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本章涉及到的地圖在app評論區置頂了,不太了解地形的,可以去看看)

趙碩回到都督府,還沒坐熱,王渠讓便送來了兩份軍報。

「隴右前線傳回來的。」

趙碩對著跳動的燈光,拆開了火漆封著的信封,打開一看,卻是左武衛領軍將軍皇甫隆雲發來的軍情匯總。前後兩封間隔五日,第二封用的是四百里加急,所以幾乎和第一封同時到達。

「是石堡城。」趙碩便看邊道︰「隴右斥候十四日前在莫離、樹墩一線發現了吐蕃增兵三千多人。四日前,又在百谷城發現了大片吐蕃軍帳,預計有一到兩萬人,戰馬八千匹。」

兩人起身,在掛在背後的羊皮輿圖上找。

「此三處,距離石堡城均不足百里。」王渠讓比劃了一下,道︰「石堡城乃隴右、河西與吐谷渾的三岔路口,大唐與吐蕃在此地交手七回,輸多勝少。景中議和時,因它始終在我們手中,吐蕃還與大唐使臣起了爭執。」

「不用你說。」趙碩道︰「石堡城至關重要,沒了它,吐蕃就能居高臨下直面鄯州,進而與河西連成一片。丟了它,我們在鄯州便無險可守。大唐歷代以來與吐蕃交戰,石堡城戰況均是八百里加急直達天听。」

趙碩在隴右前線總共只有左武衛一個軍一萬余人,算上各軍鎮邊軍三千人,鄯州府軍兩千人,堪堪一萬五千人。而吐蕃在石堡城前線,原本就鋪排了六千人,加上此次增兵,約莫共有三萬人。

離鄯州最近的是涼州的右武衛,只需越過大通河,跨過大通山再直行五百里,就能到達隴右前線,但涼州是河西之地僅存的最後一處據點,右武衛要盯著河西肅州的達布倫欽,不可輕易調動,否則達布一旦在河西發難,只剩半個的涼州也便即不保。

「不如……」王渠讓沉吟道︰「不如向陛下求援吧。」

趙碩閉著眼楮搖頭,「如今能打的只有衛軍,但左右千牛衛拱衛長安,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就剩個空殼子,均動彈不得。左驍衛在幽州、右驍衛在漠北同室韋、契丹對峙,鞭長莫及。左右威衛在劍南防吐蕃東下,也動不得。左右領軍衛在南召監視,甚遠。想要援兵,只有隴右各州的府軍。」

如今的大唐,不僅衰微,還強敵環伺,風雨飄搖。

王渠讓嘆了一口氣,道︰「各州府軍如今也名存實亡。我今日翻看各州呈上來的平安表,這幾年隴右府軍剿匪尚且戰力不足,若是拉上前線,怕是要嘩變。」

「是。」趙碩對此深有體會,別說隴右其余內州,即便是涼州,地處河西邊陲,本該積極備戰防備兵亂,可在二月蒼宣縣近三百府軍圍剿十幾個吐蕃騎兵,也還折損了三十余人馬。

由此可見一斑。

他當初在河隴轉的這一圈,所見各州軍備松弛,府軍里大多都是流民充數,戰力之低,大唐二百年來無出其右。

如今吐蕃雖然與大唐有和約在前,可畢竟涼州還剩半個沒有割讓出去。而且大唐與吐蕃之間所簽和約攏共八次之多,但每一次吐蕃人都會找各種各樣的借口撕毀和約。

雙方都知道,唐蕃之間遲早還有一戰,只是這一戰誰也不知道何時開打,如何開打,在哪開打。

趙碩曾預判涼州是吐蕃首選之地,畢竟此地開闊,適合吐蕃騎兵機動。而且大唐「理虧」,吐蕃師出有名。所以他將都督府設在了涼州,以便隨時掌握軍情,也方便調動兵馬。沒想到吐蕃人虛晃一槍,寧願選擇山高路險的隴右,青海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界處。

「我初來乍到,吐蕃人便要與我一個下馬威。眼下我是沒時間強軍富民了,至于府軍嘩變不嘩變也管不了那許多了,石堡城不容有失!」趙碩深思熟慮了一番,良久又道,「渠讓,以河隴節度使的名義下道軍令,廓州、河州、蘭州十日內整軍六千,半月後到鄯城。臨州、洮州離得遠,讓他們整兵五千,徐兵西進,月內到湟水。」

