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十月二十六,一場薄雪飄飄揚揚而起。醞釀了多日的這場今冬初雪終于落了下來。

京城北城德勝門外,張延齡徐光祚朱輔徐延德以及朝中十幾名官員正站在凜冽的朔風之中。雪花飛揚如柳絮,站在雪地里的眾人朝著北邊官道方向張望著。

不久後,馬蹄聲起,雪花之中沖來數十騎兵馬,來到近前大聲稟報。

「來了來了,王爺,國公爺,諸位大人,鎮北王他們到了。」

張延齡大喜過望,抖了抖披風上的雪花哈哈笑道︰「可算是來了,說好的辰時到,這都巳時了。奏樂相迎。」

霍世鑒一揮手,站在城門口縮著脖子裹著披風的一群樂師們趕忙行動,搓揉著凍得麻木的手,取出絲竹笙簫吹奏起歡快的曲調來。

原文來自于塔&讀小說~&

盞茶時間後,前方迷茫的風雪之中,黑壓壓的兵馬現出輪廓,當先是一群騎兵。最前方一皮紅色駿馬甚為醒目,馬背上那人更是穿著金光閃閃的盔甲,頭盔上紅纓似火。

那正是張侖率領北征軍將士凱旋而歸。從今年三月出征以來,歷經七個月,大明北征軍終于完成使命,班師凱旋。

在數十步之外,張侖等人翻身下馬朝著張延齡等人快步走來。老遠便听到張侖哈哈哈的大笑聲。張延齡也笑了起來,領著眾官員上前迎接。

「恭迎鎮北王凱旋班師。」張延齡大聲叫道。躬手行禮。眾官員站在張延齡身後齊齊行禮。

張侖哈哈笑著連連還禮,口中道︰「不敢當,不敢當。這麼冷的天,又在下雪,怎敢讓諸位在此相迎?張侖感激不盡。」

張延齡笑道︰「鎮北王功成凱旋,我等理當在此迎候。鎮北王和諸位將士辛苦了。」

張侖一笑,一擺手,身後眾將齊聲叫道︰「我等不敢貪功,北征首功歸于靖海王。」

張延齡一愣,笑道︰「搞什麼名堂?」

張侖呵呵笑道︰「北征之功歸于靖海王,天下皆知。這是眾將士的心聲。延齡兄,我張侖也算幸不辱命。和眾將士踏平了韃子的老巢忽蘭忽失溫。韃靼小王子巴圖孟克逃往漠北沙城去了。韃子十萬騎兵,被朱麟和孟亮許泰等將率騎兵一路追殺,死傷兩萬余,不敢有絲毫還手。哈哈哈,這下,韃子徹底的嚇破了膽,嚇丟了魂了。」

聞听此言,張延齡等人喜笑顏開。徐光祚大聲笑道︰「我大明從此不必擔心韃子襲擾了。這可是不世之功啊。」

張侖道︰「老國公,不敢說永遠不必擔心,但起碼十年之內,他們是休想再生覬覦之心了。只要我們鞏固好防線,韃子便不敢越陰山一步。」

徐光祚點頭笑道︰「說的是。鎮北王,這個好消息一定要告訴你祖父知曉啊。他在天之靈,听到這個消息,定然欣慰之極啊。」

張侖點頭道︰「那是自然。我明日便去他墳前拜祭,告訴他這個好消息。」

眾人紛紛點頭,一片歡喜。朱麟許泰孟亮等人紛紛上前來給張延齡行禮,張延齡見了他們也自歡喜。

眾人渾然忘了寒冷,在風雪之中便站著談笑,絲毫沒有進城之意。這可苦了那些樂師們,鼓著腮幫子吹奏樂曲,凍得嘴巴麻木,手腳冰涼,連樂曲都帶著顫音了。

張永坐著馬車從後方趕到,下車來向張延齡行禮後,面帶悲傷的問道︰「王爺,皇上他……真的遭難了麼?太後也……遭難了麼?」

張延齡嘆息點頭道︰「張公公,皇上七月十五被賊子謀害,已然三個多月了。太後……剛烈,以死明志,不與逆賊楊廷和所脅,也已經去世多日了。」

張永噗通跪倒在雪地里,嚎啕大哭起來。

張永侍奉皇上多年,從東宮到登基為帝,前後十幾年時間,感情還是有的。皇上駕崩了,心中自然悲痛不已。這倒不是作假,而是真情流露。

張延齡溫言勸慰幾句,請他上車跟隨進城。

原文來自于塔&讀小說~&

飛雪之中,張延齡和張侖並騎走在街道上,張侖沉聲道︰「延齡老弟,京城的事情可凶險的很,我得知事情的經過之後驚的一身冷汗。早知如此,當初便帶著大軍跟你一起班師了,卻讓楊廷和那逆賊差點得手了。你當初該多帶些兵馬回來了。」

張延齡微笑道︰「大軍北征豈能半途而廢,班師回朝,那之前所有的努力便白費了。再說了,當初我也不知道楊廷和那廝居然早有安排。京畿部分兵馬跟著他作亂,甚至團營兵馬也跟著他一起作亂。我確實有些失策了,差點便被他得逞了。」

