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十四章 馮可道推心置腹

卻說唐主養子李從珂,屢立戰功,就是唐主得國,亦虧他引兵先至,才得號召各軍,從珂未免自恃,與安重誨勢不相下。一日與重誨宴飲,彼此爭夸功績,畢竟從珂是武夫,數語不合,即起座用武,欲毆重誨。重誨自知不敵,急忙走匿,方免老拳。越宿,從珂酒醒,亦自悔鹵莽,至重誨處謝過。重誨雖然接待,總不免懷恨在心。

看官閱過前回,已知王德妃為了婚議,漸疏重誨。是時德妃已進位淑妃,取外庫美錦,造作地毯。重誨上書切諫,引劉後事為戒。惹起美人嗔怒,始與重誨兩不相容。重誨欲害從珂,王德妃偏陰護從珂,究竟樞密權威,不及帷房氣焰,重誨計不得逞,只好付諸緩圖。

長興元年早春,興聖宮文武百官上殿早朝。明宗李嗣源端坐龍椅,百官伏地高呼萬歲。平身之後,左丞相安重誨奏道︰「臣近日理政有三件大事,請陛下聖裁。」

明宗言道︰「愛卿將三件大事奏來。」

安重誨言道︰「吳王楊溥自稱皇帝,國號為吳。荊南王高季興暗自向吳稱臣,對大唐不忠,臣請陛下出兵討伐,此一事也。西蜀離京千里,臣請陛下效仿舊唐制,劃閬州,遂州為東川,東、西兩川分割而治,以免西蜀權勢過大,此二事也。近來潞王李從珂屯兵潞州,實乃一鎮藩王,乃是皇權所忌諱,請陛下罷免李從珂河中節度使一職,此三事也。」安重誨奏完三事,滿朝文武交頭接耳,一片嘩然。

明宗左右為難,言道︰「安愛卿所奏三事,討伐荊南王高季興準奏,其余二事待朕三思而定。」

數日之後,安重誨往宮中求見明宗再奏三事,明宗問道︰「那日愛卿朝堂上所奏三事,荊南王高季興一貫反復,出兵討伐理所應當;蜀分兩川亦可朝議;唯潞王李從珂無有過失,為何要罷免節度使之職?」

安重誨言道︰「潞王李從珂,駐軍潞州黃河之西。身為陛下養子,卻有謀取正位之心,請陛下三思。」

唐主怫然道︰「朕昔日被王彥章打落沁水河,賴他母子相救才得活命;朕今日貴為天子,難道不能庇護一兒嗎?以愛卿之見,潞王當如何處置?」

安重誨言道︰「若是強取,李從珂必反。陛下可削去封地,置于京師。」

唐主道︰「令他閑居私第,也算是重處了,愛卿不必再言!」

「臣遵旨!」安重誨辭別皇上回轉府中。

安重誨剛回相府,管家來報鄆州大將安休休求見。這安休休與安重誨之父安福遷乃是堂兄弟,安重誨對安休休也是恭敬有加。

來至前堂,安休休一見安重誨趕忙屈身行禮︰「鄆州防御使安休休拜見丞相大人。」安重誨趕忙扶起言道︰「叔父行此大禮,小佷怎受得起?快快請起。」安重誨把安休休讓到上座,問道︰「叔父遠道而來,不知所為何事?」

安休休言道︰「敢問丞相,滿朝文武皆傳你奏請皇上要討伐荊南,分治西蜀,削藩潞王,可是真事。」

安重誨言道︰「叔父所言,句句是實。」

安休休雙眉緊鎖嘆道︰「賢佷,你好糊涂呀!」

「叔父何出此言?」安重誨問。

安休休言道︰「荊南王高季興人稱‘高癩子’,乃見利忘義小人,若以金帛誘之,必然歸順,你卻窮兵黷武,勞民傷財;西蜀孟知祥擁兵過重,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單這兩件事也就罷了,偏偏還要奪潞王兵權,李從珂乃萬歲養子,本無過失,又風傳什麼養子奪嫡,唯恐天下不亂。」

