言官所言之事,不足以代表天下民意,所謂兼听則明,偏信則暗,陛下真要納言听諫,就當听到天下更多人的言!」

「故需要讓一些持正有識的武臣、庶民也擔任言官,如此方能盡听其言,而不讓言路盡為文臣所控。」

「其次,當設官報,令官衙設報,既如《邸報》一樣刊載國策國事而曉諭天下人,但和《邸報》不一樣的是,可以讓士民投稿,選其文章故事登載于上,而傳于天下人知道,陛下也可通過報刊知道天下言論,還有組織人員去收集各類消息,載于上面,使天下人知道,也讓陛下通過官報知道更多的天下事,而不只是通過言官和近侍。「

陳子壯把張貴給他提過的把控輿論的設想提了出來。

翰林掌院學士楊景辰急欲出來反對。

在他看來,讓官衙辦報以及讓言官有非文官的參與,無疑,大明不會再有所謂的公議,因為人人都可以說話,還不如人人都不可以說話。

但被孫承宗這時拉住了他。

孫承宗暗囑道︰「別去爭!斗不過國舅爺的!你越爭,他拋出的改制建言就會更多!現在這樣改制,至少還讓文官也跟著說話,你再反對,信不信,他就會讓陛下覺得文官人人該殺!」

楊景辰听後只得退了回去,沒有站出來,只道︰「但這樣,公議就不再是我士林公議了!」

「沒有就沒有!大明是公議說了算,還是天子說了算?!」

孫承宗質問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