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章 大軍將至,新野危急

「元直,我今早已向主公請求過意見。」

「主公已經同意我的建議,拜你為軍師祭酒,平時將城中兵馬歸你訓練。」

「若是未來有征戰之事,便是由你全權輔左主公,調配城中兵馬,我絕不妄加置喙。」

徐庶听到徐風的話,頓時是驚呆在了原地。

原本他以為徐風初掌大權,肯定是要將所有權柄牢牢握在手中。

事無巨細的都要橫加干涉,才能貫徹他的變法。

自己縱有韜略,也只能于其帳下听候調遣,難以盡展才華。

但此時,徐庶終于被徐風的氣量所折服,恭敬的一拜到底。

「鴻羽先生,請受我一拜。」

「元直以己之心,度君子之月復,妄加揣度,慚愧,慚愧……」

徐風將徐庶扶起,繼續交代自己的下一步計劃。

「鴻羽早在許都,便早已听說水鏡先生門下有三位大才。」

「臥龍鳳雛,皆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

「如今元直既然認定玄德公為明主,何不也將其余二人請來,共同輔左主公?」

徐風知道,雖然看似三人都是謀士,擅長之處似乎有所重疊。

但實際上三人的才能恰好互補。

徐庶更擅戰場指揮,統兵決機。類似于戰術天才,可在陣中指揮軍馬。

諸葛亮更擅在一定的範圍內,統籌全局,達成一個大的局部戰爭目的。

例如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都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過很顯著的成果。

而龐統則是戰略奇才,擅長的是更大層面的統籌規劃。

例如龐統曾評價孔明,眼光過于執著一地。

佔據荊州,固然佔據地利,便于進攻。卻是將自己置于險地,稍有不慎便是月復背受敵。

最後制定的相隔千里,而兩路攻曹的計劃,也變數太多,實現起來易出變數。

當然,這麼評價三人未免過于片面。

例如諸葛亮實際上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

單純以將帥的層次來評價他,未免有失偏頗。

若是能湊齊了這三位大軍師,自己就能安心坐鎮大本營進行變法。

天下征伐也用不著自己操心,沒準哪天醒來一看,天下早已經被平定了。

「先生?先生?」

徐庶的聲音很快打斷了走神的徐風。

「在下蒙鴻羽先生不棄,如此傾力舉薦,自當為主公善舉賢才。」

「可惜龐統龐士元,早在許久之前便游歷天下,四處進學。」

「一時之間,倒也無處去尋。」

「至于孔明,卻恰好在不遠處的臥龍崗隱居。」

「我擇日便去孔明處,勸其加入主公帳下。」

雖然龐統暫時不知下落,讓徐風頗為惋惜。

但若能找到諸葛亮,勸其加入,那絕對是如虎添翼。

徐風如今繁雜的工作量,起碼能有三分之一可以交給諸葛亮來處理。

現在城中的糜竺簡雍等人,不過是尋常文士,處理一些普通政務還行。

若是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們,徐風自己都不放心。

第二日,一連串的消息,便引起了城中官民的沸騰。

首先是徐風不顧諸將的反對,直接將名不見經傳的單福提拔為了軍師祭酒。

並且言明,若遇戰事,調兵遣將,統籌謀劃,將以此人為主。

徐風甚至將劉備佩劍轉贈,若城中將士不服軍令,可持劍斬之。

這可謂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行事。

劉備把軍事指揮的權利交給徐風。

那是看在你名冠天下,才通古今。

但你卻視之若草芥,輕易與人。

若是所托非人,豈不有負劉備的信任?

因此,哪怕連劉備都表示同意,城中的阻力依舊不少。

在原本的歷史里,這些壓力本來是該有徐庶來承擔。

由他打上幾場漂亮的戰役,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才能消除城中的誤解。

但徐風如今卻是替徐庶擋了這些壓力。

畢竟接下來徐庶要忙的第一要務,是幫助劉備盡早登庸諸葛亮。

如此大才若是投靠他人,徐風能把腸子都悔青了。

所以城中宣布的第二件事,便是劉備听從徐風和單福的諫言。

準備帶著關張二人,共同去請一位賢才出山。

如果是前一條消息只是讓徐風承擔壓力。

那後一條消息幾乎讓徐風站在了風口浪尖之上。

他想干什麼?剛剛執掌大權,就找個借口把主公支出城?

跑到深山老林找個什麼大才?

若真有大才,對方怎麼不主動前來投效。

還要擺什麼譜,要到深山之中去尋他?

「主公,萬萬去不得啊。」

「城中大事還需主公決斷,此時萬萬不可輕去。」

很顯然,眾人究竟在憂心什麼,自然瞞不過徐風。

不就是怕劉備帶人離開之後,徐風會圖謀他的新野城嗎。

正巧城里有一半人是他剛剛招募的新軍。

還有不少人都是他大唐商會遷過來的骨干精英。

接管新野,可謂是順理成章。

徐風看著擔憂不已的眾人,輕笑一聲,主動站出來說道︰

「眾人考慮倒也不無道理,如今曹操虎視眈眈,城中不可無大將鎮守。」

「主公帶三將軍前去,便可保安全。由雲長公鎮守新野,料來也不會有什麼意外。」

劉備也從善如流,听從諫言。

將關羽留在城中,與徐風徐庶兩人共同守城。

而劉備與張飛,則是前往臥龍崗,準備請回諸葛亮。

徐庶還為劉備修書一封,代為引薦。

…………

三日後,正在府中處理政務的徐風突然接到探馬來報。

許都正在調集軍馬,派大將夏侯淵、夏侯惇領兵,賈詡為軍師,率兵五萬,準備進攻新野。

五萬大軍,是新野城兵馬的五倍有余。

而且這五萬全部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士。

幾乎都是披堅執銳,戰心昂揚。

比起新野這臨時拼湊的軍隊,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最關鍵的是,這五萬大軍里面的披甲率極高。

一半士兵身上都能多多少少有薄鐵甲防御。

要知道,這可是漢朝,鐵礦的產量極為有限。

一些窮困的諸侯,甚至連領兵的將軍都弄不到一身鐵甲。

這就是當年徐風建軍的理念。

冷兵器時代,有甲部隊踫上無甲部隊,就是刀子 豆腐一樣的碾壓。

不管你多精銳的部隊,多強悍的陣法。

就算你是白起在世,霍去病轉生。

只要我老老實實的行軍作戰,不受你的引誘挑撥。

對方就絕不可能正面戰勝我。

官渡之戰後期,徐風甚至拼湊起一支重甲步兵,打的當時的袁家三兄弟哭爹喊娘。

最後甚至打出了五百比一的戰損比。

可惜當時大部分功勞都被統兵作戰的將領分走。

幾乎沒人注意到,他們能打勝仗,最大的功臣是殫精竭慮為他們拼湊出這一身裝備的徐風。

理論上來說,只靠這五萬大軍,只要運用得當。

足以橫掃剩余的天下諸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