「佷兒乃一國之相,思君王之患,解君王之憂。莊宗皇帝乃武皇李克用嫡子,而當今萬歲乃武皇李克用麾下太保,聖上以養子之身奪嫡子之位;而李從珂也是萬歲養子,難免他將來不效仿聖上。潞王雖與本官有少年交情,但佷兒萬不敢因私而廢公。」

安休休言道︰「治大國若烹小鮮。聖上休生養息,馮道無為而治,偏偏你杞人憂天以己度人!你擔心李從珂效仿萬歲,不等于是說聖上得位不正嗎?再說何人繼位關你屁事!」

安重誨言道︰「男兒在世豈可無所作為明哲保身?佷兒所奏三事都是為了李唐千秋萬代基業,叔父且勿再勸。」

「哼!」安休休氣憤言道︰「安福遷三兄弟為國盡忠,卻留下你這麼一個敗種,真乃家門不幸。」言罷甩袖而去。安休休離開相府便奏請告老還鄉,從此再不問朝政國事。

安重誨不听安休休勸誡,命樞密院擬詔將西蜀分為東、西兩川。劍南節度使孟知祥聞知大怒,召集幕僚商議對策。軍師趙季良言道︰「主公勿慮,安重誨劃割東川只能自取其辱。」

「何以見得?」孟知祥問道。

趙季良答:「安重誨治國三大事,劃分兩川,鏟除潞王,出兵荊南。劃出東川乃是為削弱主公權勢,而主公忠心保唐並無過錯,反使安重誨不得人心;潞王李從珂乃萬歲養子,安重誨力主削藩,以疏間親必定大失道義;荊南王高季興貪財小人,略施恩惠必定歸順,安重誨卻窮兵黷武,定會激起諸侯不服。」

孟知祥問︰「軍師言之有理,不知有何良策?」

趙季良言道︰「主公可差人聯合李從珂、高季興。潞王由北,荊王由南,主公由西三面威逼京師,請誅安重誨。萬歲必定迫于時局,誅殺安重誨安定諸侯之兵,如此兩川依舊屬主公麾下。」孟知祥大喜,即刻遣使聯兵李從珂、高季興。

數日之後,三路兵馬問罪京師,明宗李嗣源急召百官商議,怎知文武眾臣無人敢言,李嗣源言道︰「諸位愛卿隨朕久經沙場,才有今日基業。如今諸侯嘩變,爾等裝聾作啞,豈是臣子之道?」

只見馮道奏道︰「臣啟陛下,討伐荊南,、分治兩川、削藩潞王,皆是安丞相治國大政,如今三路亂兵皆言要誅殺安丞相,此事還需安丞相定奪。」

李嗣源又問安重誨︰「安愛卿這三路人馬生變,確是與你的治國之策有關,愛卿可有良策賜教?」

安重誨答︰「陛下,孟知祥、李從珂反叛之心皆已應驗,晚反不如早反。陛下可調集襄州兵馬抵御荊南;命駙馬石敬瑭率河東兵馬西征兩川,命大將軍索自通、藥彥稠率兵討伐潞州,如此一來三路叛軍必敗。」李嗣源一一應允,遂降旨發兵。

話分兩頭,先表大將索自通、藥彥稠二將出兵潞州,六萬精兵殺到潞州城下。潞王李從珂率兩萬人馬出城迎戰。索自通一見李從珂抱拳言道︰「潞王千歲在上,末將甲冑在身不能下拜,還望恕罪。」