張侖點頭道︰「狗賊真是罪大惡極,幸虧老天開眼。你張延齡也不是好惹的,局勢居然被你扳回來了,真是令人捏一把汗。但是教訓不小啊。延齡,團營該整頓整頓了。狗雜種吃里扒外,居然跟著楊廷和當狗。薛翰朱震李昱那幾個狗東西可都抓到了麼?都宰了麼?」

張延齡道︰「李昱死于西山野狗嶺之戰,薛涵和朱震也都被殺。薛涵被我們突圍之夜伏擊射殺,朱震讓手下人割了他腦袋送給我,求我饒了他的家人。」

張侖冷聲道︰「一個也不能饒。他們跟著楊廷和這個弒君逆賊作亂,九族株連,不能姑息。」

張延齡苦笑道︰「罷啦,我已經饒了他們了。我不想牽連太多的人,也不想死太多的人。判流放抄沒家產便罷了。」

張侖皺眉道︰「你可真是奇怪,他們要你的命,你還顧及什麼?以後豈不是讓別人以為可以效仿麼?你以為他們家人會感激你麼?一樣會恨你入骨。這些人,絕對不會認為自己錯了,只會認為是你殺了他們的家人。適才我看到洪鐘他們,便覺得詫異,他們居然還活著,讓我覺得奇怪。你這是婦人之仁。」

張延齡點頭道︰「我知道。你就當我婦人之仁吧。但我還是想早些平息事態。我可以大開殺戒,但是這除了制造恐懼之外,對目前的局面並無什麼好處。首惡已除,現在要做的是盡快恢復平靜,走上正軌。朝中需要官員做事,一些人確實是被楊廷和欺騙了,得給他們機會。」

張侖想了想,點頭道︰「好吧,我無話可說。對了,我還沒感謝你保護了我家眷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于有了解決之道,這里下載 huanyuanapp.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張延齡笑道︰「何須感謝?若你回京城,也會保護我的家人的。咱們之間,似乎無需這般客氣。」

原文來自于塔&讀小說~&

張侖笑道︰「說的是。那我便不跟你客氣了。」

張延齡笑道︰「便當如此。侖兄,我有許多事要同你商議。早就等著你回來。今晚我在家中設宴,為你和朱麟他們接風洗塵。同時也有些事征求你的同意。」

張侖笑道︰「酒我是一定去喝的。不過事情便不必談了。」

張延齡一愣,轉頭看著張侖。張侖微笑道︰「我還是那句話,你張延齡想做什麼,我都支持。只要你不是拉我造反,我都會同意。至于其他的,統統一概不理。」

張延齡笑道︰「倘若真的是造反呢?」

張侖嚇了一跳,道︰「這玩笑可開不得。」

張延齡大笑起來,張侖也跟著嘿嘿笑了起來。

……

張侖率北征大軍歸來之後數日,陸陸續續,京城又來了許多人。

從十月末開始,各地皇族藩王紛紛抵達京城。京城街道上幾乎每天都有華美的馬車和衛隊抵達。其中包括端王朱佑檳,恭王朱佑楎,定王朱佑榰,簡王朱佑等皇族近親,先帝朱佑樘的同胞兄弟。他們之中,有人甚至帶著家眷和世子前來。

在過去的一個月里,關于新皇的人選是所有人最關心議論的話題。定國公徐光祚擬定新皇名單的行動遲遲沒有結果,所有人都在翹首以盼著。

眼下這一切,自然引起了京城朝野的普遍猜測。他們基本上都認為,此次新皇的人選便是在這些藩王的世子世孫之中產生。之前興王世子朱厚熜被定為新皇的人選,只可惜朱厚熜死于混亂之中。這一次恐怕也要在相同身份的人中選出一個吧。畢竟于血脈而言,這些人是和皇上血脈最親近的。

這麼多地方藩王齊聚京城,那說明新皇的人選定要呼之欲出了。

除了這些藩王之外,地方上的大員也來了不少。南京六部官員,北方各大州府的主官都在嚴寒之中趕到了京城。更為偏遠的地方官員是來不了的,畢竟從大明最遠的邊鎮趕到京城,一來一回通知消息到官員抵達京城恐怕要三個月的時間。所以,來的都是能夠趕到的,以及官職高的地方官員。

當然也有例外。有一人是張延齡派人用鐵甲船單獨從遙遠的廣東從海路接來的。那便是兩廣總督王守仁。一個多月前,京城的混亂剛剛平息後不久,張延齡便命人前往廣東接兩廣總督王守仁進京。王守仁也在十一月初六抵達京城。

王守仁是張延齡心目中的丞相的人選,當然,在此之前,張延齡需要和他當面談一談,確定他便是自己要找的人。但首先要定的是新皇的人選,之後張延齡才會同王守仁詳談。

十一月初九,一場久違的朝會在奉天殿召開。參加此次朝會的人除了朝中官員,幾位國公和兩位異姓王爺之外,便是十幾名地方藩王了。

這些藩王之中有五名是先皇朱佑樘的同胞兄弟,是顯貴的皇族近親身份。其中也包括死了大兒子的興王朱佑杬。但他不是來參加商討立新皇事宜的,他是來接朱厚熜的尸首回安陸興王府的。他只是被張延齡邀請參與這次朝會,作為立新皇的見證。

朝會于上午辰時開始。當鐘樓的鐘聲響起之時,大明亂局以來最為重要的一場朝會正式開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