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十章韓穗的斷言

韓穗說的內容,除了吸引趙桓之外,同樣引起兩位宰相的注意力。

作為國家宰執,宰相們看的都是一路、一府的稅收,極少會關注到一個工坊在一座縣里會有什麼影響。

听完韓穗之言,張浚立即問道︰「一座工坊能給當地提供如此多的稅收,各地豈不是都踴躍引進資本前來辦廠?」

「設一座縣里有兩三個這種工坊,則稅賦、薪資、福利勢必都要翻倍。」

大宋內地總共一千二百三十四個縣。中原一億兩千萬的人口基本都生活在這些漢地精華領土里。

出了燕雲,北方新拓的領土雖然廣闊,但人口相對較少。將他們刨除在外的話,大宋一個縣平均正好約十萬人。自古以來都算是絕對意義上的大縣。

工坊里基本上都是有男有女,尤其這種紡織工坊,更是女工居多。

一座工坊四千人,佔全縣人口的比例大概為百分之四,這個人口比絕對不會影響到農業生產。

甚至工匠一萬人,十分之一的比例,以大宋的農業發展水平而言,也能滿足百姓口糧。

大宋的問題不是養不起人,而是百姓赤貧,尤其沒有土地的百姓,當初要承擔沉重的人頭稅,才導致的民不聊生。

但如果一座工坊里能提供上萬人的就業,那堪稱當地的一大幸事。

趙桓覺得,倒是有種形勢跟韓穗所言的特別像。

在封建時代,經常有百姓活不下去,賣身王府、士大夫之家,為奴為婢。

豪族家里,妻妾成群,僕人無數,這些人為王府服務,獲取薪酬,但不從事農耕生產。

如今百姓們投身工坊,也就是領貴族老爺的錢和領商人的錢這點區別。

有一份收入,這個家庭就大幅度月兌離赤貧,更能抵抗天災人禍。

官員也是不希望自己治下百姓民不聊生,引發叛亂事端的。

一旦發生這種事情,朝廷肯定會追究其責任。

因而趙桓說道︰「這麼看來,官員們趨利避害,也得鼓勵治下多設幾座工坊。」

韓穗直接斷言,向在座的眾人說道︰「這工商發展,是大勢所趨。我以為,這並不以某個官員的意志,就能改變這種發展趨勢。」

「而且,我以為,士大夫一定無法復闢。工商業發展或許有所坎坷,但中原必將有一日,工商將全勝于天下。」

「我朝市民必將取代士大夫們,成為國家新銳。一如秦朝軍功爵位的新銳取代此前公卿元老,唐朝關隴軍事集團取代世家門閥。」

「自科舉以來,儒家當政,所以開拓進取精神萎靡,國家失去漢唐積極向外開拓的銳氣。但在我朝,開拓之銳氣,將遠邁歷代,即便有軍功授田的秦朝亦不能比!」

張浚出身于士大夫之家,對韓穗的看法很不認同,立即問道︰「我輩士人,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每個士子都銘記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能成為國家官員的,無不頭角崢嶸,為人中翹楚,如何就比不上一群只為利益奔波的商人?」

趙桓興致勃勃地看著韓穗,等他說服本朝最位高權重地宰相。

韓穗說的很直接,也很大膽。這可不是他的一家之言,這意味著他所代表的整個工商階層在發出自己的聲音。

如今他們已經壯大,並影響深遠,舉足輕重,自然不能再默默無聞,必須提出自己的主張。向天下展示自己的理念。

商人只是以前被朝廷限制了發生的渠道,所以才顯得沒有自己的聲音,但絕不代表這個階層都是一群尖酸刻薄的愚夫。他們肯定有自己的主張和請求。

而要說服天下,首先就要說服趙桓這位天子。

對韓穗提出的市民階層必將取代鄉下那些地主士大夫,整個天下必將以工商業為主的說法,趙桓很難不認同,畢竟後世已經證實過幾百年了。

但後世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的西方經驗,才轉變成了工業強國。

而大宋如今是文明高地,走的是自己獨一無二的道路。

韓穗是怎麼看出來,大宋沒有外力推動,也將走上自己獨特的工業化之路的?

道理不辨不明,話不說不通。

韓穗見趙桓沒有反對的想法,且興致勃勃的看著,立即振奮精神,態度堅決而凌厲,對張浚說的︰「右相,誰都不可否認,士大夫們以修身養性為使命,私德卓越,為人中龍鳳。」

「但請不要以為我在危言聳听,僅一點,就注定了士大夫必將消亡,市民必將取而代之。」

「哪一點?」張浚面色不虞的問道。

「最根本的一點就在于,市民階層是創造財富的。而且源源不斷地創造更多財富,士大夫們永遠也比不上!」

最後地話語擲地有聲!

房間內即便是士大夫中最頂級的人杰,一時間也沒人提的出反駁的意見。

趙桓則感覺恍然大悟,忽然想到自己當初為什麼對士大夫們那麼深惡痛絕。

是他們貪婪卑劣嗎?

當然不是,士大夫的品德通常要高于那些無良商家。

那些只認錢的商人,種種作為簡直擊穿常人下限,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論私德,這些工商資本家一樣的殘酷、貪婪,讓人恨不得把他們吊死在吊繩上。

沙要鹽場的鹽場主就是其中典型,簡直把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驢用。

可盡管他們貪婪,盡管他們殘酷——但客觀上他們是創造社會財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把整個國家的蛋糕做大,而且能不斷做大。

而地主不創造、不增加社會財富,僅長于把別人兜里的烙餅「 合法」 轉移到自己兜里的零和博弈。 農業社會創造的那點財富甚至還算不上蛋糕。

所以哪怕單個的士大夫,品德高潔,磊落奇偉,甚至貞高絕俗,淵清玉絜,堪稱整個國家的道德楷模,全天下大宋人的榜樣。

但作為士大夫整體,卻是整個國家的囊蟲,趴在國家身上常年如一日的吸血。

這個群體一天天腫脹,最終就導致國家越來越虛弱,矛盾越來越大,最終民不聊生的百姓直接掀桌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