李從珂言道︰「將軍不必客套,孤且問你,來此何干?」

索自通答︰「奉安丞相之命,收復潞州,押千歲回京師問罪。」

李從珂言道︰「敢問索將軍我罪犯哪條,法犯何律?」

索自通言道︰「丞相言你勾結高季興、孟知祥謀反。」

「一派胡言!」李從珂一磕馬鐙,舉雙錘殺來。索自通舉刀相迎,二人馬打回頭,李從珂雙錘掄下,索自通橫刀相擋。二人較勁之時,索自通輕聲言道︰「殿下隨我來。」索自通擋開雙錘,詐敗而逃,李從珂裝作乘勝追殺,隨索自通而去。

二人跑出四五里地,索自通才勒住戰馬,對李從珂道︰「安重誨自持才高,獨斷專權,我等皆出于無奈。」

李從珂言道︰「西蜀孟知祥的確遣使來訪,皆因安重誨無事生非,其實我等並無造反之心,還望將軍詳察。」

索自通言道︰「末將既已出兵,不得不戰。請殿下先收兵回城,末將扎營拖延戰機。若是石敬瑭討蜀失利,我亦詐敗無功而返;若是駙馬得勝,就請殿下早早逃走,以避大禍。」

「唉!」李從珂嘆道︰「多謝索將軍暗中搭救,從珂若有出頭之日,定不忘將軍大恩。」說完拍馬而回,索自通等到天黑才返回營寨。從此李從珂閉門免戰,索自通扎營不攻。

卻說西川節度使孟知祥,雄踞成都,漸露異志,重誨命樞密院擬詔將西蜀分為東、西兩川。西川節度使為孟知祥,東川節度使為董璋,又割東川中的果、閬二州,創置保寧軍,授李仁矩為節度使。仁矩到了梓州,董璋設宴相待,一再催請,至日中尚然未至。璋不禁怒起,帶領徒卒,持刃入驛。仁矩方擁妓酣飲,驀聞璋至,倉皇出見。璋令他站立階下,厲聲呵斥道︰「公但聞西川斬李客省,難道我不能殺汝麼?」仁矩始有懼意,涕泣拜請,才得乞免。仁矩本唐主舊將,又與安重誨友善,挾怒歸來,極言璋必叛命。

董璋很是驚惶,不得不自求生路,實行抵制。他與孟知祥素有宿嫌,未嘗通問,此次因急求外援,不得不通好知祥,願與知祥結為婚媾。知祥見梓州使至,召入問明,本意是不願連和,只因道路謠傳,朝廷將割綿、龍二州為節鎮,自思禍近剝膚,與董璋同病相憐,也只好棄嫌修好。當下與副使趙季良商議,季良亦請合縱拒唐。知祥遂遣梓州使還報,願招璋子為女夫,並令季良答聘梓州。季良歸語知祥道︰「董公貪殘好勝,志大謀短,將來必為患西川,不可不防!」由此一言。知祥始欲悔婚,但一時不好渝盟,姑與董璋虛與周旋,約他聯名上表,略言「閬中建鎮,綿、遂增兵,震動全蜀,請收回成命」等語。唐廷頒敕,不過略加慰諭,毫不更張。董璋乃募民入伍,剪發黥面,驅往遂、閬二州,剽掠鎮軍。

唐主嗣源,因董璋已露叛跡,不若知祥尚隱逆萌,乃許知祥所請,另派指揮使姚洪,率兵千人,從李仁矩戍閬州。董璋聞閬州又增兵戍,忍無可忍,他有個兒子名叫光業,在都為宮苑使,便致書囑子道︰「朝廷割我支郡,分建節鎮,又屢次撥兵戍守,是明明欲殺我了。你為我轉白樞要,若朝廷再發一騎入斜谷,我不得不反,當與汝永訣呢。」光業得書,取示樞密院,重誨听說後怒道︰「他敢阻我增兵麼?我偏要增兵,看他如何區處!」隨即派別將荀咸?再率千人西行。果然荀咸未到閬州,董璋已經倡亂。

