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877章 彭亨之盟

十天後,張延齡親自率領一千騎兵攻入彭亨小國。只用兩天時間便佔領了其都城海港。

本來,攻打這種彈丸小國應該是件听無聊的事情。張延齡估計自己的兵馬一到,他們便要投降。張延齡倒也並不想太為難他們,想著如果他們投降,認錯態度還算虔誠的話,倒也不想太為難他們。起碼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可是沒想到,事情倒是有些讓張延齡意外。

這彭亨小國的年輕國主頗有些骨氣,居然組織了不少兵馬據城抵抗。這才讓這場滅國戰斗顯得不那麼乏味。

彭亨國的國主只有二十七八歲,即位不過五六年,倒是個有一些抱負的年輕人。他還想著要勵精圖治,讓這個部落小國變得強大起來,成為馬來半島上的霸主。

佛朗機人來了之後,他看到佛郎機人的強大戰船和火力,羨慕不已。慕強之心化為了動力,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將來。所以倒是在國內征兵訓練,搞窮兵黷武制定先軍政策。

小小的彭亨國,所轄百姓不過二三十萬,軍隊倒是有近三萬。其中他自己的衛隊便有五千人。都是精挑細選的青壯人手。

借著和佛郎機人之間關系不錯的緣故,得到了一些也不知幾手的盔甲和兵刃的裝備,這位年輕的國主雄心勃勃,認為自己會有一番成就。

實際上,他已經準備攻打他北邊的鄰國吉蘭丹了,那也是一個小國,和他差不多大的一個依托吉蘭丹港口建立的小部落王國。但滿剌加發生戰事之後,打亂了他的計劃。他決定暫且忍一忍,等佛郎機人趕走大明朝的兵馬再行動。但沒想到的是,佛郎機人居然敗了。

不過這位年輕的雄主認為,佛郎機人遲早會回來的,大明帝國那幾艘破船是根本無法抵抗佛郎機人的反撲的。正是鑒于這種想法,他才裝聾作啞,並不來滿剌加和大明兵馬建立聯系。

其實他的想法也代表了周邊許多小國的想法。過去數十年的經驗告訴他們,大明朝的兵馬或許呆不長久。佛郎機人還會打回來。這次只要悶頭裝過去,回頭佛郎機人回來之後便不會遭到清算。所以他們都保持著觀望的想法。

他們哪里知道,這一回來的這位大明護國公可是個要干大事的主兒。可不是當年的鄭和,只是來施恩,來了又走,不帶走一片雲彩。

戰斗開始之後,面對有著簡陋城牆防御的彭亨港口都城,張延齡倒是有些高興。起碼這場滅國之戰不至于太無聊。對方反抗的越激烈,自己反而不必背負殺戮的歉疚。

張延齡的一千騎兵包圍了彭亨城。沒錯,一千騎兵包圍了這座有著數萬人居住的海港。兵分三路,除了東邊的大海的方向之外,其余三面城門外都被數百騎兵給堵住。然後便開始了打靶行動。

此次隨張延齡前來的只有兩百桿鳥銃,五門虎嘯炮。但是這已經足夠。鳥銃手們騎在馬上,抵近城門一百五十步距離,端著鳥銃瞄著城頭。但凡有人冒頭,便即開火狙殺。

短短半天時間,城頭彭亨守軍被狙殺超過五百人。簡直把對方那些土著兵都要嚇瘋了。

他們一開始還不信邪,一個個在城頭鴰噪叫罵,仗著人多壯膽。然而,隨著身邊的人一個個的倒下,一個個的被對方的火器狙殺,他們再也叫鬧不起來了。

他們簡陋的弓箭根本都挨不到在一百五十步之外騎在馬上的大明兵馬一絲一毫。對方就那麼騎在馬上,鳥銃手就舉著長筒鳥銃瞄準。但凡有在城頭露頭的,轟隆一下便栽倒在地,要麼是頭上要麼是臉上就開了個洞,簡直太可怕了。

年輕國主得知這樣的戰況之後,自然是又驚又怒。但是他認為,即便如此,對方也只能遠遠的用火器進攻,沒辦法攻進來。大伙兒不露頭,他們也無計可施。

直到第二天上午,幾門姍姍來遲的虎嘯炮被組裝起來,開始對著城牆轟鳴的時候,他才意識到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簡陋的城牆根本抵擋不住火炮的轟擊。南洋之地建造城牆的手藝實在是不敢恭維,石塊和泥巴加上芭蕉葉稻草什麼的堆砌在一起,便是城牆了。

這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建造技藝的簡陋,其實也是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防御手段已經足夠了。畢竟本地小國也沒什麼攻城的重器,大伙兒拿著簡陋的弓箭刀劍互相攻伐,這樣的城牆已經足夠阻擋對手,根本無需太堅固。另外,這麼個小國,建造城牆就已經是奢侈的想法了,更別說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建造真正的夯土或者是青磚城牆。那會讓這個小國家徹底破產的。

