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82章 一旦行差踏錯

李雲睿跟肥富的生意,李景隆是知道的,一萬五千兩的黃金,買了大小不一的幾百面鏡子,居然成本才十兩黃金,一千五百倍的利潤!

果然,玻璃的利潤在昊天明光鏡面前,果然是渣渣。

「剛才雲睿說的這事,你們不許往外亂說!听明白了沒有?」冷靜下來的李景隆,對著屋子里的人說道。

眾人紛紛點頭!

其實李雲睿倒不怕他們外傳,傳出去就傳出去唄,反正別人又不會做,玻璃和昊天明光鏡的技術,只有李雲睿會,屬于蠍子粑粑——獨一份。

如果有人眼紅這麼高的利潤了,他們就會自己投入搞研發了,李雲睿手拿物理、化學兩把大砍刀,就能把大明貧窮落後的面貌,給砍個稀巴爛,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土豆嘗完了,產量也有數了,李景隆起身去找福伯對口供去了。

吃飽喝足的李雲睿,跟吳氏等人告辭,給李婉清留下了五年模擬、三年高考的習題冊,帶著知畫和冬雪,在李婉清憤怒的注視下,啟程去了江心島。

李雲睿到江心島的第三天,朝廷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周王朱橚上書彈劾曹國公李景隆,在建文帝時,曾「至邸受賂」,翻譯成白話就是,當年李景隆突襲周王府前,曾經到周王府索要錢財。

同時,刑部尚書鄭賜,也彈劾李景隆「包藏禍心」,李雲睿在江心島「蓄養亡命,謀為不軌」。翻譯白話就是李景隆有謀反之心,李雲睿在江心島養了一群亡命之徒,準備造反。

一般來說,被人誣陷造反,還是六部的一位尚書親自出面,作為被彈劾者,至少應該伏地請罪,請求皇帝徹查,同時自請處分。

但李景隆面對朱橚和鄭賜的彈劾,沒有任何反駁,辯解了一句「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了事。李景隆的這種態度,讓很多人模不著頭腦,包括朱棣。

不爭,不辨,就是李景隆和李雲睿商量了很久,才定下來的策略。

李家父子已經知道準備對付曹國公府,但朱棣不知道李家父子已經知道朱棣的計劃,這就好比兩個人打牌,一個人是明牌,一個人是暗牌。手拿暗牌的李景隆父子,肯定不能順著朱棣的思路出牌。

李雲睿告訴李景隆,不爭是一種遠見,更是一種智慧;不辯是一種成熟,更是一種境界。

如果李景隆與朱橚、鄭賜爭辯,無論怎麼爭辯,面對不相信的人,李景隆的解釋就是對牛彈琴般無濟于事。在那些眼中,解釋就是掩飾,事情會越抹越黑。

老子說過,「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魯迅也說過,「唯有沉默,才是最高的輕蔑。」

而李景隆顯示出雲淡風輕的態度,會被別人看做「不屑」與朱橚和鄭賜辯解。

李景隆「不屑」的態度,也確實讓周王朱橚和刑部尚書鄭賜有些詫異,讓他們感覺到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兩人很是無奈。

坐在龍座上的朱棣,則和起了稀泥,當起了老好人,開口說曹國公有功于社稷,斷不會有貳心。

朱棣定下了這個基調後,朝堂之上一片祥和,哪怕朱橚和鄭賜,也不再為難李景隆。

等所有人都按部就班地奏完事後,隨堂太監都準備喊退朝時,李景隆站了出來,上書請辭一切官職。

一石激起千層浪,所有人都看不懂了……

前面周王朱橚和鄭賜彈劾李景隆時,李景隆不屑與他們爭辯。怎麼皇帝都定調了,李景隆反而準備退了。

「九江,朕已經說了,朕是相信你的,為何你還要辭官?」被李景隆將了一軍的朱棣,一時間有些懵逼。

朱棣把後面的劇本都安排了,準備再安排幾個官員,攻擊幾次李景隆,然後順勢將李景隆削職,讓他閉門思過,賦閑在家。

萬萬沒想到,李景隆居然自己主動提出來了。

這讓朱棣有些心驚,他懷疑會不會李雲睿、又或者李雲睿的師父,算出了他的打算,所以提前告訴李景隆了……

「臣多謝陛下信重。」李景隆面帶感激之色,恭恭敬敬的朝朱棣行了一個禮,說道,「臣辭官並不是因為周王和鄭尚書攻訐臣,而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