這麼一來,大唐以衛軍一萬、邊軍三千、府軍一萬三千,計兩萬六千余對吐蕃三萬余,不論質量,總算在人數上並不顯得太過吃虧。

而且石堡城趙碩去過,此處是險地,三面絕壁,只有靠大唐一側才有小路能上。只要左武衛能頂上去,吐蕃想要拿下石堡城,不丟下上萬乃至幾萬具尸體是根本不用想的。

吐蕃人再驕橫,再善戰,也不會輕易拿幾萬人的命來賭一次。

話雖是這麼說,可趙碩卻總覺得哪里不太對。

他在榻上輾轉反側,眼看三更時分了,卻絲毫沒有睡意。他爬起來去看輿圖,要說哪里不對,可能就只有涼州是他心頭大患。

如果唐軍重心都撲在隴右,那河西的達布他會做什麼?

達布手里有一萬吐蕃精銳下勇武軍,六千吐谷渾步騎兵,還有數萬漢人、回鶻人構成的僕從軍。就算達布還要分兵去把守玉門關和陽關,防止安西軍和回鶻汗國聯軍從背後襲擾,那他至少還有兩萬人馬來打涼州。

兩面臨敵,著實頭疼!

正自傷神之時,卻听門外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王渠讓慌慌張張地到了門前,使勁地拍著房門。

「二郎,隴右八百里加急!」

趙碩直吃了一驚,連鞋都沒穿,披頭散發地打開門,王渠讓滿頭大汗,急聲道︰「石堡城,丟了!」

……

趙正食指和中指並成劍型,和拇指夾著最後一簇稻苗,將它們深深地插進了放了水的田里。

「還有嗎?」

身後的周盈搖頭,「沒了!」

趙正直起身來,喘勻了兩口氣,回頭望去,只見平涼四百多畝的糧田里,一片綠油油的顏色一眼望不到頭。

總算種完了!

周春拉著琳兒,兩人手里拽著幾朵野花,光著腳丫子在田壟上跑。趙金玉從遠處走來,興高采烈的樣子。

「元良!」

趙正點了點頭,周盈知道他們有正事要說,便小心翼翼地從禾苗行中上了岸,追周春和琳兒去了。

「怎麼樣?算出來了嗎?」趙正在溝渠里洗了腳,坐在氈子上喝茶。趙金玉一坐在溝邊,一邊泡腳,一邊拿出了一本冊子,交給了趙正。

趙正打開一看,頓時喜笑顏開。

平涼村這一季夏稻,五百余畝,居然產了將近十三萬斤稻。

趙金玉道︰「還是新地拖了後腿,否則產量還要漲三成。」

趙正心說何止,今年是因為挖渠,他沒辦法漚那麼多肥。等下半年買了豬苗,到了秋後到後山再去挖他十幾個大的化糞池,冬天里把人糞、豬糞混著泥土往池子里一埋,明年春耕,這就是十幾池子的生物有機肥。

把這些肥和秸稈灰混一混,當追肥灑在地里,就算只種三百畝稻,明年第一茬的產量也會比眼下的十三萬斤高出一大截來。

哎呀,順風順水,天隨人願!

趙正一時得意,區區畝產兩百六十斤算什麼本事,等明年畝產能到四百斤,加上一百五十畝豆子,五十畝菜,還有河灣邊今年九月要種的七十畝麥子。

那平涼就真的富了。

趙金玉算了一比帳,平涼夏收之後,不算河灣七十畝地,原本應交稅五百一十八畝,各種稅加起來,合畝稅三十八斤,總共要繳一萬九多千斤稅。減掉這部分稅,還剩十一萬四千余斤稻子。

趙正掐指一算,有一個算一個,平涼人均三百斤稻谷。去殼碾成精米,也有兩百四十多斤。

這一茬,吃一年都沒問題了。

而且秋收還一茬,冬天稅收新政要落地,到那時,要繳的稅就更少了,對于平涼人來說,有第一茬糧食在手,剩下的稅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

更何況,平涼手里還有十萬貫賞錢堆在祠堂里。

至于什麼糠餅、什麼麩皮粥,有他娘多遠就滾他娘多遠!