原來唐廷會議發兵,適有西川進奏官蘇願,得知消息,立遣從官馳報知祥。知祥與趙季良計議。季良道︰「為今日計,莫若令東川先取遂、閬,然後我撥兵相助,並守劍門。彼時大軍雖至,我已無內顧憂了!」知祥依議而行,遣使約董璋起兵。璋願引兵擊閬州,請知祥進攻遂州。

閬中鎮帥李仁矩,本來是個糊涂蟲,一聞川兵到來,便欲出城搦戰,部將皆進諫道︰「董璋久蓄反謀,來鋒必不可當,不如固壘拒守,挫他銳氣,俟大軍到來,賊自然走了。」仁矩怒道︰「蜀兵懦弱,怎能當我精卒呢?」遂不從眾言,居然出戰。諸將因良謀不納,各無斗志,未曾交鋒,便即潰退,仁矩亦策馬逃歸。董璋乘勢追擊,險些兒突入城中。幸虧姚洪斷後,抵敵一陣,才得收兵入城,登城拒守。

董璋曾為梁將,姚洪嘗隸于麾下,于是用密書招洪,誘令內應。姚洪將信投于廁中。董璋晝夜攻城,城中除姚洪外,都不肯為仁矩效力。仁矩立被殺斃,家屬盡死。姚洪巷戰被執,董璋向他面責道︰「我曾經從行伍間提拔汝,今日如何相負!」姚洪瞋目道︰「老賊!汝昔為李氏奴,掃除馬糞,得一臠殘炙,感恩無窮。今天子用汝為節度使,有何負汝,乃竟爾造反呢?汝負天子,我受汝何恩,反雲相負!我寧為天子死,不願與人奴並生!」董璋聞言大怒,令壯士扛鑊至前,刲洪肉入鑊烹食,洪至死罵不絕口。

唐廷聞閬州失守,乃下詔削董璋官爵,誅董璋兒子光業,命天雄軍節度使石敬瑭為招討使,夏魯奇為先鋒,率兵征蜀,且令孟知祥兼供饋使。知祥已與璋同反,唐主尚欲籠絡,所以有此詔命,毋乃太愚。知祥當然不受,反增兵圍攻遂州,董璋率五千兵馬駐守劍門關。

石敬瑭出兵討蜀,一路之上西蜀守軍望風歸降,轉眼間大軍兵臨劍門關,守將董璋閉關不戰。石敬瑭問眾將道︰「劍門天險誰敢出戰?」

先鋒官夏魯奇對石敬瑭言道︰「請駙馬爺給末將三千人馬,半日之內便可奪取天險。」

「夏將軍不可出戰。」謀士桑維翰出言勸阻。桑維翰,字國僑,河南人氏。他勸道︰「蜀道狹長,倘若有失,將軍進退兩難。」

這桑維翰面目丑陋,身高只有五尺,臉長卻有一尺。夏魯奇冷嘲道︰「軍師五尺之身,卻有一尺之面。王彥章威猛一世,尚且被我生擒,何慮這小小的劍門關。末將願立軍令狀,不破劍門甘當軍法。」

石敬瑭大喜,遂令先鋒官夏魯奇率兵攻城。夏魯奇親率三千唐兵攻城,董璋早已備下箭弩等候。頃刻間雕翎如雨。蜀道狹窄,唐兵大亂,相互擁擠踐踏。夏魯奇困于亂兵中,中箭而亡。

首戰失利,石敬瑭氣得連砸桌案,軍師桑維翰言道︰「駙馬息怒,當初史建瑭連克蜀道六關,尚且命斷劍門;今夏魯奇持匹夫之勇損兵折將也不足為怪。」

石敬瑭言道︰「國僑之言有理,只是劍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恐久攻不下。」

桑維翰言道︰「下官料定,駙馬爺此戰必定無功而返。索自通六萬大軍久戰潞州而不勝。駙馬雖有重兵在握,卻有天險相阻。萬歲早晚必拿安重誨人頭安撫諸侯。」眾人聞听嘩然。

後唐兵馬在劍門相持二十余日,石敬瑭正與眾人商議軍事,有糧官來報軍糧將盡,難以維濟。桑維翰言道︰「王師跋涉蜀道,輜重糧草運送艱辛。自潼關以西,空乏民力,步履維艱,費一石糧卻不能運至一斗米。民夫腳力怨言橫生,迫于生靈之苦,駙馬班師回朝,陛下定不會怪罪。」

