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十九章官員的衣食父母

其實趙桓有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可悲。

士農工商四個行業,士者為學,農者為耕,工者治器,商通有無,此之謂事。雖職業分殊,但皆為本業,正所謂柱之石,國之本也。

這本應該是天下的共識,但趙桓卻要擔憂中原在後世出現重農抑商,成為根深蒂固的封建小農國家。

這恐怕是封建士大夫們留下的最大的遺毒,也是明清兩個朝代留下來最深的烙印。

所以趙桓迫切的想知道,民間的經商環境如何,以及怎麼才能確定一項制度,當有人提出重農抑商的說法時,將受到所有人的強烈反對。

趙桓先向韓穗問道︰「民間經商環境如何?可有小吏苛刻,惡劣生釁?」

小吏大害。

如果一個小吏,一定要與民間的富豪為敵,是很有可能導致這個富豪在當地置辦的工坊、商鋪倒閉的。

這種小吏多了,當地的經商環境就會變得非常惡劣。

最顯著的就是後世阿三哥,那惡劣的經商環境,簡直讓外資頭皮發麻。

但韓穗卻笑著說道︰「官家,其他人如何,臣不清楚。臣經商向來是當地官府的座上客。」

「關于官家所言大勢,臣有一二見解。」

趙桓沒想到韓穗上來就給了自己一個驚喜,立即關切的說道︰「詳細說說。」

韓穗不無驕矜,說道︰「先說小吏之事,臣可以說,等閑小吏根本不敢與臣為敵。甚至一方官員也必須對我等敬重有加。」

這說法真的讓趙桓訝異不已,中原多少年的士農工商排名了。

雖然大宋對這方面比較開明,但士人作為四民之首是一向以來的共識。

就連後世都有種說法,宇宙的盡頭是編制。

說大宋一位知府,一位縣令,對轄區內的一名商人必須敬重有加,甚至不敢找他們麻煩,這有點讓人無法理解。

韓穗也不賣關子,直接說道︰「其實原因很簡單,這跟我朝稅制有關。」

「我朝地方轉運使是陸續轉變為三司稅賦司所轄,所以地方有完善的稅收體系。按我朝法度,稅收中五成上繳太倉,五成會返還給地方,作為財政支出。」

趙桓瞬間有些明悟了,指出其中關鍵,問道︰「稅收關系到地方的財政豐富程度,與所有官員都息息相關?」

韓穗點頭,說道︰「除了蘇州這種工商業極度發達的城市外,大部分城市里,如果有一座雇員超過三四千的工坊和商鋪,那這座超級工坊就是整個地方的稅收來源!」

「以臣在四川的蜀繡工坊而言,這座工坊坐落于鳳州梁泉縣。這座縣往日是一座以農耕為主的尋常縣,沒有任何特產,往日里無人問津。」

「他唯一的優勢是比較靠近北方絲綢之路,所以臣在這里設置了一座蜀繡紡織工坊,雇佣當地百姓四千余人,日產蜀繡上千匹。」

計相楊時贊嘆道︰「日產蜀繡上千匹,這可是暴富的生意,據老夫所知,蜀繡價比黃金,一貫約在四貫錢左右,僅這工坊就是日進斗金啊。」

四貫錢在大宋約能買到黃金一兩,這四千貫錢,雖然不如皇室在東京的房租,日入萬貫,但也能直接買到黃金千兩!

蜀繡一直很值錢,但此前商業範圍局限在大宋境內,根本無法供應的起這麼龐大的工業規模。

尤其此前士大夫統治整個天下,財富過度集中到那寥寥幾十萬人手中,導致國內消費市場萎靡,所以極少有會建設如此龐大的工坊。

如今大宋重新改革了稅賦體制,計畝征銀,重新分配了社會財富,使絕對富庶的士大夫消弭,普通百姓財富增多。又大開絲綢之路,最終使得民間消費的市場迅速擴大不止三倍。

所以大宋的工業有了更廣闊的市場,能夠使工業規模迅速擴大。

趙桓關切的問道︰「這座工坊每天產出貨物價值四千貫,全年產出總值就高達一百四十六萬貫,能給國家提供多少財富?」

這方面只有韓穗自己清楚,他立即堪堪而談,說道︰「這一百四十余萬貫錢,商稅約繳納約三十萬貫,工人薪資約九萬六千貫。」

趙桓立即眼神一亮,這個商稅跟後世的企業稅相差不大,都是百分之二十左右。

三十萬貫的稅收,留給當地的稅收就多達十五萬貫!

這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

要知道四千名工人的薪資才九萬六千貫。

他們一個縣官員、胥吏加一起也沒有四百人。

意味著這個工坊如果留在當地,所有人都能受益,沒人會跟每個月額外二十貫錢的薪資過不去。

哪個小吏如果敢苛刻這個工坊,導致工坊撤離梁泉縣,怕是能成為所有人的公敵。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

就算你是縣令,是知府也不行。

計相楊時贊賞的點頭,說道︰「若如此,一座工坊對國家的確是造益極多。當地官員、胥吏、教授薪資都將有所增長。同時四千余百姓有了生計,即便土地不足,亦不至于有溫飽之憂。」

韓穗卻驕矜的說道︰「計相怕是小瞧了這座工坊。說是當地的衣食父母亦不為過。」

「當地的財政稅收基本是平衡的,只靠田稅只能勉強維持統治,但想給所有官員發齊薪資,尤其是當今這份水準的薪資是絕不可能的。」

「如今當地的財政平衡,基本上靠這座工坊維持。一旦每年少了十幾萬貫的財政收入,當地官員、胥吏的薪酬都發不下去。」

趙桓對韓穗這份得意,沒有太大的抵觸。

事實上,趙桓甚至覺得這對大宋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一座超級工坊所在地,能夠切實的帶動周圍百姓富裕。作為納稅大戶,也將給整個體系的官員都帶來無窮無盡的益處。

只有這樣,當地的官員才會以切身利益,堅定維護工商業的存在,誰敢說重農抑商,將被所有人所反對。

這種形勢,對穩固統治,推進工業化都將有極大的益處。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