懷著雄圖大志的年輕國主能夠造起這座圍繞都城的城牆,那已經是他偉業之中輝煌的一筆了。但這些在虎嘯炮的實心鐵彈的轟擊之下,就是豆腐渣工程。

五門虎嘯炮花了小半個時辰便轟塌了西城城牆,然後,大明騎兵就那麼毫無畏懼的沖了進去。一千騎兵就像是一千頭沖入羊群的猛虎,那些所謂的彭亨國的兵馬,其實都是普通百姓而已。根本沒有任何的抵抗之力。

試想,這麼小的一個國家,養著幾萬兵馬,那怎麼可能?所以這些人名為軍隊,其實平日里都是打漁的,種地的,經商的百姓。掛了個名在軍隊中。國家也不可能發給軍餉武器,加以訓練什麼的。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大明騎兵個個訓練有素,盔甲武器都是最好的,騎著高頭大馬沖進來,那完全就是一種降維打擊的感覺。這些所謂的軍隊頓作鳥獸散。

張延齡率領騎兵直奔王宮。那位年輕的國王還試圖帶著他的五千衛隊殊死一搏。他居然騎著馬帶著他的衛隊沖了出來,要和大明兵馬進行一場史詩級的,流傳後世的大戰。他還幻想著這一戰之後,或許會流傳千古,成為他南洋霸業的一次里程碑,成為震懾所有小國的一次輝煌勝利。

還別說,他的五千衛隊倒是像模像樣。有兵刃有皮甲有盾牌,像是一支軍隊的樣子。沖出來的時候山呼海嘯,倒是有一番氣勢。可是他們的氣勢只維持了不到一頓飯功夫。大明騎兵甚至不願再浪費火藥,騎兵們直接迎面沖了上去。嘁哩喀喳一頓亂砍,便殺的他們人頭滾滾,屁滾尿流。

南洋土著本就是黑瘦矮小的身形,氣力小,武器裝備作戰能力又差了一大截。別說面對張延齡手下的精銳,便是面對大明的普通兵馬,他們也沒有勝算。別說他們只有五千人,便是五萬人,怕也是白搭。

頓飯時間,五千精銳為‘國王衛隊’便已經崩潰。雄心勃勃的年輕國王驚惶逃跑。但可惜他之前太過自負,眼下已經無路可逃。本來他大可听從臣下的建議,棄城坐船出海逃走的。但是他堅決的否決了這個建議,反而以動搖軍心怯敵的名義殺了兩名提出中肯建議的大臣。

到此刻,他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愚蠢。陳式一帶著人在一處茅廁里抓到了這位‘雄主’。他居然還想著要見張延齡,要和大明朝的這位公爵進行一番辯論,談一番大道理。陳式一干脆利落的砍下了他的腦袋。

可憐這位雄心勃勃的國主就這麼結束了他成為一代雄主,一統南洋的美夢。更可惜的是,他的國中人才匱乏,甚至沒有人將他的雄心壯志記錄下來。也沒有人給他寫出什麼‘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來。倒是後來有人提及他是,一致認為,這家伙是個十足的蠢貨,送了自己的性命,也葬送了自己的國家。

十余天後,張延齡在彭亨國的王宮里接見了來自周邊各國的國主。

北邊的暹羅國、吉蘭丹國兩國的國主,東邊的西竺國、加里馬丁國。南邊蘇門答臘島上的蘇門國、舊港、佔碑、南迦羅等一干小國的國主像是越好了一般全部趕到彭亨城。

張延齡的騎兵兵馬引導他們走過皇宮前的大道,讓他們膽戰心驚的不是士兵們雪亮的盔甲和武器,而是大道兩旁木桿上懸掛著的依舊在示眾的數百具尸體。

「各位,這一位是彭亨國的國王,他是被我一刀砍下頭顱的。你們瞧,他的頭掛在另外一根柱子上。哎,真慘。身首分離,死的太慘了。本來,他可以愜意的當他的國王的,可惜他太不識趣。人吶,有時候得識時務,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本事。不然,下場真的很慘,連累他的這些父母兄弟大臣們都跟著倒霉。用我家護國公的話來說,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各位,我不太懂護國公說的這些話,但是你們一定是懂得。」

所有的國王都沉默不語。他們都對大明文化極為精通之人,國中不乏有大明來的名士為官。怎不知那位護國公說的話。

他們正是因為得知彭亨國被滅的消息,才意識到不能再觀望下去了。否則下一個便是他們這些人了。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對抗大明的兵馬。幾個大國或許還能掙扎掙扎,但是這種掙扎帶來的將是極為嚴重的後果。既然如此,還想什麼?

今日他們前來,就是為了表達對大明忠心和合作的態度的。他們不能承受惹怒這位大明護國公的後果。

經過三天的磋商,張延齡和十多位國主簽訂了通商、海貿、軍事、土地上的一系列合作的協議。各國情形不同,條款內容微有差別。但其實大同小異。無非是張延齡希望的那些結果。貿易專營,港口駐軍,土地買賣,以及履行保護之責。這些小國也都將宣布同大明交好,成為藩屬友邦,永世友好雲雲。

這次協議的簽訂,後來被大明史官記載為‘彭亨之盟’。認為護國公張延齡除了手段有些太過凶狠之外,對大明的強大和各國的交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