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22章 天子一怒,風雲變色!

「皇上,以臣之見,目前可先派使者警告對方,勿謂言之不預也……」

周羽繼續闡述著自己的想法。

「當然,他們大概率是不會听的,因為他們沒有被打痛。

他們不比中土文化源遠流長,他們信奉的是叢林法則,拼的是誰的拳頭更大。

所以,與他們講道理幾乎就是對牛彈琴,講一千遍大道理,還不如揍他們一頓來的實在。

只要將他們打痛了,他們才會長記性……」

這些大道理,周羽可不是空泛而談,畢竟他是穿越人士,知道很多歷史上的慘痛教訓。

一味的忍讓,只會帶來更多恥辱,助長對手的囂張氣焰。

听完周羽一通長長的言論,永和帝搖擺不定的心終于定了下來。

男兒自當頂天立地,更不要說他還是大乾天子。

「好,听愛卿一番話,勝讀十年書!朕,不能再退了!」

「聖上英明!」

接下來,君臣二人又進行了一番深談。

周羽綜合大乾朝的當前局勢,提出了不少建議,包括農業方面、工業方面、軍事方面、商業方面,听得永和帝連連呼妙。

畢竟,周羽的理念豈是當前世界的人能比擬的?

當然,他也不能照搬前世的理仿,畢竟前世的理念太過超前,必須要參照當前的情況作出一定的改變。

但,就算是一點小小改變,也令得永和帝眼界大開,內心里激動不已。

比如周羽提出的特種兵概念。

雖說歷史上也有過類似的編制,比如大秦鐵騎之類,但也只是一個雛形,無非就是挑選一些身強力壯的士兵,裝備精良一點罷了。

而周羽所提出的概念就相當成熟了,令得永和帝驚喜不已。

這一聊,一直聊到了晚上,永和帝卻依然精神奕奕,吩咐宮女準備了精致的酒菜,陪著周羽一邊喝酒一邊繼續聊。

對此,海大貴有些驚訝。

他侍候皇上多年,印象中,皇上從來沒與哪個臣子聊過這麼久,甚至還留下來一起喝酒。

而且,也很久沒見皇上這般開心了。

看來,這個靖安侯還不簡單,有機會一定要結交一番。

喝至酣處,周羽終于開始進入正題。

他這次入宮可不是為了拍皇帝的馬屁來的,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鋪墊,為了現在的談話作鋪墊。

「不知皇上是否還記得杜玉娘這個名字?」

「朕記得啊,這是愛卿的學生孫禮懇請朕特敕的一個教坊司女子,愛卿怎麼突然提到此事?難不成這件事有什麼問題?」

「皇上,杜玉娘乃是前任戶部侍郎杜正義的親生女兒。」

「杜侍郎?」

永和帝愣了愣神。

「皇上是否介意臣給你講個故事?」

永和帝遲疑了一會,終于還是點了點頭。他隱隱猜到,周羽突然提起杜侍郎肯定是有原因的。

其實,關于杜侍郎一案他也听聞過一些不同的意見。

只是事情已經過去了,他也懶的再去追究。

「皇上,事情是這樣……」

周羽將孫禮無意中結識杜玉娘,二人情投意合的事情講了一番。

「沒想到,孫禮拿到特敕令,興沖沖去教坊司接杜姑娘的時候,杜姑娘無巧不巧掉到湖中……

大家都以為她是失足落水。

可是,孫禮不願相信,他悄悄將杜姑娘帶到了郭北縣。

經過臣的一番查驗,發現果然是人為的……」

周羽又將之後的事情講解了一番。

「竟有這樣的事?是誰干的?」

「經過一番查證,最終,大理寺成功抓到了凶手,乃是來自于西域的專業殺手,外號千面。

千面最終交待了雇主的身份,乃是現任戶部尚書伍大人府中的管家苗三。

正當大理寺想去抓人時,苗三卻離奇失蹤了……听說偷走了伍大人不少財物,連伍大人也在找他。

後來,因為一樁凶殺案,大理寺終于抓到了藏身于京城的苗三。

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大理寺的王崇山王大人將苗三關押在秘密據點,一個不慎,又有凶手模上門去,將大理寺看守全部殺死,苗三又一次不知所蹤……」