「國僑之言甚合我意,本帥即刻擬章請旨回朝。」石敬瑭言道。

當下飛使至洛,極言蜀道險阻,未易進兵,關右人民,轉餉多勞,往往竄匿山谷,聚為盜賊,情勢可憂,務乞睿斷等語。敬瑭亦不免推諉。唐主接得軍報,愀然語左右道︰「何人能辦得了蜀事?看來朕當自行呢。」安重誨在旁進言道︰「臣職忝機密,軍威不振,由臣負責,臣願自往督戰!」唐主道︰

「卿願西行,尚有何言!」

重誨拜命即行,日夜馳數百里,西方藩鎮,聞重誨西來,無不惶駭,急將錢帛芻糧,運往利州。天寒道阻,人畜斃踣,不可勝計。石敬瑭聞重誨西來,怕他立功,更怕他奪權,連忙拜表唐廷,但言重誨遠來,轉惑軍心,乞召重誨東歸。

唐主早不悅重誨,再加王德妃從旁媒孽,越使唐主動疑。重誨方到三泉,接到詔敕,不得已馬首東瞻。

石敬瑭聞重誨東還,即生退志,越日即毀去營寨,班師北歸,董璋亦收兵還東川。

唐主聞敬瑭奔還,並不加譴,但欲歸罪重誨。重誨悵悵還都。

第二天早朝,明宗降旨赦免三路諸侯,加封孟知祥為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封爵蜀王;封潞王李從珂為鳳翔節度使遷往漢中。

安重誨叩首言道︰「臣罪該萬死!可是孟知祥、李從珂反相已出,陛下倘若安撫,待其羽翼豐滿必定再反,請陛下三思。」明宗大怒,又罷免安重誨丞相之職,安重誨伏地而泣。

潞王李從珂得明宗赦令大喜,遂邀城外索自通大軍入城慶賀。潞王府中張燈結彩大擺筵宴。李從珂率左右副將與索自通、藥彥稠舉杯暢飲,從珂言道︰「小王今日得父皇赦免,全賴二位將軍拖延戰機,小王尚有一事相求二位將軍。」索自通言道︰「殿下待我等不薄,有何難事盡管講來。」

李從珂言道︰「有仇不報非君子!小王剛得父皇赦免,不便親自除掉安重誨,欲借索兄之刀殺死安重誨。」

索自通言道︰「這有何難?安重誨失義于天下,理當除之。」李從珂大喜,即刻令人呈上黃金千兩贈與索自通、藥彥稠。

安重誨被削職為民,欲回應州老家養老,家眷行至陝州,半路上閃出一彪人馬,為首一員大將乃是藥彥稠。藥彥稠略施一禮︰「安丞相別來無恙?」

安重誨問道︰「藥將軍率兵攔我去路,不知所為何故?」

藥彥稠答道︰「奉潞王李從珂之命,來取安丞相首級!」

安重誨嘆道︰「我固當死,但恨不能為主上除去潞王!藥將軍負我,我今日死而無怨;潞王造反之日,將軍勿負國家!」

藥彥稠言道︰「我也知丞相忠心耿耿,奈何我身不由己奉命行事,丞相認命吧!」 說完令士卒將安重誨一門拿下,盡皆處死。正是︰

江河經年逐浩淼,

流盡才杰志氣高。

黑發官居宰相位,

華年加身紫帶袍。

呈獻紅顏討君心,

一人之下冠百僚。

疏不間親誤一步,

杞人憂天輸一招。

安重誨滿門被誅,諸侯之亂平息,李嗣源減稅安民,天下太平。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