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三十二章滿刺加

趙桓之所以詢問韓誠是否出自太學,是因為它說的那些名詞,顯然不是儒家學者能夠說出來的。

不論是倉至倉條款、勞合社組織還是代位求償原則,都明顯帶著太學院濃厚的專業性特點,屬于經世新學的範疇。

韓誠立即回道︰「官家明鑒,臣的確是曾經就學于太學工商學院。」

趙桓點頭,說道︰「詳細說說你提的這幾個名詞。」

韓誠起身,說道︰「太復雜的事情有學者從事這方面研究,臣就簡而言之,這三項都是海上保險的關鍵核心。」

韓誠看向眼前這些船長,說道︰「據我所知,你們船只出海都是要在各個港口的勞合社買辦保險的。」

船長們都紛紛點頭,說道︰「一船的貨物大概有幾十萬貫錢,一旦損失了,不論是雇主、船長還是鏢局都賠付不起。甚至一個一方巨富也會因此而破產。」

韓誠點頭,說道︰「但你們可能也不清楚,在各個港口朝廷向你們提供保險的也並非一位商人,而是無數商人的合集。你們的每份保單都分給了上千名商人、數百家銀行進行均分。」

這一點很好理解,如果有人獨佔這份保險,一旦出現折損,哪怕是韓穗這種超級巨富也會傷筋動骨。一位富甲一方,身價數十萬貫的商人會因此而直接破產。

趙桓問道︰「這個有什麼問題嗎?」

韓誠點頭,說道︰「根據這個保險原則,其實可以限定藩國商船上貨物的出售價格。以乳香為例,可以限制某些航線上的藩國商船其售價一貫錢。超過一貫錢的部分,不予保險承認。」

「這樣為了出售貨物,這些航線上的運費就會更貴。或者干脆無保險狀態強行出海。」

海洋貿易是個非常龐大的體系,尤其當體系架構起來,所有人都會在這個體系內受益。

哪怕是藩國的商人也不例外,他們能更穩妥的賺錢,不會強行冒極大風險。

如果以無保險狀態強行出海,他們頂著貢船的名號,一旦被抽查發現沒有保單,也沒有上貢的文書。

從官方和民間兩個方面都無法證實它的身份,那這支船隊損失的財富就太恐怖了。

數百萬貫的物資、金錢都全部被收繳,是任何商人都無法承受的慘痛代價。

當然具體的操作肯定要比這個更復雜,但這套精密、復雜的保險制度,的確是航海貿易的核心,也是帝國統治的最精華財產。

這是中原精干官員眼界終于超越了封建小農那一套思想的標志。

從古典的傳統社會迅速向近代化工業和航海邁進的象征。

趙桓看向韓誠,說道︰「你的這套想法不錯,關于朝貢貿易這塊,朕就交給你負責了。」

「順便朕打算在南洋設置舊港宣撫使,統領舊港宣撫司。」

宣撫使司是是大宋核心州郡的政務部門,在南洋設置舊港宣撫司,意味著大宋將把這里納入直接統治當中。

官員倒不急于確定,現在的首要問題是,劃定舊港宣撫司的疆域。

趙桓也沒有那麼大的野心,不會把整個南洋全部劃進大宋的直屬疆域當中。

還是那個老問題,把任何疆土劃到大宋境內,都有高昂的行政開支。

不論是郵遞建設還是學校推廣、基建改進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大宋百姓納的稅,如果都砸到了萬里外疆域的養老、教育、醫療上,顯然漢地這些省份的官員、百姓都會議論紛紛。

所以趙桓看向眾人問道︰「卿等走南闖北,應該是對各地風土人情最是了解。都說說哪些地方適合推行王化,設置州縣?」

這一點商人們尤其激動,立即有人說道︰「最適合的必須是麻喇加。」

「沒錯,就是麻喇加。」

「朝廷就應該在這里設置巨城,創建倉庫,公正稅收。不應該由著這些小國胡亂征稅,目無法紀。」

麻喇加這個名字史書上經常出現,當然要被中原實控,還是要等到大明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了。在大明這里叫滿喇加。

根據史籍︰「中國下西洋船以此為外府,立擺柵牆垣,設四門更鼓樓。內又立重城,蓋造庫藏完備。各國回還船只,俱于此國海濱駐泊,一應錢糧皆入庫內存貯。」

也就是中原的軍隊在這里建立了城池、牆垣、鼓樓,里面又設一座座重城,建造庫藏,儲存錢糧,軍艦駐扎在海濱停泊。

而麻喇加、滿喇加這兩個名字如果不太好記,民間識字較少的水手、船夫,有時候也會將它寫作麻六甲。

沒錯這里就是最著名的馬六甲海峽。

後世的儒家文化圈在這里建立了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的國王很有趣,歷史上是大明主動派中官過去招徠他的。

然後他就很識趣的表示︰「其王慕義,願同中國屬郡,歲效職貢,請封山為一國之鎮。」

反正他就很自然的稱臣納貢了。

稱臣的合情合理中又流露著一絲古里古怪。

因為稱臣這件事,本來就決定一國命運。可是似乎中原只要跟附近國家一接觸,對方就會很識趣的稱臣。這背後原因根本無法細思,邏輯就是帝國主義的霸道蠻橫。

至于說他是不是貪慕中原的封賞,被中原引誘的稱臣。

那還真不是,因為他跟王妃進貢,朱棣賞賜了他們一筆號稱「非常豐厚」的賞金。

「賜王金瓖玉帶一,儀仗一副,鞍馬二匹,黃金百兩,白銀五百兩,鈔四十萬貫,銅錢二千六百貫,錦綺紗羅三百匹,絹千匹,渾金文綺二,金織通袖膝襉二;」

「又賜王妃冠服一副,白金二百兩,鈔五千貫,錦綺紗羅絹六十匹,金織文綺紗羅衣四襲;」

這可真是太豐厚了!

鈔四十萬貫。這個鈔也就是大明寶鈔,經過洪武年間的一頓胡亂印發,大明寶鈔大幅貶值上千倍,以至于官府都不願意收這個玩意兒。朱棣偶爾給百姓發發福利,其中的內容就是允許百姓用寶鈔納稅。

皇帝自己都對寶鈔這個態度,你就可想而知四十萬貫寶鈔究竟是什麼成色了。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給了這位國王玉帶一條,傘一把,馬兩匹,綾羅綢緞一千三百匹,以及黃金白銀總共六百兩,銅錢兩千六百貫。

這是給國王的賞賜?就鄉間一個土財主家當也不止這點啊。

甚至蘇黛一個未出閣的少女,自己用壓歲錢、零花錢給自己攢的嫁妝都比這個豐厚。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