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九十七章大宋分民四等

很顯然這套種姓制度其存在的前提就是治下子民血統、膚色、姓氏都存在極大的差異。

這如果是在中原內部,都是諸夏百姓。

你敢說誰比誰的血統更高貴,立即就有人高喊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把你腦袋都給砸了。

若是敢說姓楊比姓王更高級,那怕是要被口誅筆伐。

但當推及到整個天下,說諸夏貴胃比印地菩薩蠻更高貴,天下人都覺得似乎理所當然。

姓李的中原百姓比姓阿卜勒的清教徒更尊榮,好像也沒人能挑的出毛病。

反倒是誰要是說諸民平等,要被眾人丟白眼。我堂堂九州男兒,諸夏貴胃,怎麼能跟一群蠻夷相同。你要跟他們平等,你把女兒嫁給他們,讓他們一群猴子把你白白淨淨的女兒抱上床。

趙桓喝了口茶,悠然的說道︰「先講他們的階層固化。他們階層分明,自然通婚極難。按他們的婚姻習俗中,同一個種姓的人才能通婚,不過,高種姓的男子,也可以娶低種姓女子,這叫順婚,生下來的小孩也還是高種姓;但是,高種姓的女子如果嫁給低種姓的男子,這就叫逆婚了,他倆生下來的孩子就是最低等的賤民。」

張浚點了點頭,這是符合統治情理的。

大宋的官員、莊主、員外們也喜歡納新羅婢、胡姬和扶桑婢,但你要讓他們把女兒嫁給一個五尺的東瀛倭人,他們肯定是不肯定。

如果大宋也推行種姓制度,那大宋女子嫁給番邦之人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勒。

趙桓接著說道︰「而最高種姓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人口佔比很小,這就導致一個狀況,一些高種姓的女人找不到男人,她們的家庭只能通過豐厚的嫁妝來吸引同一種姓的男人,而不少的低種姓女人也想高攀高種姓男人,她們的家庭也會給嫁妝加碼。」

「這就形成了當地一個臭名昭著的現象,索奩焚妻。高種姓男子常以燒死妻子並偽裝成自焚或庖廚意外來重新娶妻,索取更多的嫁妝。」

很顯然,通過阻斷婚姻,他們成功把各個種姓嚴格隔離開,互相之間幾乎不存在流動空間。

至于像中原這種砍下幾顆首級就能升爵,發奮讀書就能實現階層跨越的通道,他們想都不要想。

趙桓繼續說道︰「他們把四個階層劃分的如此明顯,自然是為了固定分工。這也是朕想要借鑒的。」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朕打算效彷他們,設定藩宗體系下的四等民制。」

「第一等自然是我諸夏貴胃。先賢曰唯祀與戎不可假于人。我朝自然掌握名器與軍隊。」

所謂名器,也就是官職冊封。

簡而言之,諸夏掌握了行政權和軍事權。

而諸夏百姓則著力于推動文明發展,掌握解釋文明、宗教、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權力,是文明的燈塔,引領整個世界前進。

第一等是諸夏很容易猜到,張浚問道︰「那第二等呢?」

趙桓說道︰「叫有苗。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有苗即膺服我朝的藩國。如東遼、西遼、蝦夷、佔南等,雖與我朝並不同種,但皆心慕王化,推行名教。」

說的更通俗一點,就是儒家文化圈里的那些國家。

有些地方太偏遠,軍事地位又很重要,中原實在是管轄不了,就任命扼守要沖的藩籬。

這些小國是大宋最重要的僕從國,是藩宗體系中的打手和跟班。

萬一波斯一帶出現叛亂,王師可以征召這些屬國的軍隊,像班超當年一樣,迅速集結起數萬大軍過去平叛。

「第三等則稱為野人吧,居住在野之人。這些人所在之地,王化貧瘠,愚昧落後。安心生產,繳納貢金即可。」

「第四等則為苦行。泰西人不是說他們身上帶著原罪嗎?那就苦行修煉,努力洗月兌原罪。」

介紹完這四個階層,趙桓認真的說道︰「四等民職責各不相同。其中一等民、二等民可以研究學問、推動文明,發展工商、服事任官、從戎執戈。三等民、四等民則禁工商,專事農耕、漁獵。」

這一套制度,階層分明只是輔助手段,最重要的就是分工明確。

讓諸夏發展文明,掌握工業高點、文明高地、一直處于文明優勢當中。

而藩屬國則穩定進行農耕生產。保持在農業國水準。

趙桓問道︰「右相以為這制度推行起來如何?」

張浚思考了片刻,說道︰「自盤古開天地以來,從未有國度統治過如此廣闊的疆域。」

「要統治萬萬里江山,臣等亦在模索之中,不敢斷言成效。但以臣觀之,如此推行制度,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必然獲得各地藩王支持。」

「沒有什麼比社會穩固,對其而言吸引力更大。」

趙桓點了點頭,雖然還沒有哪個國度有大宋這麼廣闊得疆域。

但統治道理都是共通的,無非是拉攏當地貴族,統治龐大的人口。

選擇這個制度,趙桓也是在探索。

畢竟歷史上沒有任何統治經驗可以給趙桓提供,來幫他制度一項可靠制度管理幾乎覆蓋整個文明的疆域。

大英帝國當初管理日不落疆土的時候,也是一點一點模索出來的適合自己的經驗。

本質上,他們也是拉攏殖民地封建貴族那一套。

大宋這個種姓制度,歸根到底也是把一些藩國變成自己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

區別只是在征服過程中,大英選擇了屠殺,大宋選擇了種姓治理。

趙桓說道︰「朕認為還有另外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雖然第三、第四等民不能經營工商,但他們全力投入到農耕當中,接受大宋文明指導,必然導致人口會顯著增加。」

西方那麼廣闊的土地,終于可以把文明進度跟上來了,不至于寥寥幾千萬人。

農業技術進步,會顯著提升當地所有人的生活質量。

而且各種高產作物將會普及開來,可以養育更多的人口。當然,也能為大宋的工商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