「狂妄,簡直狂妄!」

永和帝不由怒聲喝了一句。

「沒錯,天子腳下,這幫凶手居然如此肆無忌憚,連大理寺的人都敢殺。」

「之後呢?」永和帝冷聲問道。

「之後的事,臣就不太清楚了……」

周羽沒說發現那處秘密基地的事,畢竟那是太子組建的,他真要說了,皇上一定會起疑心。

畢竟皇家內部的事,外人插手,那是大忌。

所以,周羽點到為止,之後的事,自有人去順藤模瓜慢慢查,早晚會查明真相。

永和帝也不傻,問道︰「愛卿在朕說起此事,想來也不是講個故事這麼簡單,愛卿到底想說什麼?」

周羽笑了笑︰「皇上英明。孫禮是臣的學生,他與杜姑娘真心相愛,臣也只能由衷祝福。

如今,杜姑娘的身體已經康復,她準備替父申冤。

臣听說此案當年鬧的很大,皇上也親筆御批,所以……臣覺得有必要與皇上溝通一下。

如果要重翻此案,勢必就會有人拿皇上御批這件事搪塞。

但是皇上,假如說杜侍郎真的是被人栽贓陷害,那麼必然就是有人膽大包天,欺瞞了皇上。

難道,皇上能容忍這樣的小人身居高位,禍亂朝綱?」

「這……」

永和帝不由皺起眉頭沉吟起來。

說實話,他心里有點不爽。自己斷的案,自己再去推翻,豈不是有損天子顏面?

周羽自然能猜到永和帝的心思,又道︰「其實,依臣之見,皇上不必有什麼顧慮。

畢竟誰都有失誤的時候,如果皇上重審此案,反倒顯得皇上光明磊落,大氣大量,有擔當……」

一頂高帽戴上,永和帝頓感好受了許多,沉下來的臉色也掛上了些許笑容︰「愛卿言之有理。

其實,關于杜侍郎一案,朝中的確有不少臣子認為杜侍郎是冤枉的。

只不過當年有不少證據證明杜侍郎利用職務之便,大量侵吞庫銀。

或許愛卿說的對,朕是被人給蒙蔽了……」

「所以,皇上更應該將那膽大包天之人給揪出來予以重處,以儆效尤。」

「嗯,容朕思量思量……」

永和帝並未當場表態,畢竟事關重大。他心里很清楚,此案一旦重審,定然會在朝中掀起一波巨浪。

這麼一說,周羽自然也不可能催促。但他相信,永和帝最終一定會重審此案,只是需要先暗中調查一番,以作好準備。

于是,便起身道︰「時辰不早了,臣就不打擾皇上休息了,祝皇上龍體安康,臣先告退。」

永和帝點了點頭︰「與愛卿一番交談,朕心甚慰,希望愛卿以後常來陪陪朕。」

「多謝皇上,有機會臣一定入宮給皇上請安。」

「海大貴,代朕送送靖安侯。」

「遵旨!」

海大貴應了一聲,隨著帶著周羽離開了御書房。

出了御書房,海大貴不由一臉羨慕道︰「侯爺,奴婢侍奉聖上多年,這還是第一次見聖上聊這麼久,聊這麼開心。」

周羽笑了笑道︰「或許,正好是聊到了皇上感興趣的話題。」

「以後還請侯爺多多關照。」

「海公公言重,應該是本侯請海公公多多關照才是。」

「奴婢不敢……」

對于朝中絕大多數官員來說,海公公的地位非同一般,那可是御前太監,成天陪著皇帝的主。

所以,一眾官員那是拼命討好海公公,希望海公公能在皇上面前幫著美言幾句。

……

「什麼?靖安侯剛剛才離開皇宮?」

「海公公親自送到宮門口?」

「他竟然與皇上聊了幾個時辰?到底聊了一些什麼?」

周羽一離開皇宮,各路人馬便紛紛收到了密報,一個個倍感驚訝。

次日。

刑部一眾官員聚在一起商討。

他們商討的內容,正是由方培山代為書寫的替杜正義鳴冤的訴狀。

「尚書大人,這案子當年是由皇上御筆批示的,就算要重審那也得請示皇上吧?」

「唉,這案子真要重審,不知會掀起多大的風浪。」

「奇怪,方大人怎麼突然管起這樁舊案來了?」

「听說那杜玉娘本來已經死了,但靖安侯卻硬生生將她從鬼門關給拉了回來……」

「這些小道消息怎可信?」

「各位還真別不信,皇上何時與哪個臣子單獨聊幾個時辰?還陪著喝了不少酒?

