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今天看了《三十二》,一部紀錄片,說實話,如果不是因為林荀,我不會去看。

不是沒看過紀錄片,不過在電影院看記錄片,還真是第一次。

一個平澹如水的故事, 看到最後卻把自己哭慘了,沒錯一個三十多歲的大男人竟然哭了。

社會中經歷過太多的事,我還以為自己早就不會哭了,能夠從容應對一切。

現在才明白,錯了,不過是未到傷心處,而我的血,也還未徹底冷下來。」

「歷史上的一句話,甚至是幾個字, 但這卻是就是許多人的一生。

直到今天,我才算明白這句話,慰安婦只是三個字,卻意味著太多太多。

林荀說他沒看過這部記錄片,因為不敢看,老實說,我有點不信的。

可是看我之後,如果可以再選一次,如果早知道電影的內容,我或許也不會看,太沉重了。

當然,在這里, 我還說強烈要求大家一定要看,因為這是一段正在消亡的歷史。」

「「上下雨路又滑, 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憂愁自己解,自流眼淚自抹干。」

「這世界真好, 現在我都沒想死。這世界紅紅火火的,會想死嗎,沒想的,沒有吃的慢慢來。」

從來沒看過這麼壓抑又心疼的紀錄片。從頭到尾哭了整整90分鐘,最後忍不住嚎啕大哭,哭得覺得自己的眼淚很廉價。」

「現在腦子里思緒萬千,可是什麼都不想說,感謝林荀帶來了這樣一部電影。

哦,不對,這部電影的導演叫做郭,感謝他為這部紀錄片所做的一切。」

……

紀錄片而已,哪怕宣傳的再熱鬧,得到的關注度,也是有極限的。

只不過,六個小時的上映時間,至少能夠安排三場,全國加起來,也得有近三四百場。

也就是說,至少有數千人看過電影。

沒辦法,這只是紀錄片,排片太少了, 也就是憑著林荀的號召力,上座率不算低。

只不過,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當天晚上,貓眼網的網頁上,卻格外的熱鬧。

短短的幾個小時,《三十二》下面,已經有了數百條評論,甚至在朝著四位數進發。

荀遠影視數據造假,找了水軍?

有必要嗎?這只是紀錄片而已,拍出來就不大可能會賺錢的玩意。

再仔細一看這些評論,一條條評論都寫的很真摯,甚至能夠感覺到評論者的感情。

這絕對不是一群水軍能夠寫出來的影評。

緊接著,越來越多的消息開始出現,尤其是關于這部紀錄片。

「一部記錄歷史的紀錄片。」

「每一個華夏人都值得一看的紀錄片。」

「那句道歉呢?她們還等得到嗎?」

……

畢竟是做過大量宣傳的,隨著媒體的發力,倒是又擴大了不少。

不過呢,還是那句話,紀錄片本身的市場有限,這是天生的限制。

別說是林荀,誰來也沒用。

當然,情況還是好的,至少根據目前的反饋情況來看,上座率不低。

如此一來,各大院線也不會輕易去動《三十二》,那本來就為數不多的拍片。

按照這個播放數量,一天上千場,播上一個月,也能有五萬場放映場次。

這個數字已經極為不低。

而且,在各大網絡平台上,尤其是貓眼網上,關于《三十二》的評論也不少。

幾乎每一個看完電影的人,都很有一番想表達的,有些話不吐不快。

第一個周的最後三天,《三十二》的首周末票房只有600萬,有些難看的數字。

林荀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不是說他讓大家看紀錄片,就會有人看的。

當然,相較于紀錄片這個類型的作品來說,這個成績已經很了不起。

當然,更為惹眼的事是,《三十二》在貓眼網上的評分。

9.6分,這個評分簡直了不得,基本上沒有人打低分,都是高分。

而且,評分的人數也不是區區幾百人,而是已經有了近萬人之多。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4月22日,華夏電影終于要迎來一部電影。

《南京南京》,據說是記錄南京大屠殺的電影,結果卻是在洗白倭國人。

或許在主觀上,導演也沒有企圖洗白什麼人,而是要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進行表達。

倭國人的侵華戰爭是禽獸行為,這些人簡直喪心病狂,無惡不作。

不過呢,在這些抬著槍來到我們土地上,燒殺搶掠的人中,仍然有好人。

或許,他們不是好人,可是他們也會從未想著成為惡人,他們有很多無奈。

可問題是,你一個華夏人,在自己的民族同胞遭到殺害,遭到屠殺的時候。

你沒有站在他們得到了身邊,而要尋找一個所謂的的公證角度?

就像你老爸被人揍了,你非得沒有上前制止,更沒有幫忙反擊。

而是站在一旁,嚴厲的指責動手的人,同時還在勸你老爸,其實打他的也不全是壞人。

所謂的站在藝術角度,這完全就是一個笑話。

猶太人不是什麼好人,至少在做生意方面,他們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

事實上,別說是**屠殺猶太人,包括當時的歐洲,許多國家對猶太人都沒有好感。

要不然的話,為什麼那麼多猶太人只能跑到米國去,要知道,歐洲並非一下子就淪落到**手上。

可是現在,有什麼電影會為**屠殺猶太人辯駁,這才是政治正確。

然而更現實的一個事是,這部電影竟然還有不少人認同,首映當然拿下了近千萬票房。

甚至還有這樣的評論︰

「我覺得挺好的,從人性的沖突來看待這個事件。70多年過去了。不該只記得仇恨。」

為什麼是我們不該記得仇恨,而不是倭國人應該正確對待歷史?

只因為那些死去的人和我們無關,我們仍舊安安穩穩的活著?

歷史上真的有過一個日本兵把兩個國民黨兵送出南京城嗎?沒有!

這是所有人都無法否認的,如此何來的真實歷史?

為何憑空杜撰這樣一個個體,親自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本「人」,卻有著偉大「人性」故事?

用一個虛無的人,想讓人們改變三十萬人被屠殺的認知,這是不是太過分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