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352、《我能說》

也就是同一天,還有一個首映禮舉行,沒錯,正是電影《我能說》。

畢竟是荀遠影視坐鎮,首映禮自然不會太寒酸,不少明星前來助陣。

這畢竟不是紀錄片,而是一部正常的電影。

雖然電影配置上, 不是那麼的具有大片相,卻依舊充滿了吸引力。

這里就不得不說到《三十二》。

別看這電影只是紀錄片,也別看這電影的關注度不是特別的高。

可是憑借著高評分,還有十分出眾的評價,這記錄片的關注度也沒想象的那麼低。

而作為同類型的電影,又是相同的題材, 又是同一個影視公司出品。

人們很難不將兩部電影聯系起來。

在《我能說》整部電影里, 其中林荀只有一個編劇身份,不是導演,也不是制片人,頂多還有人掛名監制的身份。

可是,這並不妨礙記者對他的關注。

「林導,為什麼會想到在同一個題材上,拍攝兩部電影。」

「其實也不算是完全一樣,一個是紀錄片,需要盡可能貼近事實。

另一個則是劇情片,其實沒有原型人物,更究竟是的故事劇情的沖突表現。

為什麼會拍這麼兩部電影?

其實就是覺得,有些東西不該被遺忘,更不應該無人知曉。」

林荀有想過,掀開那塊遮羞布, 大罵一場,他痛快了, 也能讓某些人清醒清醒。

可事實卻是,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事實上, 又豈止是一個裝睡的人, 現如今,有著一大群在裝睡的人。

像什麼反戰人士,像什麼果粉,像什麼美分……

這樣的人太多太多,別說是叫醒他們,你就是給他們幾大嘴巴,也不會有人醒來。

就說《集結號》,的確是還不錯的電影。

可是話又說回來,這電影的內容其實有些假,或者說不講究現實。

在那個神州沉浮的時代下,有多少英雄為了中華民族拋頭顱灑熱血?又有多少人連姓名都無從得知?

只有谷子地等人嗎?

顯然不是的。

是咱們故意不承認他們的烈士地位嗎?

也不是的。

只因在那個時代,有太多的無可奈何,有太多的偶然性,很多都是沒辦法的。

咱們有人民英雄紀念碑,它卻沒法記錄所有人民英雄,或許他們的名字不曾被知曉,可是他們有了另外一個名字︰人民英雄。

這就是現實。

可是因為這樣的現實,就批評我們做的不夠好, 這樣合適嗎?

《南京南京》同樣如此。

好吧, 林荀想的很多, 可是記者們卻不在乎,而是繼續追問道。

「很多人批評了《南京南京》,關于這部電影,林導有什麼批評。

很多人都覺得,路川導演根本就是在為倭國人張目,你覺得呢?」

林荀說道︰「對于這部電影,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

其實,我也很想知道,角川這個人物的真實性,如果是假的、虛構的,那整部電影的意義呢?」

一听到這話,頓時有記者不樂意了。

「林導,難道你不認為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嗎?我們不應該限制藝術的創作!」

林荀很澹定的說道︰「藝術沒有國界,可是藝術家有!」

……

「《南京南京》和《我能說》同時上映,誰能更勝一籌?」

「男性導演和女性演員對于同一件歷史事件的反思。」

「截然不同的視角,截然不同的態度。」

……

在導演的地位上,于飛虹當然沒法和路川比,可是別忘了還有林荀呢。

更何況,于飛虹作為導演是新人,可作為演員,人氣也不是那麼差。

兩部電影被擺在同時上映,自然少不了被拿來對比,拿來比較。

更別說此前還有一部《三十二》。

仔細一看,這真的是拍同一個歷史事件?

《三十二》很真實,卻又很平澹。

《我能說》很平澹,可平澹之中卻有震撼。

《南京南京》拍的是最殘酷的,卻也是最有問題的,尤其是其中對于倭國角色的塑造。

一邊將他們的惡表現的淋灕盡致,另一邊,則是角川這個「聖人」。

如果只有《南京南京》一部電影,還可以說為了反戰,為了反思。

可是這會,《三十二》中的現實,《我能說》中的記憶傷疤,讓這些借口是那麼的無力。

你要讓我用一塊破布,捂住身上疼痛的傷疤,然後平靜、公正的看待施暴者?

對不起,我做不到。

類似得話題被吵起來,自然少不了討論、爭執,甚至是惡言相向。

「導演用不一樣的方式取材于苦難,卻達到了與苦難感同身受,這是自信且有能力的表現。那句I  speak也被賦予了故事的更大意義。」

「又一次哭的稀里嘩啦,荀遠影視,你是看的我這幾年過的很開心,打算讓我一次哭個夠嗎?」

「有點借鑒高麗電影的拍攝方式,以小見大,感人的有點套路,但不妨礙感情的投入。還有,李啟銘老師太厲害了,你能想象她是容嬤嬤?」

……

繼《三十二》之後,《我能說》再次大受好評,口碑非常的亮眼。

荀遠出品,必屬精品。

荀遠影視再一次用事實,證明了這句口號不只是口號,而是現實。

當然,也有不和諧的聲音。

「這是嚴肅題材的電影,用這樣的方式拍真的好嗎?感覺就是消費別人。」

「呵呵,隔壁還放著《三十二》,這夠嚴肅、夠真實吧?

現在我請問,有多少人看過?別都胡說八道,荀遠影視公布了數據,到現在一個星期,看過的人也才幾萬人。」

「唉,我也承認,我沒看那《紀錄片》,听說有點沉重,就沒敢去看。」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了解這件事就夠,知道這段歷史就行,不是都要深入研究。」

……

「呵呵,都過去70年,有些人就是喜歡死抓著過去不放,那又有什麼用?」

更有甚者,一句話直接捅了馬蜂窩。

「我靠?原諒,倭國人道歉了嗎?就值得你這麼上趕著去道歉?」

「我特麼的,孫子,別讓我知道你是誰!」

「還真是可悲,也不看看靖國神社里面都有誰,倭國人對這場戰爭的態度又是什麼?

如果連我們自己都拋棄、扭曲這段歷史,真不敢想象將來會如何?」

……

《南京南京》飽受爭議,而《三十二》和《我能說》卻是廣受好評。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能夠極大程度的引導電影市場,引導觀眾的觀影的傾向。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