「岐陽王的遺願?」朱棣一听愣了一愣,眯著眼楮,死死盯著李景隆。

饒是李景隆是朝堂老鳥,也被朱棣的眼神嚇出了一身冷汗,當然李景隆的面色,並沒有大的變化,這個時候,就是飆演技的時候了,就看誰能飆得過誰。

「也是太祖皇帝的遺願!」深吸了一口氣,李景隆繼續說道。

「太祖的遺願?」朱棣听了李景隆的話,心里咯 一下。

朱元璋駕崩的時候,朱棣還在來南京的路上,朱元璋死前見了誰?留了什麼遺命或者遺詔?朱棣壓根就不知道——因為朱元璋駕崩前幾天的《起居錄》都已經沒了。

沒想到這個時候,李景隆居然提出了太祖遺願……

萬一這個遺願對自己不利,該怎麼辦?朱棣此時心中百轉千回,有些惶恐無比。

「曹國公,太祖有何遺詔?為何我等不知?莫不是你想假傳遺詔?」鄭賜也看出了朱棣的惶然,也能猜出朱棣怕什麼,于是開口說道。

鄭賜上來先給李景隆扣一頂大帽子——假傳遺詔,這是把李景隆往死里逼。他的打算很簡單,等過一會兒,李景隆說出太祖的遺詔,如果對朱棣不利,那就是李景隆偽造的,抄家滅族之罪!

反正鄭賜今天配合朱橚,彈劾李景隆,已經把李景隆得罪了,雙方已無緩頰的可能,索性就硬剛到底。

鄭賜打得一手好算盤。

「哦!鄭大人身為刑部尚書,就是這麼胡亂斷案的?呵呵,真是令我大開眼界……」李景隆的朝堂經驗也不是蓋的,鄭賜主動找刺撓,李景隆肯定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

李景隆也明白,鄭賜今天跟著周王朱橚彈劾自己,兩人之間也是結下了死仇,肯定要分出個勝負來。

俗話說,打蛇不死三分罪,放虎歸山害自家。李景隆打算今天一定要挖坑把鄭賜埋了!

朱棣听了李景隆的話,皺緊了眉頭。身為帝王,他的身份要求他,不能隨便說話,只能居中平衡。

「本官如何斷案,用不著曹國公你來評說……」鄭賜被李景隆的話一激,老臉有些掛不住,怒道,「你有何憑據說本官胡亂斷案?」

「鄭尚書身為朝廷命官,說話行事當慎之又慎,一旦行差踏錯,輕則失德誤己,重則蠹國害民!」李景隆將調門拔高到蠹國害民,這無疑就是把鄭賜逼到了牆角。

鄭賜這個人,李景隆很了解,朱棣和自己有過節不假,朱棣和鄭賜也有過節。

鄭賜,洪武十八年中進士,被授予監察御史,以善待囚犯、百姓而聞名,後來母親去世,回家守喪。守孝期滿,出任北平參議,侍奉朱棣非常恭謹,朱棣讓他往東,鄭賜絕不往西。

朱允炆上台後,鄭賜跟著齊泰和黃子澄,一起抨擊朱棣有不臣之心,說朱棣的壞話;朱棣起兵後,鄭賜還親自出馬,帶兵到河南抵抗朱棣。

朱棣上台後,把鄭賜抓到面前,問他,「我對你那麼好,你為什麼要背棄我?」鄭賜以「盡忠臣之職而已」為由,搪塞了過去。

彼時,朱棣為了拉攏人心,假模假式地任命鄭賜為刑部尚書。

在李景隆看來,大家都不干淨,都曾是朱棣的死對頭,現在鄭賜了獲得朱棣的好感,拍朱棣的馬屁,居然拿自己作伐,這是不可原諒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