靖安侯深夜離宮,而且還是海公公親自送出宮門,試問,朝中有幾人能有此待遇?」

「奇怪,靖安侯怎麼會插手這樁舊案?難道真是為了他的學生?」

「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孫禮乃堂堂狀元,換作哪個先生都會面上有光……」

「各位不要扯遠了,這訴狀到底怎麼辦?接還是不接?」

「不接恐怕也不行,依下官之見,先接下來但壓著不審,先觀望情況……」

最終,一眾人達成了一致意見,訴狀可以接,但暫不予審理,視後而定。

兩日後,早朝。

永和帝端坐在龍椅上,文武百官分站兩排。

海大貴依例喝了一聲︰「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臣,有事啟奏!」

兵部尚書傅天仇走出隊列站到殿中。

「準奏!」

「啟稟皇上,最近邊關摩擦不斷,邊關一眾將士為防戰事擴大,本著息事寧人的心理盡量克制。

結果,那些個匈奴人、突厥人卻不知收斂,反倒是變本加厲。

昨日微臣收到戰報,一股突厥人不知從何處繞過關卡,****,沿途劫掠了十幾個村鎮。

所過之處,血流成河,殺我大乾子民一千多人,甚至連小孩子都不放過……」

一听此話,永和帝不由龍顏大怒︰「這些異族人著實可惡,朕……」

結果,沒等他講完,又有站了出來︰「臣,有事啟奏。」

此人乃是禮部尚書曹不名,屬于頑固保守的主和派,只要一提到打仗的事,這家伙必定會跳出來反對。

永和帝自然知道曹不名想說什麼,不由皺了皺眉道︰「曹愛卿有何要事啟奏?」

「稟皇上,以臣之見,就傅大人剛才所說之事,我朝當及時派出使臣談判。

一來譴責對方的暴行,二來,雙方心平氣和坐下談談,商討一個和平共處的方案……」

一听此話,傅天仇忍不住冷笑了一聲︰「曹大人的意思是說,敵方殘暴殺害我朝無辜百姓,我們就只是譴責一下,然後再賠償對方一點銀子與糧食?」

「傅大人何出此言?老夫也是為了我朝百姓著想,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

如若我們沉不住氣,非要開戰的話,那將會讓更多的邊關將士,以及千千萬萬的百姓卷入戰爭,到時死的人將會更多。

老夫之所以主張求和,也是為了天下百姓著想,讓更大的百姓能夠過上安穩的日子……」

「曹大人,你這是……」

「夠了!」

永和帝沉下臉怒喝了一聲。

龍顏一怒,下方一眾臣子頓時安靜下來。

以前,永和帝正是被一幫主和的臣子牽著鼻子走,動不動就拿百姓說事,說什麼一開戰,苦的還是天下百姓。

這樣的說辭固然也沒錯,畢竟一開戰就會消耗大量的庫銀與糧草,同時朝廷也會大量征兵源。

問題是,不開戰,百姓就能安居樂業了?

割地、賠償、和親,用這樣的方式換來的只能是短暫的安寧,說是殺雞取卵也不為過。

結果就是己方越來越弱,對方越來越強。指不定哪天對方就大舉進犯,****,直搗京師。

到了那個時候,又有多少百姓能夠免于戰亂?

「諸位愛卿,你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我們退一步,敵人就要進一步。

當有一天敵人打到京城,甚至是打到這皇宮之外,朕想知道,你們中還有多少人心系天下百姓?

連自身都難保,又有什麼資格說什麼為了天下蒼生,讓百姓安居樂業?

打仗,固然會消耗大量的金錢與糧草,會死不少人。

但無論怎麼樣,我們主動出擊,總好過敵人的鐵蹄踐踏我大乾的土地。

遙想當年,太祖皇帝御駕親征,在沙場上親手斬殺敵國多員大將,那是何等的威風?何等的豪邁?

那時候,周邊諸多小國一個個主動派出使者臣服,歲歲納貢。

怎麼到了現在,卻反著來了?

區區一個彈丸小國,甚至一個部落也敢要挾我大乾朝?

他們一騷擾,我們就要去派人談和,就要給他們銀子、糧食,甚至女人?

這是大乾之恥,大乾之辱!」

「聖上息怒,其實微臣……」

「休得再說,朕意已決,誰要是再敢提出議和,朕就拿他當奸細處理!」

此話一出,一眾大臣不由面面相覷。

因為,他們從來沒見皇帝的態度像現在這樣強硬過。

「朕,一定要讓大乾朝重歸輝煌,要讓那些敢于進犯大乾朝的宵小,付出慘痛的代價!

殺我大乾子民一人,朕便殺他十人、百人、千人!」

天子一怒,風雲變色!(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