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三十一章慶元黨禁

趙桓看向三司使李綱,問道︰「計相怎麼看藩國船只以進貢之名進行逃稅?」

李綱態度堅決的說道︰「藩臣納貢不僅僅是進貢方物,更是明確君臣之禮。」

「所謂唯器與名不可假于人。進貢之禮決不可廢。」

「只有讓這些藩王明確感受到進貢之禮,才能讓他們牢記藩臣之實。」

「對牢固藩宗體系而言,進貢是多少財富都無法取代的效果。」

這一點趙桓點了點頭,有些時候也不能全算經濟帳。

如果沒有穩固的政治統治,大宋商人們的生意也無法那麼自由自在。

趙桓說道︰「這正是召開會議的意義,找個合適的方案,兼顧雙方。」

右相主動開口,說道︰「此事倒是容易。最合適的辦法就是減少上貢頻率。」

「南洋諸藩進貢由一年一貢,變為三年一貢,五年一貢。」

減少進貢頻率當然不意味著減少進貢金額。

不要把帝國統治想的那麼溫和。

又溫和又體貼的是慈母,但惜帝國的天子是一位慈父,只有來自慈父的帝國主義鐵拳。

三年一貢,是把一年一貢的貢金積累起來,三年到期一起送到中原,而不是三年送一份一年期的貢金。

張浚繼續說道︰「三年一貢或者五年一貢,貢金規模會更加龐大,必須組成艦隊才能運送到中原。如此單獨的船只就無法偽裝成貢使。」

「其次,任何朝貢使團的艦隊不得在泉州、蘇州等地靠岸,必須走淮河專用的朝貢之路,艦隊直接開赴進東京,由鴻臚寺接待。不得私自參與貿易。」

「最後,任何人發行有商人偽裝成朝貢使節進入中原貿易的,檢舉可得其財富之三。知情不抱,包庇並與其貿易者,與之同罪。皆以欺君之罪問斬。」

欺君之最倒不是夸張,畢竟他們是打著趙桓的名義在招搖撞騙,還逃避賦稅。

這兩項無論哪一項在大宋都是重罪。

趙桓轉頭看向船長們,問道︰「卿等以為右相的提議如何?」

有個船長耿直的問道︰「說實話嗎?」

趙桓笑著說道︰「當然說實話,不然你也想犯欺君之罪?」

「這個草民自然不敢。就是說實話不太好听。」

「知道不好听,你就別說!」韓穗瞪了他一眼。

張浚的臉色也很不好看,但還是直接說道︰「不必忌諱,你就直說。這也是今日允許你們參加廷議的目的所在。」

這名船長這才站了起來,說道︰「俺不認識這位大官,但俺就想問一問,如果一個商隊掛著貢旗,從三齊佛國開赴到吳哥王朝怎麼辦?」

「他們宣稱自己是貢使,但根本不到中原。」

這個問題昭顯出官員跟商人們完全不一樣的志向或者是不一樣的野心。

官員完全為自己負責,他們優先考慮的就是中原直轄統治區域的利益,這個方案能直接保證中原的稅收。遠方藩國的事情,他們根本沒放到心上。

但商人們則不同,他們的野心更大,他們要掌控整個海洋。不僅僅要掌控朝貢路線上的商路,更要壟斷所有國家間的貿易航線,徹底坐實海上馬車夫的地位。

所以這名船長雖然說的很客氣,但實際上表達的意思很明確,這方案就是一坨屎!還沒老子用腳趾考慮的周全。你這大官當的真是一點水平也沒有。

所以張浚臉色瞬間變得鐵青,十分難看。

但趙桓卻露出了笑容,不得不說,有利潤驅動,商人們的積極主動性的確是遠超官員的。

趙桓也沒有偏袒右相,直接開口說道︰「這位船長總結的很好啊。諸位公卿都是我朝棟梁,社稷肱骨,都想一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難就難在了非常刁鑽上,如果有人惡意要鑽空子,想要杜絕這種行為,只靠法令會非常困難。

幾位大臣們冥思苦想時,李綱身後的一位官員冷靜的說道︰「如果只依靠傳統思維,要解決這個問題屬于雖竭忠勤,難逃疏漏。」

「臣以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專業的倉至倉條款、勞合社組織和代位求償原則,三方合力以竟全功。」

趙桓驚訝了一瞬間,轉頭看向說話者,問道︰「卿現居何職?」

李綱立即介紹道︰「官家,此乃三司的總計使判左,名韓誠,為我朝名相韓琦之後。」

韓誠這個名字不出名,可他的先祖和後人就赫赫有名了。

他的先祖韓琦可是大宋歷史上歷經三朝的宰相,年輕時就號稱國家賢臣,曾經作出片紙罷四相的震世壯舉。

也就是他的一封彈劾,導致四位宰相同時下台。

這壯舉,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而在年輕氣盛之後,更是作為宰相輔左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擁立宋英宗、宋神宗兩位皇帝。

最關鍵的是他還善終了,可謂是大宋每個官員心目中的楷模了。

而韓誠的兒子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南宋全力主持北伐的韓侂胃。

這個人除了北伐之外,最著名的就是黨禁了,他主持的慶元黨禁,將朱熹、陸九淵等一幫理學和心學宗師全部打為叛逆。

並禁毀理學家的《語錄》一類書籍。科舉考試中,稍涉義理之學者,一律不予錄取。《六經》、《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之書為世大禁。

講道理,中原最有機會打破《論語》、《孟子》這些破書兩千年禁錮思想的機會應該就是這一次了。

如果慶元黨禁沒有往復,中原的學者不再兩千年如一日的研究《論語》,歷史或許就會走上另一條岔路。

畢竟從大宋到天朝,中間足足有近一千年的時間。

如果這一千年內,中原億萬學者把精力從《論語》中解放出來,隨便研究點什麼,搞一搞自然科學,中原的科技水平就會突飛 進,不至于後期落伍于世界。

要知道,在慶元黨禁的時候,宋朝的科技還處于巔峰,領先西方數百上千年。

趙桓看向這位韓誠,問道︰「你是畢業于太學?」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