可不知怎麼的,原本應該挺高興的,但趙正面對著冷冰冰的數字,心里越來越沒有了什麼起伏。

仿佛這些都是應該的。

趙正在心里說,這本來不應該嗎?

我平涼上下近四百口,團結一致,力同心。在田間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忙活幾個月,結果卻連一口飽飯都吃不了,那才是奇怪吧?

趙金玉也從方才的振奮當中緩了過來,此時一臉的平靜,他看著遠處看不見的周集方向,道︰「不過周集今年實慘,我听說他們今年才收了兩萬多斤糧食,還有一部分小米,交完稅,就沒幾口吃的了。昨天有一家四口,一起吊了脖子,說是家里兩個女子,交不起婚嫁稅……」

「那也不至于!」趙正沒有細算,但今年是豐年,兩個女子雖說要多交六成稅,可也不至于上吊尋死。就算沒有米吃,但換些糠和谷子,撐到年底稅改,也不是問題。

趙金玉冷哼一聲,道︰「你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你忘了?去年村村都欠稅,我平涼加起來,刮了米壇子的底都還欠了兩千多斤。周集那家人去年就沒什麼收成,說好今年還稅,可算上婚嫁稅,他家今年收的那點糧食,就算下半年不吃不喝,都還倒欠三十斤。一時想不開,就手牽手一起去了!」

趙正也望向了周集方向。

說起來,他此時應該幸災樂禍的。但是他想起去年平涼的情況比這家人好不到哪去,一時有些感同身受,心里多少有些同情。

趙金玉卻道︰「也是活該!」

趙正點頭,「活該!」

夏收過後,劉懷東來了一次。來的目的有兩個,主要是來說豬苗,說是蘭州有,問趙正要多少。趙正當時伸出三個手指頭,把劉懷東嚇了一跳。

第二個目的,是商量趙吉利和劉盼兒的婚事,富安村今年頭茬收成還不錯,但劉懷東一早就拉著趙吉利去開了婚書,上了民冊,所以他家免了三年稅。婚書是有了,但是禮還未成,所以想來問問趙正的意思。

趙正覺得當初自己娶妻時礙于條件沒法隆重,但趙吉利的婚事必須大肆操辦,哪怕鋪張浪費一些都好。倒不是說他飄,姜氏對趙正對琳兒沒說的,那絕對是視如己出,比自己的嬸子都好。而且,這是平涼自從他來之後有條件操辦的最大的喜事,趙吉利又是他得力的干將,出錢,趙正是絕對舍得的。

他就是要讓人看到,平涼如今有這個條件,他趙正也能做到一句話。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趙正穿了鞋子,和趙金玉一起回了祠堂。

在堆成了山似的那堆銅錢面前,兩人核對了全村男女老少這半年的工分記錄。

從下河撈魚開始算起,除去殘疾老兵和年老、年幼的嬰孩不參與計分外,平涼共有三百三十人有工分記錄。小到琳兒這般年紀,大到六十歲的老人,每人平均工分九十四分,總分三萬一千零二十分,按每分三斤,乘以個人工分總數,就是每人應得的糧食。

趙金玉對著這堆數字一臉茫然,這算法雖然听起來十分公平,但算起來工程量巨大。乘法?不讀書都算不來!

好在身邊還有個趙正,手把手教他九九乘法表。

這等上古時期的算數口訣倒是好記,趙金玉也聰慧,只不過對著乘法表算了一個下午,才算了一百來人,正氣餒想找幫手時,卻看見趙正順著牆根要跑。

「你大爺的趙元良!你去哪呢?不來給我算算?」

趙正回頭,「去涼州述職!」

「這個時候去涼州?天都黑了啊!騙鬼都不帶你這麼騙的!」

趙正一看祠堂外,天色已擦黑,心道也是,只好躲了回來。

兩人吃了飯又點了燈,對著那堆數字直懟到了深夜,才堪堪算了個明白。

趙金玉累得兩只眼楮發花,此時把筆一扔,「好嘛,趙吉利一人,四百九十二斤!娘誒!」

趙正和趙金玉這等決策後勤人員,都按平均分九十四分計數。可算來算去,趙正發現周盈和周春兩個加起來,都沒有九十分。再一看琳兒,當初在磚場抱磚坯都抱了六分。

當時便就捂了臉,心里不由罵道︰這倆好吃懶做的敗家娘們……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